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之前為侯恂獻策的監軍孔貞會,也被方國安他們算計了一把。
同樣是在這場召集於新蔡縣衙的臨時會議之上,第二批到達新蔡縣城的監軍孔貞會、汝寧府同知韓煋、汝寧府民壯團練首領地方豪紳沈萬登,也被要求分頭行動。
在方國安、卜從善的建議之下,他們被要求脫離督師侯恂和崇王府世係各位王爺的大隊人馬,接下來要沿著從新蔡繼續往東的官道,往潁州方向前進。
潁州是個直隸州,並且和潁川衛同城,城池高大,又有一定的駐軍,距離新蔡也不是很遠,跟汝寧府城到新蔡的距離差不多,正常來講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甚至侯恂本人,一開始就是打算往那裡逃的。
但是方國安和卜從善對他的建議,卻是要反其道而行之。
他們對侯恂說,此時此刻越是符合常理的選擇,反而越是危險最大的選擇。
他們的建議卻是從新蔡掉頭南下,先去固始落腳,然後奔六安,再然後,視情況奔廬州或者安慶。
因為另一路流賊頭子張獻忠的大西營幾個月前肆虐過六安、廬州等地,十月底剛被黃得功、劉良佐二總兵聯手驅逐。
目前正盤踞在黃州東部群山之間,而他與李自成不對付,所以李自成的兵馬輕易不會南下靠近他的地盤。
又因為六安、廬州,甚至安慶府西部,已經在幾個月前遭受過張獻忠剽掠,現在又在黃得功、劉良佐的兵鋒之下,所以反而是安全的。
方國安久在汝寧府,對附近形勢相當了解,以至於他對如何擊破流賊雖然沒有太多想法,但是如何在各大流賊團夥勢力的夾縫之中求生存,他倒是有很多心得。
是以,他的主力逃跑路線一提出來,馬上得到了總兵卜從善的支持,督師侯恂當然也是深以為然。
至於方一藻、郝效忠、孔貞會他們這些人的想法,侯恂也顧及不得了,畢竟他們的生死存亡,哪裡有自己的生死存亡以及崇王府的生死存亡重要呢?
有了崇王府眾宗親一起跟他同行,不管到任何時候,采取任何措施,麵對崇禎皇帝他都有充足理由。
當然,孔貞會這邊,雖被侯恂、方國安等人打了個措手不及,但是他也沒有完全坐以待斃,而是提出了自己的條件。
他很清楚,方國安他們向侯恂進言分兵的目的,就是為了甩掉他所帶領的大批士紳百姓這個逃跑路上的包袱。
因此,他堅持以自己所帶的那一路隊伍,都是從汝寧府城跟著出逃的士紳百姓,人數雖然不少,但是沒有兵馬護衛為由,請求侯恂撥給他一支能戰的兵馬予以保護。
事實的確如此。
從汝寧府城跟著出逃的士紳百姓,隻有很少一部分有馬或者騾車,剩下大多數人,都是靠兩條腿行進,他們很容易被流賊的追兵追上。
孔貞會堅稱,如果沒有騎兵跟隨護衛,那麼侯恂這位督師大人的做法,無疑就是讓出逃的汝寧府百姓白白送死。
麵對孔貞會合情合理的請求,侯恂無奈,隻得征求隨行四個總兵的意見。
分路撤離的建議是方國安、卜從善提出來的,他們兩個自然不肯離開主力大隊,去保護孔貞會他們帶的那一路百姓隊伍。
因為這個時候誰跟那幫人在一起,誰就等於是將自己至於巨大的危險之中。
因為分出一路人馬繼續往東,去潁州,目的就是為了引開流賊的追兵。
說白了,不僅方一藻他們負責斷後的人馬,是準備被犧牲掉的,而且孔貞會率領的那路百姓隊伍,也是準備被犧牲掉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看明白形勢的人誰又肯留下呢?
方國安不肯,卜從善也不肯,那就剩下劉肇基和吳三桂了。
吳三桂搶先一步表態,他要誓死追隨督師侯恂,為崇王府眾宗親平安抵達六安乃至廬州當好開路先鋒。
侯恂對吳三桂本來就很欣賞,自從他督率人馬南下汝寧府以來,吳三桂主動投靠,跟他走得很近,而且吳三桂很善戰,他也需要吳三桂保駕護航。
所以,當吳三桂搶先一步表態後,侯恂立刻點頭默許,直接把目光投降了為人一向寡言少語的劉肇基臉上。
劉肇基手下步卒,在他率騎兵護送侯恂等人衝入汝寧府城那天,儘數丟在了後麵,多數跟著楊文嶽、虎大威他們陷入重圍,最後死在了城外。
而跟著他入城的騎兵,又積極參與了後來的守城之戰,折損了一批,如今他手底下的騎兵滿打滿算已不到兩千人了。
他也不想留下,因為他知道這個時候跟著孔貞會那一路往潁州去,凶多吉少。
但是侯恂是督師,而且並不向著他說話,現在搞得像擊鼓傳花一樣,花落在他手上的時候鼓聲停了,這讓他進退兩難。
他轉頭去看入關以來一直並肩作戰的吳三桂,但吳三桂低頭,避開了他的視線。
麵對侯恂這位督師、孔貞會這位監軍以及在場其他總兵大將們的注視,劉肇基到底臉皮子薄了一點,扛不住這個壓力,跪地領受了護送孔貞會等數萬百姓前往潁州的命令。
當天中午,侯恂以督師名義發布了方一藻率部留守新蔡斷後、孔貞會率領另一路分赴潁州的命令之後,以吳三桂所部騎兵為先鋒,在總兵卜從善、總兵方國安左右兩路人馬護衛下,從新蔡南門出發,轉道南下固始去了。
而孔貞會、韓煋、沈萬登一行數萬人,也在劉肇基所部騎兵的護衛之下,快速出了新蔡東門,奔潁州方向而去。
唯有登萊援剿先遣軍留在了新蔡小城內,並且不得不立刻張榜告示,派兵挨家挨戶征發城中男子為輔兵,投入到城防整修之中。
(本章完)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大明新命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