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吳總結道:“龍哥!我明白了:網文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循環套娃法,一種人物推進法。循環套娃法可以把網文寫長,人物推進法可以解決後期乏力問題。”
高傳龍點頭道:“沒錯!”
老吳沉吟道:“如果把這兩種寫法……”
杜雨忽插話道:“龍哥!我想到了四大名著有一部就用了‘循環寫法’。”
老吳猜測道:“小杜,你說的是《西遊記》?”
杜雨連忙道:“是啊!是啊!”
高傳龍“哦”了一聲,道:“此話怎講?”
杜雨解釋道:“《西遊記》中有一個經典循環套娃:唐僧被抓、搬救兵、解救唐僧。
唐僧師徒四人一路西行,來到平頂山。
此山有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兩個妖怪,他們手握太上老君的諸多法寶,早得知吃唐僧肉可長生不老,便設計捉拿唐僧。
銀角大王化作一個受傷的道士,躺在路邊,唐僧心生憐憫,讓悟空背他。
銀角大王使了個移山倒海的法術,將須彌山、峨眉山、泰山壓在悟空身上,趁機將唐僧抓進了蓮花洞。
悟空脫身後,與妖怪展開周旋。
八戒和沙僧前去搭救師父,卻也被妖怪抓住。
悟空無奈,隻好四處搬救兵,先是哄騙精細鬼、伶俐蟲,騙走了紫金紅葫蘆和羊脂玉淨瓶;後又與妖怪鬥智鬥勇,不斷變化應對。
最終,悟空憑借自己的智慧和神通,在太上老君的幫助下,收服了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成功解救了唐僧。
這一情節就呈現了‘唐僧被抓、搬救兵、解救唐僧’的循環套路。”
老吳輕聲附和:“確實!”
高傳龍意味深長道:“《西遊記》中‘救唐僧’循環跟網文中‘換地圖’循環,還是有很大區彆的。”
杜雨和老吳都看向高傳龍,期待下文。
高傳龍侃侃而談:“《西遊記》的循環套娃寫法堪稱古典文學中‘重複藝術’的巔峰。
這種寫法並非簡單的情節重複,而是通過‘基本框架+變量填充’的模式,在循環中製造差異,在套娃裡埋藏驚喜,既保證了故事的連貫性,又讓讀者始終保持新鮮感。
從宏觀結構看,《西遊記》以‘取經’為總目標,將八十一難串聯成一條線性敘事鏈,但每難又自成循環單元。
最典型的‘妖怪抓唐僧—徒弟營救—神仙收妖’模式,在白骨精、金角銀角、紅孩兒等篇章中反複出現。
以金角銀角單元為例,這個占據四回篇幅的故事,表麵是‘妖怪抓人—孫悟空脫身—反騙法寶—最終收服’的線性流程,實則內部嵌套了三層起承轉合:
第一層是日值功曹報信引發八戒巡山被捉;
第二層是銀角大王用移山術壓住孫悟空後抓走唐僧;
第三層是孫悟空騙走紫金紅葫蘆與羊脂玉淨瓶。
每層循環中又包含小矛盾,如八戒與孫悟空的鬥嘴;小高潮,如孫悟空被三座大山壓住;小反轉,如用毫毛變真人誆騙小妖;層層嵌套如剝洋蔥般推進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