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房玄齡的臉露微笑,目光掃過殿內神色各異的群臣,打趣的說道。
“萬一,燕王殿下,如代國公預料的那般,打破了目前征討大軍遇到的困局,豈不是意外之喜?”
杜如晦見狀,立即會意,接著補充道。
“房相,所言極是!燕王在朔方時便屢立戰功,這些考驗於他而言,既是磨礪,亦是證明自己的良機。”
\"況且軍情如火,當以社稷為重。若能借此機會曆練皇子,又能解邊關之危,實乃一舉兩得之策。\"
聽完房玄齡和杜如晦的諫言,坐在龍椅上的李世民也是頻頻點頭,顯然也是被這番說辭打動。
不過說到底,還是李世民心中其實早有論斷。
不然,以他果斷英武的性格,又怎會容忍這場爭論持續到現在。
在太子李承乾自動請纓,前往朔方運糧之後。
李世民內心就已在考慮讓李恪參與北伐之事。
畢竟一隻羊也是趕,兩隻羊也是放,不如讓兩個兒子都去軍中曆練一番。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他還是沒有立馬就下決斷。
而是把視線投向長孫無忌,緩緩開口道。
“輔機,你有什麼看法?”
作為李承乾的舅舅,長孫無忌自然不希望在民間聲望比太子李承乾還要高的李恪……在軍中再立戰功,進一步影響到李承乾的地位。
但眼下李世民明顯已有傾向,若貿然反對,反倒顯得自己心胸狹隘。
長孫無忌心思電轉,麵上卻不動聲色,拱手道。
“陛下,臣以為房、杜二位大人所言極是。燕王殿下雖年少,但膽識過人,又有代國公坐鎮軍中,必不會有所閃失。況且……”
他微微一頓,目光深邃,“此次北伐,若能借燕王之勇破局,既可震懾突厥,又能彰顯我大唐皇室之威,實乃上策,不過有一點——”
他話鋒一轉,語氣謹慎道,“北伐戰事畢竟凶險,燕王年紀尚輕,兵危戰凶,不如讓燕王擔任副將,暫不獨領一軍,待其熟悉軍務後,立下一些戰功後,再委以重任。”
這番話看似穩妥,實則暗藏玄機——既不得罪李世民,又限製了李恪的實權,使其難以在軍中建立過高的威望。
李世民目光微閃,也不知道有沒有聽懂長孫無忌話裡麵隱藏的意思,淡淡道。
“還是輔機考慮得周全。”
他沉吟片刻,終於拍板道:“好!就依諸位所議,命燕王李恪為定襄道“遊騎將軍”,隨代國公出征,受代國公節製,務必謹慎行事!”
“臣等遵旨!”群臣齊聲應諾。
房玄齡和杜如晦對視一眼,心中暗歎:“長孫無忌果然老謀深算,這一手既順了陛下的意,又給太子留下了更多的餘地……”
隨著李恪的任命詔書下達,這場曆經整整一個上午的小朝議,終於是落下帷幕。
按照李世民往常的習慣,在商議朝事,錯過了飯點之後。
他都會將這些重臣留在宮中用膳,順便繼續商討未儘事宜。
然而今日,李世民在宣布散朝之後,就一臉心事重重的返回了皇宮,隻帶走了長孫無忌以及太子李承乾。
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在看到這一幕,心中了然。
知道這是李世民麵對長孫皇後的怒火了,畢竟一下子將兩個兒子丟在了戰場上。
其中有一個還是當朝太子,國之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