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朱元璋正帶著朱棣和朱標大搞火耗歸公和懲治貪腐。
大明,洪武年間,朝野上下彌漫著一股前所未有的清風正氣。
紫禁城內,晨光初破,朱元璋身著龍袍,麵容威嚴而不失慈愛,他站在禦書房的窗前,凝視著遠方初升的太陽,心中既有對江山穩固的欣慰,也有對吏治清廉的執著追求。
朱棣與朱標,兩位皇子,一左一右地站在父皇身旁,他們的眼神中同樣閃爍著堅定與決心。
朱棣,英氣勃發,眉宇間透露出一股不凡的膽識與謀略;朱標,溫文爾雅,心中卻藏有治國安邦的宏圖偉略。
父子三人,在這一刻,仿佛達成了某種無聲的默契,共同肩負著大明王朝的未來。
“父皇,兒臣以為,火耗歸公與懲治貪腐,乃是國家長治久安之本。”朱標率先開口,聲音沉穩有力,“唯有如此,方能確保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中流露出讚許之色。“標兒所言極是。火耗歸公,旨在杜絕官員私吞百姓血汗錢之弊;懲治貪腐,更是要清除朝中蛀蟲,還我大明一片朗朗乾坤。”他的話語擲地有聲,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嚴。
朱棣接過話茬,眼中閃爍著鬥誌。
“父皇,兒臣願領兵出征,不僅要在邊疆抵禦外侮,更要在朝中肅清貪腐之風。讓那些膽敢貪贓枉法之徒,知道我大明律法的威嚴!”
朱元璋聞言,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
“棣兒有此壯誌,朕心甚慰。但切記,治國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漸進,方能穩固根基。你們兄弟二人,一個主內,一個主外,相輔相成,定能助朕成就一番偉業。”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火耗歸公與懲治貪腐運動,在大明王朝拉開了序幕。
朱元璋親自坐鎮,朱棣與朱標則分彆擔任要職,負責具體執行。
他們首先頒布了一係列嚴苛的法令,明確規定官員的俸祿與火耗的分配比例,嚴禁任何形式的私吞與貪汙。
同時,設立都察院,加強對官員的監督與審查,一旦發現貪腐行為,立即嚴懲不貸。
在這場運動中,無數貪官汙吏紛紛落馬,有的被抄家問斬,有的被流放邊疆,一時間,朝野上下為之震動。
百姓們拍手稱快,紛紛稱讚朱元璋的英明決策與朱棣、朱標的英勇果敢。
然而,改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隨著火耗歸公與懲治貪腐的深入,一些既得利益者開始蠢蠢欲動,他們或明或暗地阻撓改革,甚至不惜勾結外敵,企圖顛覆大明的統治。
麵對這些挑戰,朱元璋父子三人更加堅定了改革的決心,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一一化解了危機。
經過數年的努力,大明的吏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國庫逐漸充盈,百姓生活也日益改善。
朱元璋站在高高的城樓上,望著這片繁榮富強的土地,心中充滿了自豪與滿足。
他知道,這一切都離不開朱棣與朱標的努力與付出,更離不開大明萬千子民的共同奮鬥。
而朱棣與朱標,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麵的棟梁之才。
他們深知,作為大明的皇子,他們不僅要守護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更要傳承父皇的遺誌,為大明的未來繼續奮鬥不息。
就在朱元璋幾人搞得如火如荼時。
劉伯溫緊急進宮麵聖。
“皇上!不好了!”
劉伯溫的聲音中帶著前所未有的急切與憂慮,步伐匆匆地穿過金碧輝煌的宮殿長廊,每一步都似乎在敲擊著朱元璋心中的警鐘。朱元璋聞言,眉頭緊鎖,放下手中的奏折,目光如炬,望向匆匆而來的劉伯溫,沉聲問道“伯溫,何事如此驚慌?”
劉伯溫上前幾步,躬身行禮,聲音雖儘量保持鎮定,但仍難掩其下的慌亂“皇上,邊疆急報!北方胡虜蠢蠢欲動,似有南下侵擾之勢,而南方海疆亦傳來消息,海盜活動頻繁,多地沿海百姓受害,民心不穩。加之朝中近來因改革之事,亦有不少異議之聲,恐內外交困,局勢堪憂。”
朱元璋聞言,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站起身來,在龍案前來回踱步,雙手背在身後,沉思片刻後,眼中閃過一抹決絕“胡虜與海盜,皆是朕之大患,不可不除!傳旨,即刻召集眾將,商討平叛之策。同時,著令戶部緊急調配糧草,工部加速打造軍械,務必保證前線所需。至於朝中異議,朕自有分寸,改革之事,利國利民,不容半途而廢!”
劉伯溫見狀,心中稍安,他深知朱元璋雖性情剛烈,但決策果斷,富有遠見。他躬身領命“臣遵旨,即刻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