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以現在李恪和李承乾的年紀,或許還未將權力爭鬥看得那般重要。
燕王李恪,小小年紀更是早早向陛下申請前往邊關封地就藩。
按道理來說,他是自願遠離朝堂這個核心權力圈。
對太子李承乾的儲君之位,也構不成直接威脅。
可他不願意歸不願意,這種事情卻也由不得他。
如今李靖提議李恪率燕王衛投入北伐戰事,就像在平靜湖麵投下一顆巨石,激起千層浪。
現在李恪在軍事上的才能有目共睹,一旦他在北伐中建功立業,聲望必定大漲。
屆時,就算他無心參與奪嫡之爭,也會被有心之人推到風口浪尖,成為各方勢力角逐的關鍵棋子。
更關鍵的是,現在的陛下春秋鼎盛,想必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仍會牢牢把控著大唐的最高權力。
所以,為了防止自己的權力,被年齡漸大的儲君所影響。
屆時肯定會拿李恪這種要軍功有軍功,要政治手段有政治手段的皇子,來磨煉,或者說平衡太子。
這就是在場的大臣普遍的想法。
其實,若是李恪在場,知曉這些大臣的想法之後,肯定會心一笑。
暫且不說,有記載表明,太子李承乾的腳,在貞觀五年、七年的時候,生病,從而導致他的腳出現問題。
這位從八歲就成為太子爺的李承乾,在太子之位上,持續了長達十六年的時間。
若不是他和李泰爭鬥的太狠,加上李世民後期因為嗑藥的原因,導致壽命大減。
恐怕他跟康熙大帝之子胤礽都能一爭高下......
不同於,那些大臣豐富的內心戲。
在聽到李靖舉薦燕王李恪和其燕王衛,加入討伐大軍序列之後。
李承乾的手不自覺地攥緊了袖角。
儘管他極力維持著鎮定,可年齡擺在那裡,心裡有點什麼事,臉上還是忍不住表露出來。
這時候的他,倒也沒有覺得李恪會影響他的太子之位之類的。
隻是覺得這個弟弟實在是天賦異稟,做什麼事都能大放異彩。
在冬獵的時候,就已經讓他在群臣麵前大放光彩,儘顯非凡的騎射本領與果敢的決斷力。
再這麼下去,自己這個做大哥的,遲早要被對比下去。
因此,他此時的內心,極度的矛盾與糾結。
一方麵,他理智上明白李恪的參戰,對北伐戰事意義重大,大唐需要李恪這樣的軍事人才去破突厥的龜縮戰略。
無論是他作為太子也好,還是皇室中的一員,應以江山社稷為重,支持這個戰略。
可另一方麵,情感上他又難以抑製地產生一種強烈的競爭意識。
李恪的光芒,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可不想一直活在弟弟的光環之下。
眼見場麵一下子變得異常沉默,李世民也有些坐不住了。
這位雄才偉略、濟世安民,開創貞觀之世的帝皇,現在擁有著對局勢的絕對把控力。
因此,也沒有這些亂七八糟的小肚雞腸與權力算計。
“剛才看你們還一副好奇著急的模樣,怎麼,是對燕王李恪參戰之事有不同看法?不妨說說看。”
見到李世民發話,眾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知道乾晾著李世民不好。
一直沉默的杜如晦就欲站出來,沒有想到卻被一道渾厚磁性的聲音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