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公署迅速采取行動,對玉郎總部展開了突擊搜查。
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調查,到了6月,調查機構終於初步查明了黃玉郎做假帳套取現金的事實。
這一發現讓所有人都震驚不已,黃玉郎也因此陷入了巨大的輿論壓力之中。
麵對這樣的局麵,黃玉郎最終不得不辭去玉郎集團主席的職務,而接替他的則是他的好友以及債權人錢國忠。
與此同時,還有一件事情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那就是被王誌遠覬覦的香江電訊。
這家公司的母公司是英國大東,它持有香江電訊80的股權,因此被認為是一家英國公司。
然而,這樣的情況對於香港電訊來說,顯然是不利的,尤其是在跨越1997年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母公司采取了一係列的策略。
首先,他們任命了原香江電話公司的主席李國寶為香港電訊的副主席,以此來增強公司的本地化色彩。
其次,香江電訊擁有1.6萬名員工,其中本地員工占到了98,這也進一步體現了公司的本地化程度。
不僅如此,在1988年,香江電訊還配售給了廣東省郵電局1000萬股,加強了與內地的聯係。
而在1989年,又將20的香江電訊股權售予了中信公司。
在這些努力之下,香江電訊逐漸實現了本地化。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香江電訊在成立後,還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措——取消市內電話收費,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首創。
它的主要收入靠國際電話,香江人均占有電話率及單機使用率列世界前茅。
香江電訊為香港第二大上市公司,僅次於彙豐集團。
今年正值《明報》創刊30周年,這無疑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時刻。
在周年茶會上,眾人都沉浸在歡樂和慶祝的氛圍中,然而,一個驚人的消息卻突然傳來——金庸竟然宣布辭去社長一職!
這個決定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畢竟金庸一直以來都是《明報》的靈魂人物。
他表示自己將隻留任明報集團主席,從此徹底淡出江湖。
這一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消息傳出後,立刻吸引了10多個財團的關注,他們紛紛上門洽談收購《明報》的事宜,王誌遠旗下的新浪潮也加入了收購。
此外,還有一位名叫於品海的年輕人,他以顧問的身份帶領著日本德間書周的老板前來洽談。
儘管這次洽談最終未能達成協議,但金庸對於品海這個年輕人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庸所看重的,並非《明報》的售價高低,而是未來的繼承人是否能夠真正理解並傳承《明報》的精神。
事實上,金庸的子女們對料理報業並沒有太大的興趣,這也使得金庸一直在集團內部物色合適的掌門人。
然而,這個過程並不順利,他始終猶豫不決,難以做出最終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