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藏書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藏書樓之一,始建於156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由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現藏有古籍16萬餘冊。
範欽(1506年1585年),天一閣創始人。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範欽27歲考中進士。他在將近30年的為官生涯中,幾乎走遍半個中國,每到一地都會留意搜集當地的公私刻本。
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範欽升任兵部右侍郎,但因為官剛正不阿遭到政敵彈劾,被遣送回寧波老家。回鄉後的範欽,將自己一生所收藏的書籍彙聚起來,建立了天一閣。
他一生喜愛藏書,為官多年,每至一地,廣搜圖書,還抄有豐坊的藏書,後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七萬多卷,其中以地方誌和登科錄最為珍稀。
其藏書以明刻本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誌、明代政書、明代實錄、明代詩文集特彆多,重視當代人的著作,頗具“厚今薄古”之意。
如《軍令》《營規》《大閱覽》《國子監監規》《武定侯郭勳招供》等官書,屬當時的“內部資料”,一般藏書家即便有意收藏,也決非輕易可易覓得。
此外,天一閣還收藏了大量的明代科舉錄,如會試錄和進士登科錄等稀世文獻,以及宋建陽刻本《十七史百將傳》、明弘治八年(1495年)銅活字本《會通館印輯補古今合璧事類》等孤本。這些藏書為後世研究明代人文曆史留下了珍貴資料。
天一閣建於嘉靖年間(1561年)的我國著名私人藏書樓,也是中國現存曆史最久的民間藏書樓,有“亞洲現存圖書館之稱。最早藏書名為“東明草堂”,但隨著藏書增多,亟需新的藏書空間,於是便建造了天一閣。
範欽根據鄭玄所著《易經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語,將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樓前還修有“天一池”,希望借此引水防火。古人認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水能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閣”。閣四麵臨水,上通六間為一,中以書櫥間隔,其下分六間,這種建築格局也體現了以水克火的寓意。
範欽曾發現《書經新說》第六卷因夾有靈香草而完好無損,旁邊的古籍卻受到了蟲蛀的破壞。後來他在廣西購買大量靈香草放置書櫃驅蟲,防止蠹蟲咬食書籍,使得閣內藏書能在漫長的時間裡大部分保持完好。
範欽為保護藏書訂立了嚴格的族規,如“代不分書,書不出閣”“外姓人不得入閣”“不得私領親友入閣”“不得無故入閣”等。“煙酒切忌登樓;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正是這些嚴格的製度,使得天一閣的藏書在曆經數百年的風雨後,仍能大部分得以保存。
他臨終時,把家產分為兩份,一份是白銀萬兩,一份是天一閣及數萬卷藏書,後由長子範大衝繼承了天一閣,長子範大衝自願放棄其他家產的繼承權,選擇繼承父親收藏的7萬餘卷藏書。
天一閣的族規十分嚴格,禁止女性登樓。寧波知府丘鐵卿的內侄女錢繡芸是一位酷愛詩書的女子,她聽說天一閣藏書豐富,為了能看書,設法嫁入範家。然而,即便成為範家媳婦,她依然未能登上天一閣,最終悲怨成疾,抑鬱而終。
範氏家族的後人不斷對天一閣進行維護和管理。天一閣經曆了無數的戰爭、動亂,範氏家族後人艱辛守護。十世孫範邦綏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聯合族人設法追回被盜閣書;十二世孫範玉森、範盈爌在民國初年奔走官府抓獲盜書賊;十三世孫範鹿其參加重修天一閣委員會,率領族人與社會各界合作保護天一閣及其藏書,並在抗日戰爭期間將天一閣藏書轉移到浙南龍泉縣、慶元縣保管,終使藏書不失。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範欽的重孫範文光繞池疊砌假山、修亭建橋、種花植草,在閣前設計建造了園林,用海礁石堆積起“九獅一象”“福祿壽”等造型的假山,天一閣的環境得到進一步美化。
康熙十二年(1673年),大學者黃宗羲是“古代學術領域中第一流的思想家和曆史學家”,範氏家族出於對他的人格魅力和學術思想的傾慕,一致同意他登樓閱讀天一閣全部藏書,也是第一個外人登上天一閣藏書樓看書之人。
這一年成為天一閣曆史上特彆有光彩的一年,此後天一閣有了一條“可以向真正的大學者開放的新規矩”,但認定非常嚴苛,在此後近兩百年的時間裡,獲準登樓的大學者僅有十餘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詔修《四庫全書》時,範欽八世孫範懋柱進呈天一閣珍本641種,數量眾多,包括經史子集各個方麵,為《四庫全書》的編纂了重要的文獻基礎。其中被《四庫叢書總目》著錄的有473種,在全國藏書家中貢獻最多,極大地豐富了《四庫全書》的內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天一閣在《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無論是在文獻、建築設計還是藏書管理方麵,都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和借鑒作用,《四庫全書》的文淵、文源、文溯、文津、文彙、文宗、文瀾七閣,均仿天一閣式樣營造,清代藏書家盧址的抱經樓,更是從內部結構到外觀,完全模仿天一閣,由此天一閣更負盛名。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頒諭旨,恩賞天一閣《古今圖書集成》一部。
道光九年(1829年),範氏後人對藏書樓進行了一次大修,天一閣為一排六開間兩層木結構,坐北朝南,前後開窗。開鑿了天一池,池水經暗溝與月湖連通,使池水終年不竭。一旦發生火災,可就近取水滅火,藏書區與生活區前後錯位,形成既相連又分隔的兩個獨立防火分區,
藏書樓整體為兩層磚木結構,采用“木結構不外露”的方式,四周的牆體均為磚牆,兩頭山牆封閉外露的梁柱並高出屋麵一尺許,樓下地麵鋪設水磨方磚,屋麵蓋瓦鋪磚,使木結構基本上被不燃的磚瓦所保護,減少了木質結構直接暴露在火源下的可能性。
訂立了嚴格的族規,明確“煙酒切忌登樓”,杜絕一切火源帶入藏書樓,立下禁碑三種,條款十五項,保證天一閣內的圖書“書不出閣”。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天一閣藏書曾遭劫掠,盜賊趁亂盜取天一閣藏書,竟以廢紙價格出售。範家十代孫、時任掌門人的範邦綏痛心疾首,設法儘力購回,也隻挽回部分書籍。
1914年,上海不法書商陳立炎指使盜賊薛繼渭來天一閣盜書。白天睡覺,晚上盜書,以棗充饑,一連半月往返,所盜書籍眾多,被運往上海後,再以高價售出。後部分書被實業家張元濟巨資贖回,藏於東方圖書館的“涵芬樓”,不幸的是,東方圖書館在抗日戰爭中被炸毀,藏書儘皆付之一炬。
天一閣曆經明清易代、《四庫》征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及薛繼渭盜書等種種劫難,不斷流失藏書。到1940年代曾一度僅存卷,不足巔峰時期的五分之一。
1937年,為了保護藏書,天一閣經曆了建閣以來的首次大範圍出閣,直到1946年12月才運回閣中,並於次年3月1日至3日進行了首次公開展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寧波軍管會文教部接管天一閣,在尊經閣內設古物陳列所。國家接管後,加大了對天一閣的投入,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天一閣的藏書從17萬卷,探訪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書,又增入當地收藏家捐贈,古籍8萬多卷後增加到30萬卷,占地麵積從2千平方米增加到25萬平方米。
1977年,天一閣博物館啟動中國方誌館的建設,後正式定名為中國地方誌珍藏館。1982年,天一閣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寧波市博物館與天一閣文管所合並建立了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
喜歡曆史追光者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曆史追光者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