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中午的接風宴,持續了一個多時辰才結束,中間楊朝進除了拿出吏、兵二部用過印鑒簽書的三百道官憑空劄作為金海鎮獎勵有功將士之用外,還漸漸談及了接風宴上的主要話題。
那就是調兵南下的事情。
雖然事情還沒有最後決定,但是從內閣,到司禮監,再到崇禎皇帝,都已經認定了儘快送關外調兵南下是勢在必行的。
既然如此,楊振也就沒有反對。
朝廷又給了三百道官憑空劄,可以任由楊振在金海登萊二鎮遴選任用武官,總是要換取一些東西的,否則哪會有這樣的好事。
所以,楊振在接風的宴席上就“不顧”呂品奇、楊珅兩位身在現場的總兵的各種溫言反對,直接拍板答應了。
他不答應也不行,因為他也不希望關內形勢再這麼持續惡化下去了。
原本他以為這一世有了他,關內形勢就算不回避上一世更好,但起碼不應該更差。
至少有了他在遼東半島的作為,清虜八旗軍隊已經有三年左右的時間沒能繞道遼西以西破邊牆而入了。
但是沒想到,形勢還是一步一步發展了如今這個局麵。
而目前這個局麵,實在難說比上一世強到了哪裡。
孫傳庭是提前複出了,但他並沒有做出改變,而今也竟然還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充分信任。
按上一世的走向,侯恂這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清流文官應該已經被罷免掉督師的位置了,關內督師和總製秦、晉、魯、豫、江淮、湖廣甚至巴蜀等地兵馬的位置,該給孫傳庭了。
但這一世卻還沒有,侯恂不僅沒被罷官,居然還更進一步高升了。
這讓楊振隱隱覺得不安。
雖然已經有了方氏父子的參與,有了登萊援剿先遣軍的擴充,但楊振還是擔心關內形勢崩盤得太快。
對他來說,就是最終仍舊難以避免要崩盤,那也要維持到他滅了清虜以後才行啊!
至於增派誰去,他還沒想好,但增派人馬過去,卻是必須得做了。
當然,楊振也從楊朝進、沈迅二人口中,了解到了朝廷要從遼西抽調的人馬和派係。
洪承疇的薊遼督師府序列,被抽調得最狠,被調回了兩支人馬。
其一,是前番突襲喀拉沁諸部時立下大功的薊鎮總兵白廣恩,這一次被朝廷正式授予了“平羌將軍”的將軍印,由無將軍印的薊鎮,改任為鎮守甘肅總兵官。
由無將軍印的薊鎮總兵,轉為配平羌將軍印的甘肅總鎮了。
一個招安的流賊,混到這一步,屬實相當不容易了。
加上其本人,又是陝西三邊地區出身的人,想必其本人也會欣然接受。
而被他取代的那個人物,恰恰正是在孫傳庭西平之戰中首先潰逃被處罰的左勷。
這也意味著,白廣恩及其麾下人馬將會進入三邊總督孫傳庭的麾下作戰,這樣楊振對關內局勢多少又感到樂觀了一些。
其二,是大同鎮的總兵王樸,以及他麾下的那些大同兵,但他與白廣恩不同,他隻是回鎮大同。
顯然王樸及其麾下兵馬出關後的表現,一定是傳到了京師朝堂之上了。
對此,楊振也是樂見其成。
因為這對王樸本人及其花錢雇來的青壯新兵來說,對遼東其他各路人馬來說,包括對朝廷來說,其實都是一件好事。
在原時空的明清大決戰之中,王樸幾乎是隻身逃回了關內,最後因為所部兵馬丟的一乾二淨,加上沒有強大的靠山,被斬首棄市。
這次出關,一戰沒打,全身而退,對他也算是一種“成功”了吧。
與此同時,遼東其他各路人馬少了一個豬隊友,朝廷也少了一份運往關外的糧餉支出,而大同也有了鎮守總兵和兵馬,可謂是各得其所。
對此,楊振當然是雙手讚成了。
至於遼西軍伍裡麵的祖家軍一係,這一次京師朝堂和崇禎皇帝抽調的人馬,顯然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因為被抽調的不是彆人,而是廣寧總兵張存仁及其在廣寧反正之後帶回到義州的近萬兵馬。
說他們是祖大壽的嫡係吧,又有點算不上,畢竟時隔多年,張存仁所部兵馬早已新舊輪換、更新迭代了好幾次了。
留他們在軍前吧,朝廷還擔心他們隨時可能再叛變回去。
又加上他們最近在進攻敖漢部的戰爭中,打得敖漢部主力狼狽北逃,也算立了功。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路是以獎勵為由,還是以倚重為由,把他們從與清虜對峙的最前沿,調防到關內,調防到京畿,調防到保定,都說得過去。
“王永吉改任了保定總督?”
“沒錯。但是如果不從關外調兵入衛京畿,他這個總督就是個空頭總督,手下根本沒有可供驅使作戰的兵馬。有了張存仁改任保定總兵,形勢就大為不同了,京畿南麵門戶就有了一支能戰的兵馬駐守了!”
麵對楊振的詢問,楊朝進相當有耐心。
但是他顯然不知道楊振問及新任保定總督王永吉的真正原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存仁及其部下人馬很能打,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且其人在關外沉浮多年,現在由反正歸來、義州安置的雜牌“廣寧總兵”,成為欽命鎮守保定的鎮守總兵,估計他本人對這個抽調也不會有多大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