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沈迅倒也乾脆利索,一等香案擺好,楊振叩拜結束,直接將一卷聖旨遞到了楊振的手裡,並沒有當眾公開宣讀。
他的這個舉動,讓在場跟著楊振一同跪迎聖旨的其他將領既意外,又失望。
楊振本人也略感意外,但是等他拿到聖旨,展讀細看之後,就明白了沈迅為何這麼草草傳旨了。
因為與金海鎮很多將領的期待不同,對於金海鎮四月北伐以來取得的戰功,朝廷並沒有給予與之匹配的褒獎。
除了將楊振嫡長子的恩蔭等級,由原來的錦衣衛世襲千戶升格為錦衣衛指揮僉事之外,隻是將楊振的功勞推恩到了楊振的其他兒子頭上。
其中庶出的次子,才一歲多的楊征夷,蒙恩蔭補為錦衣衛百戶世職。
嫡出的三子,還不到一歲的楊征虜,被恩蔭為錦衣衛千戶世職。
這種推恩蔭補的世職,原先還有俸祿,現在連俸祿都沒了,已經成了純粹榮譽性質的頭銜等級了,並沒有多大的實質意義。
但是你還不能說皇帝啥也沒給,畢竟錦衣衛指揮僉事、錦衣衛千戶、百戶,聽起來非常高大上,而且還是世職,還是很唬人的。
隻是除此之外,對於楊振來說,就再也沒有彆的封賞了。
好在楊振此前上報的麾下各路武官推薦委任名單,山海關兵部分司一字未動,原文呈遞,兵部呈上去後,內閣票擬同意,崇禎皇帝也沒有反對,最後全部照準。
這個事情,其實朝廷同不同意,他已經不太在意了。
包括那些已經拿到楊振簽發委任狀的將領們,也已經不太在意了。
但是,崇禎皇帝或者朝廷大臣們,顯然將批準楊振呈報的各路官將晉升以及任免,當成了對金海鎮大軍連戰連捷收複大批失地的獎賞了。
不管是他們真這麼認為,還是他們揣著明白裝糊塗,總而言之,除了推恩給楊振的三個兒子之外,再就沒有彆的封賞了。
一分銀子也沒有。
楊振看了聖旨,歎口氣,將其交給幾個懵圈的在場將領。
他們看了後更是大失所望,但是當著楊振和朝廷欽差的麵兒,也沒人敢公開抱怨什麼,但臉色要多難看有多難看。
沈迅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甚至連他自己也覺得過意不去,但他也很清楚朝廷為什麼會這樣“慢待”功臣。
等到傳旨的程序走完,楊振打發走了其他在場武將,領著他到了征東將軍行營二堂會客廳裡說話的時候,沈迅忙著解釋了一番。
“都督有所不知,都督的功勞以及金海鎮諸將的功勞,分司和兵部都上了封賞條陳,甚至內閣都沒意見。私下王公公也在聖上跟前說了話,希望朝廷把都督的爵位往上晉一等——沈某也以為,累計都督北伐以來曆次戰功,完全當得起了。但是——”
沈迅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可能是在斟酌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其實對於封侯,楊振並沒有執念。
不過是個好聽的名頭而已,對於他和金海鎮以及登萊鎮的實力,並不會有什麼大的增益。
所以,在四月北伐作戰以來連著上呈的幾封捷報之中,楊振都沒有把爭取封侯作為自己的目標。
他也沒有親自派人或者讓旅順口那邊派人到京師運作此事。
所以嚴格來說,他的失望並非由此而生。
他正想開口表達這一點,就聽見這位沈郎中輕咳了一下,然後繼續說道:
“都督功勞不小,人儘皆知,但遼西那邊也報了一件驚天大功,若是聖上晉升了都督的爵位,恐怕遼西那邊也不能落下,畢竟厚此薄彼,難以服眾,反倒不美。然則,對於遼西之功,朝議猶疑,聖心難斷,隻好留待以後了。”
沈迅說到這裡,看了看楊振,他相信楊振能體會他話裡話外的深意。
畢竟崇禎皇帝對楊振什麼樣,以及對祖大壽什麼樣,兵部出身的沈迅,是很清楚的。
同樣,他知道楊振也是清楚的。
當然,楊振也沒讓他失望,但也隻是點了點頭而已。
楊振大概明白他話裡的意思了,其實就是崇禎皇帝不喜祖大壽,不願封他為侯,結果連累了楊振。
至於沈迅所說的,遼西那邊也報了一件驚天大功,楊振大概也知道是怎麼回事。
但是在沈迅麵前,楊振也不可能多說什麼,因為跟他還沒有熟到那種什麼話都可以說的程度。
不過,他的表現落在沈迅的眼中,卻給人一種他心緒難平甚至失落失望的感覺。
於是,沈迅接著說道:
“另外,都督有所不知,眼下朝廷的形勢實在過於——複雜了,想必方巡撫那邊也將中州形勢通報給都督了——,不出都督所料,五月以來,闖逆彙合各股流賊,聚眾五十萬,三打開封城,聖上按內閣建議,命丁啟睿總理援救軍務,合兵會戰於朱仙鎮,結果,會戰失利。”
說到“會戰失利”,沈迅歎了口氣,深色沉重,顯然他所謂的失利,絕不僅僅是失利那麼簡單。
“平賊將軍左良玉遠走襄陽,平蠻將軍方國安退守汝寧,督師丁啟睿僅以身免,方巡撫所率的登萊援剿先遣軍撤回歸德府,開封城危在旦夕,周藩與保督楊文嶽連番告急。聖上憂慮萬分,寢食皆廢,實在也無暇厚賞都督在遼東及朝鮮之功了。”
沈迅邊說著話,邊唏噓歎氣不已,顯然對於關內形勢的惡化深感憂慮和悲觀。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大明新命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