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初一為朔,新月。
月逢十五為望,滿月。
貞觀四年農曆三月望日,正值陽曆清明。
江南、河南、河北等地早稻已作田下稻種。
自七天前接到長安電報詢問迫擊炮一事,李泰和張望合計一番,將工匠分為三個班次沒日沒夜趕製迫擊炮。
迫擊炮的產量不在於人手多寡,六道工序僅需十五人。
技藝在身的工匠隻需四人,其他多為體力活,隨意一名煉鐵廠工人皆可勝任。
關鍵在於機械設備緊缺,如空氣錘衝壓炮彈,車床精修加工。
如今迫擊炮的生產已初具流水線作業,合理錯開機械使用時段,每天十二個時辰可製造10至12架迫擊炮,60幾枚空炮彈。
今日一早李泰命人電告長安,126架迫擊炮和620枚空炮彈已製造完畢。
比蘇塵預計的九天提前了兩天,且無需秦王府現有的37架迫擊炮,還多出二十幾架。
如此一來,便不會占用李恪前往伊州的行程,按照原計劃,李恪當於今日出發前往伊州。
由於迫擊炮數量不夠,因此延遲了行程。
禦書房。
今日無早朝,李世民與六位近臣探討兩個月後春季科舉一事。
今年春闈科舉考三場,明經、明算、進士三科。
考題已出,就在李世民麵前案台上。
進士最難,明經主要考貼經解經,死記硬背總歸還有一點希望,進士科主考詩賦和策論。
接到煉鐵廠發來的電報,即刻做出安排,“速命李君羨前來聽令!”
“喏~!”老李躬身應‘喏’,正要邁步離去時,忽然頓了頓,“啟稟陛下,李統領近來有要務在身,因此……”
李世民微微點頭,似乎已經忘了李君羨被蘇塵調去,配合孫思邈提煉雷汞。
思索片刻,李世民提筆寫下一封簡短聖諭,下筆的同時吩咐道:“先去將那小子接來宮中,再派人駕車前往秦王府傳諭二位軍長!”
“喏~!”老李躬身接過聖諭。
李世民在口諭中命令李恪和薛仁貴,一人前往煉鐵廠運回迫擊炮,另一人提取火藥。
蘇塵要求炮彈必須在秦王府,由炮兵裝填火藥。
第一師第二旅三千火箭軍出發已有六天,訓練結束的兩百炮兵也於三天前啟程。
安排好要緊之事李世民看向書房三人,正欲開口又止,“三位愛卿,方才所議何事?”
房玄齡拱手道:“陛下,近日氣溫有所回升,依臣看來不致誤了今歲春耕時機!”
李世民點點頭微笑道,“玄齡所言不差,朕亦有同感!”
“陛下,臣有要事相奏,事關朝廷用人,刻不容緩!”
君臣七人氛圍清閒,各抒己見商談著軍國大事,長孫無忌的話語頓時令禦書房和諧的氣場,多了一絲嚴肅。
“輔機,何事如此緊要儘管奏來!”李世民抬眼看向長孫無忌,目光如炬。
隱隱猜測與近日各部主事官,不斷告急有關。
“啟奏陛下!依據吏部統計,自去年年初各部運轉驟然加速,六部及各司曹調撥官員頻繁,新增職缺曆年常例!”
“如今司曹公文已初顯積壓,常此以往恐政令難行,非官吏懈怠,實乃人手奇缺!”
“一人身兼數職者,亦不在少數!”
長孫無忌話音剛落,房玄齡幾人出聲附言。
李世民默默點頭,自去年起,皇宮沒有再打造一件金銀器,工部的工匠幾乎被蘇塵挖光了!
從最初的玻璃作坊至煉鐵廠,將作監幾近人去樓空,如今隻剩下金銀器匠人在製作銅線。
陶瓷、紡織、冶煉、漆作、木匠等等,各行業工匠都成了外放官。
就連織染署也不能幸免,隻有禦史台的官員不曾被蘇塵使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