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官街也叫漢口鎮正街,也就是如今的漢正街。
漢正街上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市場分東、西、中三段,以糧油、棉花、什業藥材、人參燕窩、金銀珠寶、票號當鋪、百貨、布匹、山珍、海味、紙張、文房等商品的交易為主。
清末民初,漢江還被稱為漢水。
漢水兩岸所停泊的船隻通常就在兩萬四五千艘左右。
漢水口兩岸的碼頭區,作業繁忙,通宵達旦,是萬家燈火徹夜明的不夜之港。
漢水沿岸大大小小近30個碼頭上,皆由碼頭大頭佬、小頭佬統領著碼頭力工,按照幫口勢力與宗派範圍,劃分區域,搬扛貨物,起坡下坡,不得有一點超越,否則將會釀成一場“打碼頭”流血械鬥。
碼頭上的大頭佬,通常是身著白褲褂,腰係黑飄帶,頭戴大禮帽,能武善打,且都有軍政後台,因此威震一方,坐地分成。
頭老下有扁擔名額的搬運工,每搬扛一天貨物,按碼頭當天收入,由頭佬按份分錢,每人銀元不等。
無扁擔名額“拉洋荒”的臨時工,則按四六、三七甚至是二八開,辛苦一天隻能得幾角、塊把錢。
但若想補上一條扁擔名額,需向頭佬交付二三百銀元的扁擔費。
如此高昂的扁擔費,使眾多的“拉洋荒”的臨時工,不敢問津。
清末民初,漢口大大小小幾十個碼頭,每日的貨物吞吐量巨大,全憑這些力工也就是扁擔們上貨下貨,對於扁擔的需求量是巨大的。
但這些扁擔們都是有組織的。
每個碼頭都有一個老大也就是“大頭佬”,這些大頭佬一般都是一些黑白兩道都吃得開的人物。
在碼頭上能夠向“大頭佬”也就是碼頭上的老大按照規矩交得起“扁擔費”的,就會不缺活兒乾而且工錢也拿得高;那些不按規矩或者是交不起“扁擔費”的,隻能是成天扛著扁擔在碼頭上瞎晃蕩、碰運氣,偶爾運氣好的話還能撿些活兒乾,但工錢相比之下要比那些交過扁擔費的正規軍少很多,這些扁擔都被叫做“拉洋荒”的。
拉洋荒的不僅活少工錢低,還隻能偷偷摸摸地找活乾。
一旦被小頭佬或者大頭佬們發現,輕則被趕走,嚴重地則會被搶去身上的錢財再挨上一頓毒打。
楊崇武哪裡有錢交什麼“扁擔費”?
他隻能是硬著頭皮遊走奔波在各個碼頭上去“拉洋荒”。
誰知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些自己經常挨餓甚至挨打受人欺負沒多少錢賺的“拉洋荒”的家夥,竟然也會欺負新人!
他們見楊崇武是一個新來的,聽口音又是外鄉人,而且還是獨來獨往打單幫的,他們便會去搶他的活,甚至排擠辱罵他。
發展到最後,他們甚至開始動手打楊崇武!
在他們眼裡,眼前這個麵黃肌瘦弱不禁風的家夥,三下兩下就會被打趴下。
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就是他們眼前的這個家夥,六七歲便開始吃社會飯了,十二三歲就當了兵,雖然不是什麼正規部隊,但新兵入伍時日常軍事操練還是蠻嚴格的。
而且楊崇武那時在操練時很刻苦,擒拿格鬥搏殺樣樣精通。
再加上後來好幾年真槍實彈的戰場廝殺帶給他的實戰經驗,所以,對付碼頭上這些空有一身蠻力肌肉僵硬的“扁擔”們,自然是不費吹灰之力。
就這樣,楊崇武在漢口的各個碼頭上活兒沒乾多少,倒是打了很多漂亮架。
他了得的打架功夫很快就在碼頭傳開了。
碼頭上其中一個大頭佬經過暗中觀察後,相中了楊崇武,想把他收攏到手下。
他破例讓楊崇武一進去就做了一個小頭佬也就相當於一個小頭目。
對於楊崇武的生活來講,這簡直就是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