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是北方草原繼匈奴、鮮卑、柔然後,又一個強盛的遊牧民族。
其起源有許多種說法,是多個遊牧民族分化聚合的產物。
在南北朝時期,趁著中原戰亂,無暇北顧。
它迅速崛起,快速成為了北方的一方霸主。
到了隋朝,隋文帝楊堅對突厥汗國進行了武力打擊,並施行了離間之策。
成功將突厥汗國分為東、西突厥兩汗國。
西突厥人逃到天山以北,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不再具備威脅。
東突厥雖然還在北邊草原上,但是也已元氣大傷。
隋文帝又采取扶弱抑強的策略,扶持力量弱小的啟民可汗,打敗敵手,當上了東突厥的可汗。
啟民可汗對隋文帝感恩戴德,遂俯首稱臣,北方平靜了數十年。
到了隋煬帝楊廣時期,這種情況才慢慢改變。
隨著啟民可汗去世,其子始畢可汗繼位,突厥開始逐漸強盛。
隋煬帝楊廣也想效仿其父隋文帝的離間之策,限製始畢可汗的勢力擴張。
他先是試圖拉攏始畢可汗的弟弟叱吉設,封其為南麵可汗,想借此分裂突厥。
又扣留了始畢可汗的謀臣,史蜀胡悉,對外謊稱其謀反並將其處死。
可這些手段,不僅沒能奏效,反而徹底激怒了始畢可汗,雙方反目成仇。
隋朝末年,趁著中原政權混亂之際,突厥人不斷地侵略,搶掠了大量的財物和人口。
始畢可汗去世之後,他的弟弟頡利可汗繼承了王位。
隨後,唐朝建立。
在李淵剛起事那會,為了穩固後方、避免腹背受敵,曾不得不向頡利可汗低頭。
甚至曾一度向突厥稱臣,以換取其暫不南侵的承諾。
彼時的東突厥,憑借著強大的騎兵力量,儼然成為中原王朝北方的“霸主”。
就算李淵在平定中原的過程中,也需時刻提防突厥的突然襲擾。
等到武德九年,李世民剛剛通過“玄武門之變”登基為帝,尚未穩固統治。
頡利可汗就帶著突利可汗率領二十萬突厥鐵騎,一路南下直逼長安,兵鋒直指渭水便橋之畔。
逼得新登基的李世民,不得不在渭水便橋上殺白馬為盟,簽訂屈辱的“渭水之盟”。
成功結下梁子後,李世民在穩定內部後,開始厲兵秣馬準備雪恥,也間接促成了這次北伐之戰。
如今,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汗國。
也隨著這場戰爭,進入倒計時之中。
......
夜晚,醜時。
殘月如鉤,寒星零落。
距離磧口西北一百二十裡的荒原上,跑了近兩個時辰的頡利可汗,站在一處沙丘上。
空氣中,混雜著血腥、草屑與塵土的氣息,在夜風中彌漫不散。
被殺近千,俘虜兩千多,排除那些失蹤、逃亡的突厥戰士。
現如今,頡利身邊隻剩下不到四千人的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