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春又是撒嬌又是哄他,唐三爺才道出了實情。
原來這祖上傳下來的釀酒技藝有著嚴苛的要求,每一步都必須嚴格按照要求來,否則釀出來的酒根本就不是那個味道。
比如說,釀酒所需要的酒曲隻能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後製作,這可不是隨意而定的,而是要根據當年的氣溫、日照和水汽等多種因素來確定具體的製作時間。隻有在這些條件都恰到好處的時候,才能製作出優質的酒曲。
然而,酒曲製好後,並不是馬上就可以開始蒸煮高粱了。還需要耐心等待,一直到重陽節前後,才可以進行第一次投料。這個時間的選擇同樣有其講究,是經過長期實踐和經驗積累得出的。
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更是需要嚴格遵循傳統工藝,進行九次蒸煮、八次發酵。這可不是簡單的重複操作,每一次蒸煮和發酵都對最終的酒質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就連取酒也需要進行七次,每次取酒的風味和口感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每次蒸煮都需要花費兩到三個小時,這不僅考驗著釀酒師傅的耐心,更需要他們精準地掌握火候和時間。而每次發酵則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讓高粱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充分發酵,釋放出獨特的香氣和風味。
如此複雜而精細的工藝,使得整個生產周期長達約10個月。這期間,釀酒師傅們需要全神貫注,精心嗬護每一個環節,才能最終釀出一瓶瓶香醇的美酒。
古春著實吃了一驚,她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釀出一壺好酒來需要如此繁瑣的程序,要花這麼長的時間。
這樣看來的話,僅靠唐三爺一個老人,一年能夠釀上一千多斤酒就真的很不錯了。
區區一千多斤酒,甭說窖藏儲存陳化了,全部拿到酒樓裡來賣,一個月的量都不夠。
更何況,自打古寨春酒的名聲打響以後,愈來愈多的三姓寨人在選擇饋贈好友的禮物時,不再是山貨了,首選就是古寨春酒。
這個量就大了!
要知道,三姓寨人是最講究人情世故的了。
光是走親串戶都要消耗巨大的量,還有那托人辦事、商務往來,都需要古寨春酒來撐局麵。
直到麵臨這些問題時,古春才意識到自己過早地打開了這個潘多拉盒。
她原以為舅舅唐三爺就像是一個魔法師,可以源源不斷地為她輸送優質好酒。
但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倒她,既然產能有限,庫存告急,那就上價格杠杆。
把價格定的高高的,一來可以屏蔽那些湊熱鬨、偶爾才能消費一次的低端消費者,培養真正的古寨春粉絲——要知道,價格永遠抵擋不住熱愛;二來,也為今後大量上市的古寨春酒做好了鋪墊。要知道,降價容易漲價難,高開低走比低開高走要容易多了。
唐三爺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把自己釀的酒賣到這麼高的價格。
幾十年來,十裡八鄉的鄉親們,無論是喜事白事,用的都是他家的酒。
從八十年代的五毛、八毛一斤,到現如今的二十塊錢一斤,他已經很滿意很知足了。
可他的外甥女一上來就把最低零售價定在了八十塊錢一斤!
誰還能消費得起?三姓寨沒有一家是有礦的。
這多少讓他有些不安,畢竟,過去的那些老主顧對他總是不舍不棄,在那些最艱難的年代也在照顧他的生意。
現在條件好了,自己卻來上這麼一出,還不被彆人戳破脊梁骨?
因此,他堅決不同意古春的定價策略。
喜歡江漢朝宗請大家收藏:()江漢朝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