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天氣漸涼。
雖然此時,天色才剛剛發白,但書院廢墟的渭水河畔上,早有不少學子忍不住爬起來了。或是由仆從打水、燒水,幫忙洗漱,或是自己跑到河邊,胡亂地抹幾把……
原本安靜的河畔,一下子就熱鬨起來,多了幾分生活氣息。
“天亮了,快醒來。”
簡陋的帳篷裡,有學子搖著還在沉睡的同伴道,“今天是安先生第一次講學,豈能錯過?”
“嗯,知道了……”
同伴被搖得迷迷糊糊應了一聲。
“知道還不起來?去晚了,哪裡還有什麼好位置?”那學子道,“昨夜,你們到底聊到什麼時辰?”
“雞鳴……”
同伴依舊迷迷糊糊說著,就再次沉睡過去。
那學子見叫不醒,就沒有再叫,自己簡單收拾一下就來河邊洗漱,接著就坐在一株柳樹下,無聊啃著乾糧,眼裡不時浮現羨慕的目光。
在河邊,大多數學子都如他這般,都是較為清貧的學子,住著簡陋的帳篷,啃著昨日帶來的乾糧。無法像那些富家弟子,或門閥士族弟子那樣,猶如眾星捧月般,前呼後擁,有仆從在忙前忙後,自己隻需要風花雪月即可。
“我一定要成為士子,一定可以開辟胸中天地……”
有清貧的學子暗暗發誓。
不過,剛剛發完誓,魂就被勾起了,目光落在那些女子身上。
在渭水河畔上,除了文人學子與城裡來看熱鬨的百姓外,還有一些女學生、富家千金與青樓女子等。
在這個世界,女子的地位不算低,亦可以讀書識字。
在檀香學府裡的,就有一些女學生,不過人數不多,隻有數十人,且主習琴棋書畫四藝。所以,在河畔上看到女子的身影,是十分正常的現象。還有一些青樓女子,故意在河邊的草地上婀娜多姿地走著,吸引學子的目光……
這讓一些文人忍不住嗬斥。
一些精致的竹樓裡,有女學子或富家千金,洗漱後便忍不住討論起封青岩的相貌。主要是太帥,太過出塵脫俗了,想讓人忽視都忽視不了。
封青岩每次出行,都會勾走一些女子的魂。
這次亦是如此。
不久後,天色就大亮,學子們都湧到了封青岩平時晨讀之地,河邊的一個小山坡上。
小山坡高不過數丈而已。
曾經這裡有一個亭子,但是早已經隨著書院而崩塌,現在有門閥學子在上麵,專門建了一個茅亭。
山穀裡的茅廬裡。
封青岩洗漱且用過早膳,就在七公主的陪同下,來到小山坡上。
因為山坡並不大,能站的人不多,所以,其實學子等人,隻能乖乖地站在山坡下。而能站上山坡的,基本都是郡學府先生、郡中名士、門閥弟子等人。
“拜見安先生。”
“拜見安先生。”
一路走來,四周的學子紛紛行禮,封青岩則點頭示意,臉上浮現和煦的笑容。
“這、這是安先生?太年輕了,太年輕。”
在山坡下,有昨日匆匆趕到,還沒有見過封青岩的學子,此刻看到不由震驚起來。雖然,早已經聽說安先生十分年輕,但是聽說與親眼看見,則是兩回事。
“不錯,這正是安先生,有人稱之弱冠大儒。”
“嘖嘖,弱冠大儒,真不敢想象啊。我就有些想不明白了,這才讀了幾年書,就成為大儒了?”
“龍章鳳姿,天質自然。”
“看著他,感覺好像與天地融為一體般,猶如傳說中的天人合一。”
“果然是風采蓋世,真是世間奇男子。”
“如此年輕便成為大儒,難道是因為掌握了讀書養氣之法?我到是聽到一個傳言,說讀書養氣之法乃是大儒之根基……”
“此傳言,我亦聽說過。”
“難道真如此?”
“這個傳言,很有可能是真的。”
這時,有三十出頭的文人沉吟一下道,“據古籍上的記載,在數千年前的檀香書院,凡是大儒與大賢,皆掌握了讀書養氣之法。正因為掌握了讀書養氣之法,才有檀香書院千年的輝煌,可惜……”
文人說完還搖頭歎息一聲。
“這讀書養氣之法,倒是沒有失傳,但為何現在,卻無法掌握了?”有學子忍不住好奇道,“我大宋雖有四位大儒,卻隻有石安公懂得,真是怪事……”
“讀書養氣之法,不是練習了便可掌握,而是需要悟。”另有文人道,“或許是吾等悟性太差了吧。”
“十人百人,倒是可以說悟性差,但是千人萬人,這就說不通了。”
“這的確有些說不通。”有學子點頭,道:“即使真有一代人悟性差,但不可能代代都悟性差。況且,也不可能真有一代人悟性差……”
“那是什麼問題?”
“誰知道?若是知道,豈不是找出了根源?若是找出了根源,這麼多年過去,早就尋到了解決的辦法……”
“噓,安先生準備晨讀了。”
“安靜。”
山坡上。
當封青岩麵朝東方時,山坡下的吵雜聲就迅速消失,眾人猶如被捂住嘴般,立即安靜下來。
晨讀依舊是《詩經》。
這個天地同樣有《詩經》,內容並沒有太多的變化。
因為《詩經》都差不多,但是世界卻不一樣,就導致了各個世界對《詩經》的理解不同,甚至是根本理解不了。因為有些世界並沒有發現過這些事情,更沒有詩經中的各種風穀等,讓他們如何去理解?
如此去通讀?
至於這個世界,為何會有詩經,而內容同樣差不多。封青岩心中有大概的答案……
因不管九州大千世界,有多少的小世界。
但是真正的聖人,卻隻有八十一位,他們顯化於各個世界,教化各個天地的民眾。而且,顯化的時代太過久遠,聖人的時代已經不可考究,甚至成為神話傳說。
但諸子經典,卻神奇地流傳下來。
諸子的經典便是如此來。
當封青岩開口時,便有一個個白色的文字,從他口中吐出來,於空中擴大擴散,使得天地都產生一種共鳴般。他的洪亮而充滿韻味的讀書聲,在回蕩,回蕩於天地間,回蕩於眾人的心裡。
“口吐浩然!”
“這是浩然之氣!”
“果然是讀書養氣之法,而且十分恐怖的讀書養氣之法!”
在山坡上下,一些第一次體驗晨讀的文人學子,皆被眼前的景象所震動了。因為“口吐浩然”這一幕,隻存在於書籍上,存在於傳說中,並沒有親眼所見。
在大宋王朝,其實一直流傳著,讀書養氣之法,乃是成來大儒的根基。可惜,讀書養氣之法就在那裡,卻上千年來都沒有幾人能掌握,即使是石安公都是似是而非,並沒的真正掌握。
“安先生口裡,怎麼吐出一個個文字?”
有女子疑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