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目的本為考驗,何雨柱的表現卻徹底征服了李保國,
此刻他恨不得加快速度,迅速將所有菜肴做出色,以防香酥鴨因冷卻變涼而大打折扣,那就太遺憾了。
有了李保國參與,他們合作愈發高效。
眨眼工夫,又完成了四道美味的菜肴出鍋。
一共有六道菜,首先是糖醋鴨、清燉草鯉,還有一碟青椒炒肉,再加上三道素的小菜。
在這個年代,能夠用這種規格待客,足可見柱子在李保國心目中的分量了。
肖秋珍師父也一起召喚了過來,他們三人就在院子裡擺上了一桌。
何雨柱幫忙給師父師娘盛上米飯。
“師傅、師娘,請嘗嘗。”
儘管是來家中作客,禮儀上總還是要遵循一定的順序,首先當然是讓主人開動。
李保國與肖秋珍彼此望了對方一眼,兩人眼中都滿含笑意。
“那好吧,我來嘗嘗。”
師娘笑著說,然後夾起一片香酥鴨,輕輕品嘗一口。
緊接著,下一刻,肖秋珍臉上笑開了花,顯然是極為讚賞柱子的手藝。
“難怪這幾天總聽你提柱子了,這廚藝確實不比鴻賓樓的主廚差。”
聽了師娘的話,李保國也不免夾起一片來試味,然後眉頭一挑。
雖然剛才親眼看著柱子下廚,但這親自品嘗的感覺確實有所不同。
沒有直接表態,但從他臉上的笑容,不難看出他對柱子的能力感到滿意。
肖秋珍清楚地感受到了李保國發自內心的認同。
對於這孩子,她同樣滿心喜愛,因為他的禮節得體又懂事,懂得感恩。
作為一個女性,她在乎更多的是柱子的人品而非烹飪天賦,真正重要的是他的善良天性和責任感。
在享受晚餐的時候,李保國突然問道“柱子,這日子你父親走了,你恨他嗎?”
聽了師傅的話語,何雨柱緩緩抬起了頭。
大清哥走了,他會怨恨?當然不是無怨無怒,失去了父親,誰又會沒有一點怒火?
然而,何雨柱作為現代人的靈魂重生於此,他對原著情節有所了解,所以心態自然有所不同。
況且,現實生活從不會給時間任人怨歎。
“師傅,我爹的選擇由他決定,我無法乾涉,我現在隻想在您的指導下專心學習廚藝,學成之後回報您的悉心教誨。
而且,掌握一門技能對我來說意味著能夠帶妹妹安穩生活下去。”
他的話語樸實,卻顯現出他的誠懇和質樸本色。
這話讓李保國和肖秋珍都不由點頭讚許。
這孩子身處不幸,但他積極向上的決心加上本身的天賦,將來絕非池中物。
大清啊大清,這回可是錯看了柱子。
麵對這樣的何大清,李保國不好再多說些什麼,但內心已經篤定未來的某個時刻,當何大清再次看見柱子,一定追悔莫及。
“柱子,從今以後這裡就是你的家,你爸不管,師父、師娘永遠支持你。”
肖秋珍本來就疼愛柱子,聽了他的話更覺心疼。
此刻的她,仿佛已經將柱子當成了自家孩子般關懷備至。
畢竟,李寶國夫婦多年無子,對繼承香火之事必然有所期待,並非毫不關心。
然而種種原因阻礙了他們實現心願,眼前何柱這個單純善良的孩子讓他們有了新的想法。
眼見這情景,何雨柱亦起身相迎。
"師父師娘如果接納我,柱子心裡非常感恩。
我父母不接受,那麼日後你們便是我和雨水的心頭親人。
"
這句話觸動了李寶國的心弦。
這些年來,他作為鴻賓樓首席廚師,外界讚譽不斷,但子嗣問題是難以回避的問題。
他和肖秋珍雖能相互扶持理解,但在那個時代,不延續香火確實會引起不少議論。
儘管肖家因為秋珍未育有所冷落,但由於李寶國的身份,他們並不敢公開挑事。
但在肖家內部,他們的處境並不受歡迎。
李寶國對於何柱的到來,心中懷揣著一份希望。
何柱才華橫溢,且有望繼續自己的烹飪傳統,讓他甚是喜愛。
"秋珍,你去把柱子帶來的茅台拿來,今天我高興,要暢飲幾杯。
"李寶國提出。
肖秋珍無奈地瞪了一眼,低聲警告:"少喝點。
"但她仍起身去窗沿拿起茅台,為丈夫的小瓷杯斟滿,但語氣帶著些許不滿。
"說真的,這小杯連半杯都沒斟滿?"看著僅剩半杯的酒,李寶國忍不住想討一點。
秋珍搖頭道"如果不是看在柱子的分上,我還不願意給你這小杯子酒喝呢。
考慮下你自己身體狀況吧。
"語氣不悅。
聞言,李寶國隻能苦笑道,收斂了一些。
他知道要小心,不然這小杯都可能沒了機會。
"柱子,你是孩子,喝茶就很好。
今日跟著師父嘗些醇釀。
"看著師徒關係更加親密,李寶國的心情很好,言語也輕鬆許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何雨柱見狀,主動舉杯"師父慢點,那就讓我以茶代替酒,敬您一杯。
"
酒至三巡,李寶國極其珍惜這一半杯佳釀。
與桌上美食搭配,直到現在才慢慢享用殆儘,臉上還帶著品嘗後的滿足神情。
"柱子,我們名義上是師徒,其實烹飪的道路上,徒弟總有一天會成為師父。
"他提及廚藝傳承的傳統規矩,暗示著將來的期待。
關於李保國的消息也是源於軍隊管製委員會的消息。
作為鴻賓樓的重要主廚,他的人脈廣泛,觸及各個行業,對於京城內部的情報,他知悉的自然要比一般人多些。
新成立之初,每個人都飽經戰爭歲月的錘煉,哪怕是一般百姓身上,也隱約透著股彪悍的氣息。
社會上廣泛習武的傳統更是如此。
這位年老的武術館館主張楊佩元,本身就是一位非凡的人物。
他十七歲時以堅韌的身體訓練擊敗五名武士,從而嶄露頭角。
此後數年間,憑借出色的武藝,他創造了諸多英雄傳說。
與武林門派通常追求名聲的做法不同,楊佩元傾向於攻擊外來勢力,光是他手下的知名武士就有二十多位,這也使敵人中不少人對他痛恨不已。
年邁之後,楊佩元創立了太元武館,門徒雖少但都是高手,戰爭時期更是傳出不少傳奇佳話。
摧毀敵特巢穴正是出自他的領導。
然而抓捕過程中並未將所有敵人一網打儘,部分逃出在外的人複仇心切。
首當其衝的是作為太元武館館主張佩元,敵特得知他的介入,立即以狂怒反撲。
有人曾企圖在路上暗算楊館長,將他捆綁起來同歸於儘。
不過楊老館主身負深厚內功,感知異常敏銳,及時察覺異樣,躲過一劫。
雖然躲開,但因未能抵擋住攻擊殘餘的衝擊,暴徒死亡當場,而楊館長卻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