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雖然多位成功,順利登基,盛京城的局勢也穩定了,但是大清國內外交困的局麵卻並沒有因此立刻好轉。
因為原來壓在黃台吉頭上的一大堆棘手問題,現在成了他不得不麵對的棘手問題了。
比如大清國內部日益嚴重的缺糧問題。
比如大清國外部明軍壓境的問題。
再比如金海鎮軍隊在大清國大後方不斷移民墾荒的問題。
再比如藩屬國和寧國安危存亡的問題。
此外還有被黃台壓下來的喀喇沁蒙古部落求援的問題,等等。
這裡麵有很多問題,以前的多爾袞不需要應對或者考慮,因為大清國又不是他的,他隻需要做好他自己分內的事情就好了。
但是現在不行了,他必須麵對。
好在他已經有了一個大體的想法。
他的這個想法,在之前私下與楊振會麵的時候,也對楊振提到過。
那就是議和。
不是私下的,單獨與楊振軍隊一方的議和,而是全方位的與南朝的全麵停戰議和。
如果說當時全麵停戰議和還隻是一個模糊的想法的話,那麼到了現在,在他終於奪位成功以後,全麵停戰議和已經成了他穩住大清國內外頹勢的最有效手段了。
要緩解大清國八旗上下以及蒙古草原上糧食短缺以及其他各種外來物資短缺的問題,就必須儘快恢複與南朝的貿易渠道。
但要恢複與南朝的貿易渠道,在目前戰爭不斷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
與南朝的互市貿易,隻能通過全麵停戰議和才能得到。
至於其他的種種問題,也能夠通過停戰議和的辦法得以緩解或者解決。
所以,幾經思考之後,多爾袞終於提出了自己繼位之後著手解決大清國所麵臨的一係列內憂外患問題的總策略,即與南朝議和。
而且就以雙方目前實際控製的戰線為界停戰議和。
然而,多爾袞的這個想法一提出來,就遭到了包括和碩英親王阿濟格在內的幾乎所有八旗王公大臣們的反對。
隻有事先已了解多爾袞想法的碩托,以及幾個同樣了解大清國國內形勢到底有多嚴峻的大臣,支持多爾袞的想法。
有人反對議和,這在多爾袞的意料之內。
從多爾袞的本心來講,他也不想議和,事實上若是黃台吉還在位,黃台吉要議和,多爾袞也會堅決反對。
畢竟他多次率軍打進過關裡,南朝關裡的花花世界他也見識過。
而且也知道南朝關裡的軍隊不堪一擊,因為他曾多次擊潰過他們。
所以,他很理解八旗上下普遍反對議和的情緒。
但是現在,形勢真的不同了。
多爾袞自己也說不清楚,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個直覺的。
也許就是在黃台吉中風病倒的這兩年吧。
他隻覺得有什麼東西被改變了,總之方方麵麵都沒有以前那麼順了。
最明顯的就是,伴隨著大批能征善戰的宗室子弟和八旗宿將的陣亡,大清國立國之初戰無不勝的那種勢頭已經沒有了。
他已經有點想不起來最近一次取得的針對南朝的戰爭勝利是哪一年了。
至少,在他被黃台吉安排到遼南方向防範金海鎮明軍以來,他幾乎沒有取得過一場真正的勝利。
與此相應的是,大清國的其他戰線上更是一場失敗接著一場失敗。
尤其是東線戰場,如今的戰線已經推進到寬甸以北了,再往北就要推進到興京後方去了。
在這樣的形勢下,全麵停戰議和,是大清國目前能夠采取的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所以,議和停戰的大方向,多爾袞是不會改變的。
於是,盛京皇宮崇政殿內,關於如何解決大清國眼前困境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開了一天又一天。
參會的王公、貝勒和議政大臣們,給出的建議有很多,有建議繞道南征的,有建議圍魏救趙的,有建議墾荒屯田的,有建議從蒙古調兵的。
更有甚者,還有建議再次出兵征伐虎兒哈、索倫等野人女真各部以獲取人力物力的。
隨著爭論深入,一些原本反對議和的王公大臣們,也漸漸認清了現實,態度逐漸軟化,但還是不願意現有戰線議和。
直到七月初一,敖漢部的使者帶著喀喇沁蒙古部落全軍覆沒的消息快馬趕到盛京城,並且呈上了敖漢部王公們的求救書信,那些一直反對議和的王公大臣們,才在大吃一驚之餘,終於意識到,他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穩穩當當地坐在盛京城裡議論是戰是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