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了,他還指著他們跟流賊接著乾呢,又豈會那麼沉不住氣去自斷臂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切都是正常的戰損。
若非實情如此,不要說沈器成、柳林他們早就鬨起來了,恐怕就連與沈器成、柳林並非一條心的安應昌也不能答應。
但是要說方氏父子內心裡麵真的是把他們看得跟於樂吾率領的重騎兵營一樣重要,那也不太可能。
如今新編的忠義軍第二團營,就是以於樂吾率領幾乎擴充了一倍還多的重騎兵營為主組建的。
第二團營的兵員數量,也比第一團營多了不少,除去人人皆雙馬且人馬皆有鎧甲的前鋒重騎兵營三千餘人之外,還有另外從徐州、淮安府等地收編民團而編成的左右前後四個營頭。
這四個營,每一個都是兩千人。
左營守備張七,原是曹州沿黃一帶的豪強,李自成三打開封城期間,其人帶了近千青壯,跟隨徐州一舉人名叫閻爾梅的,主動前來聯絡登萊援剿先遣軍,希望效力。
雖然當時由於官軍在朱仙鎮的突然崩潰,張七及其所部鄉勇並沒有派上什麼用場,但是當時方光琛與閻爾梅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遂動了招攬張七及其所領鄉勇的念頭。
及至河決開封,登萊援剿先遣軍後撤到徐州之後,方光琛便托徐州舉人閻爾梅將其召至徐州,直接給了一個守備的名頭,然後將一些新募的丁壯與其所領鄉勇混編,拉起了第二團營的左營。
與此相應的是,登萊援剿先遣軍在收編了張七從曹州拉來的鄉勇並移防徐州之後,那個叫閻爾梅的徐州舉人,居然從自己老家沛縣帶了兩千多人來投。
這兩千多人,分為三家,但其實是以閻爾梅為紐帶串聯在一起的親族、戚族。
人數最多的一家,是其妻王氏娘家的兩個侄子,名王者臣、王者都的,共帶來了王氏宗族及佃戶、鄉民青壯八百餘人。
其次是其女婿家,以其出身沛縣豪族的女婿——名叫張希曾的為首,帶來七百多人。
再然後就是以其弟閻爾羹和侄子閻禦九等人為首的閻家人及其舅家耿氏拉起的隊伍,共有青壯鄉勇六百餘人。
為此,方一藻、方光琛父子將其全部接收,編為右營,以其弟閻爾羹為營都司,以王者臣、王者都、張希曾、閻禦九四人皆為千總。
同時因為沛縣豪士閻爾梅在徐州,尤其在沛縣、豐縣一帶,甚至附近的騰縣、嶧縣等地,都有巨大的聲望,其本人又有舉人的功名在身,方氏父子不敢輕易授予他金海鎮的武職。
最後,還是在方光琛的建議下,由其父方一藻出麵,暫時禮聘其為登萊巡撫行轅的諮議參軍,請他幫忙奔走聯絡徐淮地區與災民賑濟與安置有關的事務。
諮議參軍不是大明朝的正經官職,說白了就是一個私人幕僚或者師爺的身份,但說出來比幕僚或者師爺要好聽一些。
好在這個閻爾梅已經四十不惑,而他本人也早被朝廷打入另冊,並沒有真正出仕的打算,如今所作所為,隻為救時做事,保一方平安。
所以對方光琛的勸說、方一藻的禮聘,他到時欣然接受,眼下正在海州、贛榆一帶的救濟營忙著安置和賑濟雲集在那裡的災民。
當然,忠義軍第二團營下麵,除了前軍和左、右營之外,還有中軍和後營。
河決開封、登萊軍移防徐州、海州之後,有淮安府南部鹽城的生員厲豫,聽說方氏父子在海州一帶設廣設救濟營,賑濟河決之後逃難而來的災民,也率大批自募的鄉勇和追隨其左右的流民數千人北上前來效力。
因其所帶人數眾多,且其本人有生員身份,方光琛將其單獨變為一營,並替楊振授予其第二團營中軍都司一職。
此外,又有淮安府海州本地草莽李二,在海州與沂州交界處結寨聚眾,名為自保、實則占山為王,經過閻爾梅的奔走聯絡,尤其是在登萊援剿先遣軍的清剿威脅之下,選擇下山投靠,揀選精壯丁口兩千人,編作了後營。
李二及其手下大小頭目分彆被授予了守備和千總、把總之職。
整個新編忠義軍第二團營,共計一萬一千五百餘人,堪稱後來者居上,人數上已超過了第一團營。
當然這是正兵,如果算上直屬撫標的那四個輔兵營的話,還要再加上六千青壯。
他們都是負責運送糧食、彈藥和其他輜重的輔兵,同時也負責搭建營寨、看守俘虜與喂養馬匹等軍中雜役。
但是在關鍵時刻,也能武裝起來,充作守城兵用。
如果這樣算的話,眼下整個登萊援剿先遣軍在新蔡小城的兵力,總計就有將近兩萬五千人。
如果再加上郝效忠麾下兩次死裡逃生的四千來人,那麼方一藻、方光琛他們用於防守新蔡,阻擊李自成追兵的人馬,就有三萬人左右。
在方光琛看來,手下有這麼多人,足夠打一場防守反擊的大戰了。
(本章完)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大明新命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