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編入右翼軍的各個營頭,除了火槍團營的槍械彈藥等裝備之外,其他營頭的軍械裝備,在登船離開之前,一律留給中後軍總兵府來做統一調配。
因為東江島、雲從島上的槍炮和彈藥產量依然有限,無法滿足征東軍突然一軍變為三軍的大擴編和大量新兵入營集訓的消耗。
所有這一切,都在影響著和製約著楊振的決斷。
當然了,就算不考慮以上所有因素,楊振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完全擋住多爾袞的議和之謀。
因為朝廷的薊遼督師洪承疇在遼西,遼東總兵錦義伯祖大壽在遼西,多爾袞絕不會放著他們不去聯絡,而單獨聯絡自己。
既然如此,那就將計就計好了。
反正多爾袞需要時間,自己也需要時間,最多耗費一兩個月的時間而已。
至於說最終會不會弄假成真,比如說朝廷方麵真的昏了頭,在這個節骨眼上同意議和,然後給了多爾袞稱帝後的大清國一個喘息之機,對此,楊振倒是完全不擔心。
因為在原時空之中,在大明輸掉了遼東決戰之後,當時最該借助議和來贏得最後轉機的大明朝廷,都沒有同意與清虜議和。
而且在原時空中,時任兵部尚書的陳新甲,就是因為與清虜議和事泄,引起朝野士林激烈反對,才被崇禎皇帝推出來,做了替罪羊,處死了。
如果說以原時空崇禎十五年遼東戰場上極端不利的形勢,京師負責與清虜議和通款之大臣都是如此下場的話,那麼完全可以預見,以這一世遼東戰場上的形勢而言,即便崇禎皇帝或者內閣首輔周延儒、兵部尚書陳新甲願意議和,結果也必然和不了。
到時候,隻要朝廷打算與清虜議和的消息泄露出去,必定會有無數朝野士林人物將這件事情攪黃。
到那時京師朝廷上負責此事的大臣,或者摻和進此事的大臣,其下場有可能比原時空的兵部尚書陳新甲一幫人更慘。
所以,身在遼東半島一隅但卻熟知曆史走勢的楊振,完全不擔心清虜議和的事情能成。
大不了到時候,由自己或者自己在朝堂上的代理人出手將消息泄露出去即可。
至於眼下,他也樂得與多爾袞虛與委蛇,為自己鞏固已經取得的戰果以及做好決戰決勝的準備爭取更多的時間。
“你們睿王爺——,哦不,怎麼說來著,你們盛京城裡的新主子,可真是好算計啊!”
楊振領著秀岩守將安慶後以及右翼軍火槍團營主將張國淦等人,接見拜尹圖和碩托一行的時候,先是聽了拜尹圖這個議和正使對於大清崇德皇帝駕、睿親王多爾袞繼位以及新君登基有心議和的口頭通報,然後接收了拜尹圖呈上來的議和文書。
楊振粗略看了一遍議和文書上的諸多條款,隨即交給了重歸楊振親兵侍從行列的麻克清收好,沉吟了一會兒,麵向碩托,發了這樣一句感慨。
“都督何出此言?我大清國新君登基,決心一改往日弊政,與貴國休兵罷戰,全麵議和,從此相安無事,乃是對於貴我雙方皆為有利之事,都督何來算計之說?”
“嗬嗬,你們的文書我看了,你們口口聲聲所說的議和,不過是停戰,撤兵,勘界,立約,互市,看起來好似對雙方皆有利,可是,你們說的停戰是誰停戰?說白了是讓我們停!撤兵是誰撤?還是讓我們撤!如果這樣,我們的仗不是白打了嗎!”
“都督誤會了,要停戰自然是貴我雙方都停戰,要撤軍自然是貴我雙方都撤軍——”
見楊振臉上笑容全無,且語氣不善,碩托連忙解釋道。
不過,楊振不給他多做解釋的機會,揮手打斷了他。
“那就說說撤軍吧,你們希望我軍撤出哪裡?”
“若要兩國全麵停戰議和,我大清國皇上希望,都督方麵,能恢複到崇德七年四月以前的邊界——”
“崇德七年四月以前的邊界?嗬嗬,哈哈,哈哈……”
確認自己沒有聽錯後,楊振哈哈大笑起來。
包括陪同在側的將領張國淦、安慶後,以及麻克清、祖克祥等品級較低的侍從之人,也都失聲而笑。
短短幾年之間,他們跟隨楊振東征西討,崛起於遼東敵後之地,一個個親手殺死的清虜,沒有一百也有五十,心中早已對他們沒有了畏懼之心。
眼看著自己一方的實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如今十數萬精銳邊軍,東西對進,打得黃台吉一命嗚呼,打得多爾袞主動求和,自信心正是最膨脹的時候。
如今乍聞清虜使節要求自己退回北伐開始之前的地界,隻覺得好笑。
當然,這笑聲,也使得拜尹圖和碩托兩個人瞬間滿臉通紅,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是憤怒,還是尷尬。
“實話跟你們說了吧,全麵停戰議和,不是我一個都督能夠介入的,你們來找我,是找錯了人。但是我想,你們必定也派人去了遼西。”
說到這裡,楊振看了看碩托,見他似乎不由自主地衝自己點了下頭。
這件事本來也在楊振的意料之外,當下倒也沒有多說,而是接著說道:
“所以,不是我說停戰就能停戰,我說撤軍就能撤軍的。但是我這裡,可以跟你們交個實底,遼東這邊,若要金海鎮大軍停止北上,你們得拿出足夠的誠意。恢複崇德七年四月前的邊界是不可能的,若是要求恢複以前的邊界,那就恢複到萬曆四十七年以前的邊界好了!”
楊振說完這些話,起身離去。
留下碩托和拜尹圖在那裡驚愕不已,想怒又不敢怒,想走又不能走。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大明新命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