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列國周遊14年。晚年最終回到魯國,回到家的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孔鯉是孔子的獨子,想當年孔子夫人誕下一子。正巧這時魯昭公送來一尾鯉魚。於是就此得名孔鯉,姓子,孔氏,名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亡,孔鯉之妻於夫死後改嫁。孔鯉一生雖無建樹,但他尊禮守紀,胸襟豁達,留下了“孔鯉過庭”的典故,“伯魚”一詞也被後世用作對彆人兒子的美稱。
孔鯉不像他父親的學生那麼有才華。縱觀整個論語,孔鯉出現的次數比較少。而在相關的文獻中,也幾乎沒有孔子對他兒子學業上的誇讚。相反,卻常常向國君推薦他的優秀弟子。
孔鯉是個胸襟豁達的人。作為孔丘的兒子,自己比不過他的師兄弟,從來就不會嫉妒他的師兄弟,也決不埋怨自己父親的一視同仁。
相傳,一次孔鯉對孔汲說“你父不如我父。”對孔子說“你子不如我子。”這也說明他是一個樂天派,看到了彆人的短處以及自己的長處。他懂得用自己的優點跟彆人的短處相比,說明他在思想上是一個懂得變通的人。孔鯉比孔子先故,一生無建樹,終年50歲。孔子在他六十九歲的時候失去了自己的獨子,悲痛可想而知。但他遵循喪葬禮儀,他兒子死時“有棺無槨”。
孔子一向主張複古尊禮,儘管他痛失愛子,但是對兒子依然“有棺無槨”,這是聖人的忘情、執著之處。到了第二年,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也死了。因為他家裡很窮,安葬的時候隻有棺,同在孔子門下求學的顏回的父親顏路於心不忍,就勸孔聖人變賣他的馬車給弟子買槨。孔子斷然答道“(雖然顏淵和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槨。我沒有賣掉自己的車子步行而給他買槨。自己曾經擔任過大夫的官,有不可步行的禮的規定。因為孔鯉是至聖之子,述聖之父,故被宋徽宗封為“泗水侯”,孔氏子孫尊為“二世祖”。
孔子還沒有失去獨子以及學生的悲痛中走出來,孔子他的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係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第2年他的弟子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責問子貢為何那麼晚來見自己。於是歎息說泰山將要坍塌了,梁柱將要腐朽折斷了,哲人將要如同草木一樣枯萎腐爛了。孔子流下了眼淚,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很久了,沒有人肯采納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實現了。夏朝的人死時在東階殯殮,周朝的人死時在西階殯殮,殷商的人死時在兩個楹柱之間。昨天黃昏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
孔子卒後,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受到人們的奉祀。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製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製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製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遵循等級製,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為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後世很多名著經典都有孔子的故事,就比如《史記》記載,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麵。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隻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麵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為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地化解了。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隻得長歎一聲,俯下身子和藹地對項橐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要不恥下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孔子早年做過圖書管理員。他深知文獻著作的重要性。於是孔子在68歲返回魯國,開始整理圖書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麵。孔子是中國最早的圖書整理者,相傳他整理《詩經》《尚書》等文獻,並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曆史著作。
孔子在整理文獻中,創立了揭示文獻“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錄學方法。為《詩》《書》作序,或附於書後,或臨於書首,或另出單行,這在揭示文獻的內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圖書所定的《六藝》,對漢代劉向、劉歆父子在《彆錄》《七略》書目分類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孔子通過國家的藏書,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製度和曆史。[36]他所收藏的圖書主要有《詩》《書》《禮》《樂》《春秋》等。《公羊解詁》載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說明在編定《六經》時,廣泛搜集各國典籍。故後,“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
由於孔子的主張和思想。很符合統治者的意思。所以說每一代封建王朝的君主都會對孔子進行封賜,從漢朝漢武帝開始。百家爭鳴,獨尊儒術。以後想當官,你就必須學四書五經。所以說孔子的地位那是水漲船高。到隋朝進行了科舉製考的就是四書五經也就是儒家的那些思想和主張以儒治國。然後一直到清朝,最後到民國孔子的封號是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去世之後。他剩餘的弟子將他生前說的一些話。以及所做的事,還有他的思想,編輯成了論語,儒家從那時開始逐漸有了雛形,一直到後麵的形成了四書五經,四書分彆是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分彆是,詩經,春秋,尚書,周易,禮記,當然不光是孔子所說的話以及思想,他的家鄉曲阜。在後世一直都是讀書人的聖地。在全國各地都有孔廟這可見孔聖人在後世的讀書人眼裡是何等的地位古代的皇帝每個都很尊敬孔聖人。沒辦法,誰叫人家的思想還有教派利於統治,腐蝕人心更好的統治下麵的讀書人以及愚昧無知的百姓呢,
喜歡不切實際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不切實際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