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高曉光常常獨自坐在布滿圖紙和演算稿的桌子前,眉頭緊鎖,反複推演著某個疑難點的解決方案。
挑戰無處不在。
主軸係統的調試成了最大的攔路虎。
一天下午,王振華滿頭大汗地拿著最新測量的頻譜分析圖和位移傳感器數據,衝到正在檢查導軌精度的張偉旁邊:“張工!不好了!
主軸在高速旋轉時的徑向跳動和軸向竄動還是嚴重超標!
特彆是達到6000轉以上,波動值遠超允許範圍!
所有已知的參數調整方法都試遍了,動平衡也做了好幾次,效果都不理想!
這……這可怎麼辦?”
年輕的博士生臉上寫滿了焦慮和挫敗。
主軸是機床的心臟,它的跳動不穩定,再精密的指令也無法實現。
張振華廠裡經驗最豐富的測量工程師,放下手中的千分表,接過數據仔細看了看,眉頭也擰成了疙瘩:“這跳動……太邪門了。
軸承是新的,安裝精度也反複確認過……難道真是主軸本體內部有我們沒發現的損傷?”
高曉光聞訊趕來。
他沒有立刻看數據,而是讓王振華啟動主軸,從低速到高速,他親自站在一旁,耳朵貼近主軸箱,凝神細聽,手指感受著細微的震動傳遞。
隨後,他才接過王振華手中的頻譜圖和數據,目光如炬地掃過每一個峰值和波形。
“小王,彆慌。”
高曉光拍了拍王振華緊繃的肩膀,聲音沉穩有力,“問題不一定在最複雜的部分。
你看這裡,”
他用筆尖點在頻譜圖上一個稍顯突兀但能量並不大的高頻諧波上,“還有這個軸向竄動的相位特征……問題很可能出在一個我們忽視的基礎環節——軸承的預緊力設置。”
“預緊力?”王振華和張偉都有些愕然,“我們嚴格按照手冊給的預緊扭力值安裝的啊?”
“手冊值是死的,條件是活的。”高曉光解釋道,“北極熊的設計環境溫度偏低,使用的潤滑油脂粘稠度也與我們現在用的不同。
溫度變化和油脂特性差異,會導致軸承內部滾動體和滾道接觸麵的實際應力狀態發生變化。
我們之前的預緊力,在低溫、高粘油脂下或許是合適的,但在我們現在的車間環境溫度和使用油脂條件下,可能略微不足了,導致軸承在高速下產生了微小的遊隙,引發異常振動和軸向浮動。”
他迅速在紙上寫下幾個計算公式和推導過程:“嘗試把主軸前軸承的預緊力,在現有基礎上,再微調增加大約15到20。
注意,是極其微妙的調整!
一次隻增加預估值的十分之一!
每調一次,立刻測量一次!
動態和靜態都要測!
重點關注這個高頻噪音峰值的衰減情況和軸向竄動量。”高曉光精準地指出了一個關鍵測量點。
王振華和張偉對視一眼,雖然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增加預緊力通常是為了消除遊隙,但他們認為是裝好了的,但出於對高顧問的絕對信任,立刻行動起來。
李建國也急忙協調,調來了最精密的扭力扳手和傳感測量設備。
調整的過程極其考驗耐心和手感。
每一次微小的擰緊,都伴隨著一次緊張的測量。
車間裡隻剩下扳手輕微的“哢噠”聲和儀器運行的嗡鳴。
當預緊力調整到高曉光預估範圍的中間值時,奇跡發生了:高速狀態下的主軸震動頻譜圖上,那個頑固的高頻噪音峰顯著降低,幾乎消失!
軸向竄動傳感器的讀數也穩定地落入了綠色合格區!
“成了!真的成了!”
王振華看著屏幕上穩定平滑的曲線,激動得幾乎跳起來,“高顧問!太神了!
您一下子就找到了病灶!”
困擾團隊數日的難題,竟然被一個看似基礎但被環境細節掩蓋的預緊力問題解決了!
這不僅是一次技術突破,更是一次深刻的實踐教學——理論必須結合具體的物理環境。
這個小高潮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團隊協作更加緊密高效,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脈。
李明遠在修複複雜的刀庫換刀邏輯時展現了驚人的邏輯思維和編程能力;
張偉憑借一雙火眼金睛和黃金手感,在極其苛刻的幾何精度恢複。
如xyz三軸直線度、垂直度、ac旋轉軸的軸線交點精度上立下汗馬功勞;
汗水、油汙、爭論、反複的失敗和微小的進展……時間在精密測量與調試中悄然流逝。
終於,在一個黎明將至的淩晨,當最後一項聯動精度補償參數被小心翼翼地輸入係統,高曉光深吸一口氣,按下了那個象征著希望的啟動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