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在爭論不休的同時,明軍一直在行動,而且雙方的戰線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七月初二,駐守在廣寧城的正紅旗大軍派回信使,送來了遼西南朝兵馬祖大壽部已大舉進駐大淩河城的確切消息。
七月初三,已受命負責整頓和統領興京大後方防禦事務的正藍旗大臣冷僧機,也命人往盛京呈遞了一封緊急公文。
因為被派往董鄂部故地巡哨的正藍旗巴牙喇小隊,在佟佳江附近得報,不久前有多支明軍火槍隊進入佟佳江上遊甚至達富爾江下遊,搜捕當地壯丁,並押送到佟佳江以東和鴨綠江以西的老高麗山城子一帶,為明軍修築城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果說大淩河城竣工的消息,對盛京城裡的八旗王公大臣們來說,威脅並非迫在眉睫的話,那麼明軍出現在富爾江下遊的消息,可就真的淡定不了了。
因為富爾江的上遊,流經赫圖阿拉附近,從富爾江彙入佟佳江的河口往西不到二百裡,就能抵達如今大清國的後方核心興京城了。
於是,興京留守衙門報送的塘報,送到了盛京城後,在多爾袞的力主之下,當天下午,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三院六部八旗王公們,就基本達成了與南朝停戰議和的主要條款。
西線以大淩河和長城為界,可在大淩河北岸開設互市之所。
南線以耀州城外蟠龍山為界,可在蟠龍山下開設互市之所。
東線則以雙方實控線為界立即停戰,具體邊界及互市之所,將來由雙方商議確定。
至於蒙古和朝鮮,多爾袞與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八旗王公大臣們都沒提。
在這一點上,他們倒是很有默契。
因為西邊蒙古部落方麵,可能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
比如喀喇沁部落,在遼西的南朝大軍進攻下,大部被消滅,剩下的一些逃亡北去。
這是多爾袞與其他八旗王公大臣們都不能接受的一個現實。
現在按下不提此事,就是為了將來有一天找回這個場子。
事實上,多爾袞如果有彆的更好的選擇,他也不想搞什麼停戰議和。
他跟其他那些八旗王公大臣們的心思,幾乎是一樣的,對他來說,停戰議和不過是一個權宜之計罷了。
正所謂,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多爾袞當了皇上沒幾天,就認識到這個家不好當。
國庫和八旗衙門有銀子,但光有銀子也沒有用。
因為在大清國內,買不到多少糧食、布匹、茶葉、藥材、鐵器等物資。
以前,這些物資的獲取渠道相對廣泛,比如南下破邊,搶掠一番,就夠他們吃用一陣子的。再比如從宣大那邊,通過走私貿易,也可以獲取不少急需的物資補給。
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勒索朝鮮以及與朝鮮的互市獲取所需的物資,比如稻米、弓箭與食鹽之類的物資。
但是現在,往常這些可以獲取大批物資的渠道,都斷掉了。
而八旗人丁的需求卻不減反增,而且需要賞賜和供養的入旗人口,也越來越多。
那些包衣奴才們也就罷了,在多爾袞眼中,都是賤民,餓死一些也不打緊。
但是八旗在冊在籍卻又不事生產的旗丁,可是八旗之根本,要是他們都餓肚子了,那大清國可就危險了。
此外還有蒙古諸部落的王公大臣們,以及北方伊徹滿洲各部落的首領們,他們都是靠著大清國豐厚的賞賜維係的。
比如蒙古各部落,他們主要進貢馬匹,換取大清國賞給的糧食布匹藥材食鹽等物資。
再比如北方伊徹滿洲各部落的首領們,他們主要是進貢毛皮、東珠,也包括海東青,以換取他們所需要的各種生活物資。
一旦大清國沒有足夠的物資賞賜給他們,那麼恐怕用不了多久,也許兩年三年,他們這些部落首領們所謂的忠誠就會出現問題。
崇德七年正月的大朝會,蒙古各部落和北方伊徹滿洲各部落的首領們前來朝貢,不僅沒有見到黃台吉本人,而且也沒有拿到足夠的賞賜,就已經引發諸多猜疑和議論了。
而這也正是多爾袞野心膨脹並且獲得許多人支持的根本原因之一。
他可不想自己繼位以後,類似的情況繼續下去。
所以,議和,停戰,互市,是多爾袞繼位後不得不做出的一個抉擇。
道理很淺顯,而其他八旗王公大臣們也都不是傻子,當他們知道這隻是多爾袞的權宜之計後,也就沒什麼好反對的了。
於是,次日一早,多爾袞正式發布上諭,以內弘文院大學士希福為正使,內秘書院學士覺羅伊圖、內國史院學士紐黑為副使,命他們揀選六部滿漢理事官等員,儘快前往廣寧城,然後在兩紅旗王大臣配合下,嘗試與南朝薊遼督師府接洽議和事宜,並遞交議和國書。
與此同時,多爾袞也沒忘了楊振大軍所在的東線戰場。
七月初五日上午,就在希福奉旨帶著一堆精選的滿漢官員出發前往廣寧城之後,多爾袞又在盛京皇宮的崇政殿內,先後召見了新晉的誠郡王碩托和宗室出身的正黃旗大臣拜尹圖。
隨後,多爾袞再次發布上諭,以正黃旗大臣拜尹圖為正使、誠郡王碩托為副使,快馬前往耀州城方向,與楊振方麵接洽,商議全麵停戰事宜。
這其中,新鮮出爐炙手可熱的誠郡王碩托,自然也擔負著向楊振通報大清國已經換了主子這個事實的重任。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大明新命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