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飯吃的賓主儘歡
周正也想起今日的來此的另一件事
“李伯父,三位李家兄弟,我今日來除了登門拜謝,還想跟各位談一下皂塊長期合作的事,
之前你們那一批皂塊,我放在雜貨鋪兩日就賣完了,所以我想將皂塊也放在我周家名下的其他店裡售賣,不知諸位覺得如何?”
雖然李家人早有猜想自家皂塊會賣的不錯,但兩日四十塊皂塊就賣完了,著實是震驚到了
但這種震驚後,李家人心態又恢複平和,畢竟他們對自家皂塊有足夠欣喜,長期合作也是在她們意料之中的
周正要是知道,他們的自信,是取決於相信李甜甜的師父,大概會震驚不已!
李老頭雖是當家人,但對於經商,他也是一知半解,而且對於皂塊的生意,如今他的心思可都放在菜園裡的那些蔬菜上
所以按照事先李家人說好的,此事將由李寒生負責
“周兄,這當然可以,但是由於我們一家人手有限,如今三日內最多也隻能做出百餘塊皂塊,若是要供你們周家名下的所有雜貨鋪,可能目前還難以達到”
李寒生的話也讓周正犯了難,但他也不想錯過這麼好的生意
“無妨,百塊也可以”
三日百塊,一月也有千塊,大不了自己先放在京城的店鋪售賣就是
李家人見周正同意,也都笑了
事情談攏,周正就正式跟李家簽了契約,並且無論洗衣皂,還是香皂,均按照一塊皂塊一百文的價格購買
此行目的已經達成,周正也帶著家裡人離開
臨走前,周小公子更是約了李家五郎改日再對弈五子棋
難得自家兒子對下棋感興趣,周正和孫氏都很高興,若不是因為頭一次上門拜訪,不合禮數,兩人恨不得將周彥生留在李家,讓他好好跟著李家孩子一同讀書
村裡人看見周家兩輛馬車離開,都紛紛感慨
“剛剛你們看見了嗎?不止是那馬車上的人身穿錦緞華衣,就連那小廝丫鬟的衣著都是細麻所製”
“何止啊!我還看見那些小廝不計其數的往李家搬東西呢!不說彆的,就那些綢緞就起碼值十幾兩一匹”
“你們說這李家是走什麼狗屎運了,居然還有這樣的貴人上門拜訪?”
村裡人七嘴八舌的討論著,一個個嫉妒的表情,著實難看
還是一貫和李家人交好的李六順看不下去,才將實情說了出來
“什麼狗屎運,人家李秀才一家這是好人有好報”
說著他就將那日去鎮上,偶然在救世堂外看到李寒生救人的事情告訴了村裡人,末了他冷哼道
“我看你們就是嫉妒人家李秀才一家”
李二嬸對此冷哼
“我說六順子,你說這話,難道你就不嫉妒嗎?”
“我說二嬸子,你當誰都像你呢!整日不是東家長西家短,就是嫉妒羨慕彆人家
若真羨慕人家,自己就學學人家李秀才一家,多做些善事,結一些善緣,彆一天天的正事不乾,恨不得那眼睛天天盯著彆人家的米缸,指著彆人家的施舍活著!”
李六順的話不止是說給李二嬸聽的,還是說給村裡其他人聽的
畢竟他自小跟李秋生和李寒生交好,李家人心善他最是清楚,雖說日子過的苦一些,但貴在一家人和睦
村長站在遠處看著這一切,然後內心對這個侄子稱讚
李六順是他那在早年參軍戰死的二弟兒子,也是他唯一的侄子,因自己二弟戰死,他的弟妹也收到刺激動了胎氣,雖然生下了六順,但也撒手人寰難產而死,
至此六順也就由自己一家撫養長大,久而久之,他們二老對六順也如自家孩子一般無二
四個女兒先後出嫁,唯一的兒子去了鎮上當掌櫃,身邊常伴他們二老的就是六順了
這幾年看著他娶妻生子,還經常幫自家種田,對於他的知恩圖報,李村長夫婦都很是安慰,同時也感歎六順自小的品行
“六順說的對,人家李秀才一家這是善有善報,你們嫉妒什麼?有這時間還不如操心一下,你們各家整日就知道闖禍的臭小子
若是再讓他們這樣,整日就知道在村裡亂跑,怕是將來會出幾個地痞流氓!
彆怪我身為村長沒告訴你們,若真到了那一天,為了我們李家村的安寧,我必會將你們一家人都趕出村”
村長不愧是村長,幾句話就讓村裡人將關注點從李家人身上轉移到自己孩子身上,不僅如此,也成功的震懾到了村民
尤其是那幾個家裡的孩子跟皮猴子一樣的人家,更是瞬間耷拉了腦袋
“村長伯,我們也沒辦法啊!就說我家大奎吧!我和孩子他爹,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那屁股都不知被打開花幾次了,可他依舊是屁的很”
狗剩娘聽完也看向李村長
“是啊!村長叔,我家狗剩也是,這不,我嫌他爹打他吵的很,所以才出來透透氣”
……
有了兩人在前,其他家裡有孩子的,也跟著訴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其實李村長哪能不清楚村裡那些皮猴子的情況呢!他不耐煩的揮揮手
“行了,你們各家什麼情況,我這個一村之長還能不清楚,但現在要說的是該怎麼好好管這些孩子,總不能一天天的讓他們上門揭瓦就知道淘氣吧!
而且現在他們還小,還有機會教,若是大了怕是想教都難了。”
李六順如今也是為人父,對於自家五歲的兒子,整日就知道淘氣,他也是很是頭疼
他深知自家大伯是個做事有成算的,忽然提起這件事,必然是想到了什麼辦法
“大伯,您若想到什麼法子,您就直說就是!能為孩子們好,村裡人也都會讚同的”
李村長心裡對著李六順稱讚,心想還是自家侄子懂自己
其他村民也跟著李六順附和
“是啊!村長,隻要家裡的娃能好,我們都聽你的”
李村長見此滿意的說道
“其實最近我就在想,若是我們村也像隔壁杜家村一樣讓孩子們去讀書識字,是不是也能多出幾個有功名之人,實在不計,出幾個賬房掌櫃也是好的,起碼讓孩子們未來多出一條活路”
此話一出,村民們都紛紛讚成
如此一來可以讓夫子代替他們教孩子,還能替自家孩子多謀一條出路,村裡人都很是讚成
畢竟誰又不想自家孩子未來有出息呢!
但也有人提出質疑
“村長伯,可我聽說杜家村的私塾,一個孩子一個月要三百文錢,還不算是筆墨紙硯,這怕不是我們這樣普通的農戶能承擔的啊!”
“是啊!村長,而且若是去鎮上和杜家村,孩子們怕是也要日日坐牛車去,這一來一回,怕是每月也得百十來文啊!”
對於這些,李村長早有成算
“這些我早就想過了,如今我們村裡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沒有啟蒙過的孩子,所以根本不必去鎮上的書院讀書,
至於去杜家村也不合適,畢竟兩村雖然相隔不遠,但孩子們都不相識,若發生一些口角,怕是影響兩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