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微微頷首,視線轉向伊吾國君帕堤尼格,未曾謀麵心中已有猜測。
帕堤尼格是今日早朝唯一一位入殿時,被殿前侍衛盤查之人。
隻因他手捧錦緞覆蓋的木匣,無人知曉其內裝有何物。
帕堤尼格迎上李世民,那被冕琉珠簾半遮的目光,從容向前邁步。
隻見帕堤尼格深揖一禮,雙手托舉錦緞木匣於前。
而後緩緩跪拜,將木匣舉過頭頂:
“下國小邦伊吾君主,帕堤尼格誠惶誠恐,謹拜稽首於大唐皇帝陛下禦座前:
伏惟陛下聖德昭昭,光照四海,威加宇內,恩澤八荒。
下國僻處西陲,仰慕天朝風化久矣!如葵藿之傾太陽,又如百川之赴滄海!
然則,西域之地虎狼環伺。近者龜茲疏勒恃強淩弱,屢以兵戈相脅,強索我伊吾膏腴之地。
彼等貪欲無饜,視我如俎上魚肉。
臣雖不肖,亦知祖宗基業不可輕棄,黎民百姓不可輕離。
然國小力微,孤城懸絕,外無強援,內乏堅兵。
若忍辱割地,則社稷崩摧有日;若奮起抗爭,恐玉石俱焚,生靈塗炭。”
帕堤尼格言至此處,放下手中木匣,神情略顯激憤。
李世民冕琉輕晃,目光看向房玄齡等人,心中無不疑惑。
朝貢大唐的使臣、君主屢見不鮮,以臣自稱卻絕無僅用。
帕堤尼格來到長安已有三日,期間從未與任何人說起此行目的,更不曾私下覲見李世民。
長樂公主、小兕子、蘇塵、李恪幾人受邀去了鴻臚寺一次,與帕堤尼格有過一麵之緣。
阿麗婭曾隱晦向長樂公主透露,其父此次長安之行何所為。
帕堤尼格今日以臣自稱,使臣中有通漢語者,更是麵露動容之色。
蘇塵聽得一知半解,小聲向身旁的李承乾求證:“伊吾是不是要主動歸附大唐了?”
李承乾不敢言語回應,作了一個噤聲動作。
帕堤尼格再次深深一拜,繼續說道:“臣夙夜憂歎,寢食難安!”
“幸得天佑,得聞天朝燕王殿下英姿勃發,仁德遠播。
小女蒲柳陋質,蒙殿下不棄,情愫暗生。
此誠天意使然,為伊語開得一線生機!
臣思之再三,與其坐待強鄰吞噬,不若舉國托庇天朝羽翼之下。
今臣不避斧鉞,攜小女及國中輿圖、印信,千裡來朝願獻伊吾全境七城:
伊吾、納職、柔遠、蒲類、天山、時羅漫山、折羅漫山,以為小嫁妝,歸附天朝永為藩鎮!
伏乞陛下,念臣一片赤誠,憐我伊吾百姓倒懸之苦,允準內附。
臣願舉家降為大唐一赤民,守得幾畝薄田,絕無二心!
臣頓首再拜!”
帕堤尼格叩首拜完,再次高舉木匣。
禦階之下李德趨步上前,接過伊吾國君手中木匣,打開勘查一番確認無機關暗格敬呈李世民。
李世民打開木匣,裡麵沒有金銀財物。
國書、伊吾城主印信、伊吾全境七城輿圖。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小聲交頭接耳,蘇塵向李承乾投去得意眼神。
一眾使臣更是震驚,伊吾國的歸附與其他附屬國不同。
何為國?
土地和百姓。
帕堤尼格此舉便意味著,將伊吾的土地和百姓全部歸入了大唐。
所有目光看向禦座上的李世民,期待李世民對伊吾國的答複。
李世民不急不緩,將木匣內三件物品放回。
目光掃視朝堂,思量片刻緩緩開口,聲音平淡而充滿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