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四章報房
楊振和鄧常春的談話,並沒有持續多久。
前後總共不到兩刻鐘的時間,他就告辭離開了。
雖然楊振並沒有那種三言兩語就能讓人納頭便拜的王霸之氣,但他總算成功與鄧常春搭上了線,並且建立了某種默契。
鄧常春並沒有明確表態今後要效忠於楊振,但他也沒有拒絕。
事實上,楊振沒有、也不可能在第一次跟他談話的時候,就直接提出這種要求。
目前情況下,雙方的信任並未建立,正如鄧常春不信任楊振一樣,楊振也並不信任他。
但是從短暫的談話之中,楊振也得到了自己想要了解的基本情況。
首先,祖澤潤之所以與這個鄧常春彼此認識,並且知道他的心思,是因為這個鄧常春同樣是在崇禎四年的大淩河被圍之戰中,走投無路,跟著其他人一起投降的。
但與祖澤遠、祖克勇等人不同的是,他不是祖大壽的嫡係。
他是山海關前屯衛的副將,是當時山海關副總兵何可綱的手下,當時跟在何可綱的軍中,與祖大壽的兵馬一起參與大淩河城的修築。
在何可綱不肯開城投降,因而被殺之後,他們這些何可綱的部下被迫分食了何可綱的肉,隨後跟著出城降了。
但由於不是祖大壽的嫡係部將,對祖大壽控製錦州沒有用處,所以鄧常春以及類似鄧常春這樣的非嫡係將領,並沒有被列在最後放歸錦州的二十八人之列。
在名為逃回、實為放歸的二十八人之中,除去祖大壽自己,剩下的都是祖大壽的子侄輩宗族子弟,或者與祖氏有姻親的寧錦本地將門世家出身的將領。
如非如此,他們這個秘密,也不可能保守那麼多年。
當然,黃台吉也不是傻子,祖大壽真正的嫡子和嗣子,被扣為人質,也不在放歸的二十八人之中。
這也就是祖澤潤認得鄧常春的真正原因。
祖澤潤、祖可法、張存仁他們策劃“廣寧反正”的時候,也曾聯絡試探過鄧常春,但鄧常春在盛京戶部任職,沒有機會趕去廣寧,是以並未參與。
但是,鄧常春猜到了祖澤潤等人的謀劃,卻並沒有站出來揭發檢舉他們。
而這一點,也正是祖澤潤斷定他有反正歸來之心的根本原因。
當然了,這些情況,有一些是鄧常春說出來的,而有些則是楊振憑借自己已經了解的情況推斷的。
除了這些,楊振也從與鄧常春的談話中了解到,雖然盛京城有很多人反對,但多爾袞對於這次議和是認真的,而且對互市貿易相當迫切。
因為清虜缺糧已久,不僅盛京、遼陽、興京、廣寧等地八旗缺糧,而且清虜外藩蒙古部落方麵和北方的伊徹滿洲各部落同樣缺糧。
而這些糧荒問題,在真正入冬之後,將會快速轉變為饑荒。
從鄧常春口中確認了這些情況之後,楊振嘴上不說,但心中攪黃議和的執念,就更加堅定了。
當然,在楊振和鄧常春的一問一答之中,楊振也了解和確認了一些“八卦”。
多爾袞果然還是納了大玉兒啊!
但是他對多爾袞的妥協行為,比如為了換取大玉兒和清寧宮皇後的支持,為了安撫兩黃旗的王公大臣,竟然明發旨意立福臨為自己的嗣子,感到非常的鄙視。
還以為你多麼生猛呢,結果給你創造了機會,你不中用啊!
好在從先前的交易中,他沒吃虧。
多爾袞雖然在奪位的過程中沒有大開殺戒,沒有在盛京城大肆清除異己,殺得血流成河,但是楊振也從交易中不費一槍一彈拿到了熊嶽城和蓋州城。
而今更是趁著多爾袞上位後力主講和以自固的時機,在三岔河口修築了營口城。
有了這些收獲,先前的交易,其實也真不虧了。
崇禎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中午,楊振在征東將軍行營之中,再次會見了從宿醉中醒來不久的碩托、星內、羅碩以及鄧常春四人。
對於昨日午後會晤的幾個事情,給出了一個相對正式的答複。
關於貿易互市的地點問題,就按議和條款中確定的地點執行,在耀州城南蟠龍山下劃出一塊地方進行,雙方皆不駐軍。
關於貿易互市的時間問題,等待朝廷旨意下達後,雙方各派具體經辦之人麵談。
關於貿易互市的物品種類與定價問題,初期以米麥粟等糧食為主,按約定價格交易,涉及其他種類,以後由具體經辦之人商議。
至於“通遠堡”的撤軍時間問題,以及雙方劃界的問題,楊振聲稱要等朝廷旨意抵達之後再商議日程。
楊振對他們說,自己之所以同意貿易互市的問題提前商議處置,是因為自己金海鎮儲糧僅夠自用,需要一段時間的采買或籌措,才能做好貿易的準備。
同時也要求碩托回去後,儘快備下交易的金銀。
而且,他還很貼心的知會碩托,若無充足的金銀,也可用戰馬或者其他牲畜來交易。
所以這一切,都弄得像真的一樣,以至於連陪同在場的金海北路總兵呂品奇,都毫不懷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至於碩托,自然高興萬分,不僅沒再提營口城的修築問題,也沒再提淤泥河、青石嶺一帶的金海鎮移民定居問題。
雖然劃界與撤軍的事情,沒有取得進展,但貿易互市的事情卻談了下來。
對他來說,已經是不虛此行了。
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楊振沒對鄧常春再說什麼話。
實際上了解鄧常春的出身,楊振對他的信任程度已經大為增加。
而昨天夜裡的短暫談話,也已證明鄧常春並不抵觸楊振的拉攏,實際上他已經不動聲色的向楊振透露了清虜的重大內情。
比如糧荒的程度,已經到了要鬨饑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