林婉兒驚歎道:“不愧是四大才子啊!”
高傳龍感慨道:“金庸果然眼光獨到,找倪匡代筆都沒有人看出來。”
杜雨附和道:“比現在的網文槍手強多了!”
老吳忽道:“其實,古龍的武俠小說也有代筆情況。”
“哦!”高傳龍好奇道,“願聞其詳!”
眾人都側耳傾聽。
老吳滔滔不絕道:“在武俠文學的璀璨星空中,古龍無疑是一顆耀眼的巨星。
作為新派武俠的宗師級人物,他的作品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刻的內涵,俘獲了無數讀者的心。
然而,古龍的作品背後卻長期籠罩著一層爭議的迷霧,那就是代筆問題。
據統計,在他漫長的創作生涯裡,代筆作品占比竟然超過了30,涉及到的代筆者多達十餘位。
其中,丁情作為古龍晚年最核心的代筆人,他的創作行為以及所代筆作品的質量,在學界和讀者群體中引發了持續不斷的討論。
先來說說古龍代筆現象是怎麼形成的。
這背後的原因複雜多樣,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出版機製以及古龍自身的狀況都息息相關。
古龍早期的代筆現象和台灣武俠出版機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1959年,他的處女作《蒼穹神劍》就出現了代筆情況,正陽代筆的比例高達41。
到了1960年,《劍氣書香》的代筆比例更是驚人,墨餘生代筆的部分占了85。
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原來,古龍當時為了多賺些稿費,常常同時連載多部作品。
就拿1961年來說吧,他同時創作了《劍客行》《失魂引》等四部小說,精力哪能顧得過來,自然就需要找人代筆。
1965年,在《絕代雙驕》連載期間,古龍因為去美國旅遊,創作被迫中斷,倪匡幫他代筆了10萬字。
可古龍回來後,直接以‘小魚兒做了個’這種略顯生硬的方式強行收尾,這充分暴露出商業連載對創作質量的巨大衝擊。
1980年的‘吟鬆閣事件’,成了古龍創作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在這場意外中,他的右手腕筋脈斷裂,寫作速度大幅下降。
1981年出版的《飛刀,又見飛刀》,丁情代筆了23;
1984年的《風鈴中的刀聲》,丁情代筆的比例更高。
到了晚期,像《獵鷹·賭局》未完成的部分,隻能由風中白來續寫,這反映出古龍因為肝硬化,創作力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
除了健康原因,影視化浪潮也對古龍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1976年,楚原執導的《流星·蝴蝶·劍》開啟了古龍影視的黃金時代,但過度商業化也讓古龍有些分身乏術。
1976年的《圓月彎刀》,司馬紫煙代筆了67;
1974年的《血鸚鵡》,黃鷹代筆了82。
這些作品大多被改編成了電影,可原著的質量卻嚴重下滑。
接下來,咱們聊聊丁情這位古龍晚年的核心代筆人。
丁情本名蔣慶隆,1978年,他因為出演《碧玉刀》和古龍結識,後來就成了古龍的專職代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