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八年六月一日,山東濟南府布政使司,山東各大官員齊聚一堂。
李標雖是內閣大臣身兼山東巡撫,但皇帝極為重視山東的政務改革,所以李標大多數時候都呆在濟南府處理政務,隔一段時間再回京向皇帝述職,實際上已逐漸淡出內閣成為封疆大吏;
袁可立是山東總督,但他忙於兵部,基本上不怎麼過來山東,所以之前山東軍務基本是由盧象升處理。
三月時盧象升又奉旨率軍移駐河南歸德府,山東的軍務就交給了山東都指揮使楊所修負責。
但魏忠賢私下裡去信警告自己這個閹黨下屬,楊所修就把山東軍務交給都指揮同知張允登和都指揮僉事張光奎來處理;
四月時,由於要以登州和萊州作為跳板支援東江鎮,皇帝下旨遷袁可立之子、已升為兵部員外郎的袁樞為登萊巡撫,直接向皇帝負責。
此時的布政使司衙門內,坐著幾乎所有的山東大員,級彆最低也是知縣。各司官員分彆向李標上呈卷宗做工作彙報。
首先是左布政使張秉文
“山東全境的人口稽查、土地清丈已基本完成。目前山東有四百八十九萬八千餘戶,人口兩千一百四十七萬餘人,耕地一億八千三百八十一萬畝,今年預計可收農稅折合白銀四十五萬餘兩,由於推進工農發展,嚴格商業稅法,樂觀估計到年底收取的商稅是農稅的兩到三倍。”
李標點點頭
“陛下的意思是要逐步取消丁銀、人頭稅,賦稅征收以田畝數量為征收依據,減輕廣大農民的負擔,同時要大力發展商業、手工業,支持海商等,內閣諸位大人已經在製定《商稅法》了,相信在完善了稅製、發展開海商之後,商稅的征收規模會是農稅的十倍以上。”
然後是都指揮使楊所修
“根據皇上旨意,革除了各地千戶所、百戶所,合並到各州府衛所,進行全麵整頓,原有各衛指揮使經兵部考校後全部撤離原崗位,由兵部指派人員替任。整編過後,山東都司除登萊兩府外,共有十二衛所,兵力四萬八千餘人。”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各部門官員,各地知府知州知縣一一完成述職後,幾乎全都齊頭看向坐在角落裡閉目養神的袁樞。
袁樞就任登萊巡撫後也是忙得不可開交,這幾天都沒怎麼合過眼,畢竟在官場上來說,他的資曆尚淺、經驗不足,對底下的官吏做不到如臂使指、靈活運用,好多事情也隻好親力親為。
就任前,皇帝召見他,交給他兩大任務
一是整頓登萊兩府的衛所,清除老弱病殘,嚴查空額空餉,揪出軍中的蛀蟲吸血鬼;
二是在膠州一帶選址建設大型船塢,皇帝調給他大批錢糧工匠,又從全國各地聘請船匠為他所用。
袁樞覺得周遭忽然安靜下來,睜開眼隻見眾官員正大眼瞪小眼看著自己,忙站起來拱手道“學生失禮,近來公事繁忙,多有勞累,不自覺竟睡了過去,失禮失禮。”
李標見他一臉尷尬,便圓場道“皇上有旨,登萊兩府事務直達天聽,可不經山東各使司。袁大人辛苦了,先回去歇著吧。”
袁樞尷尬地笑笑“謝閣老!各位大人,學生告退。”
袁樞離去後,李標看向眾人,道“陛下下派的《山東一五計劃書》中,關於‘鼓勵農墾、開墾荒地’一條,目前進度如何?”
右布政使鄭國昌道
“自三月皇上頒布《計劃書》以來,山東百姓熱情高漲,很多百姓早出晚歸紛紛外出到山間地頭墾荒。百姓至今開墾出來、改造規整、登記入冊,由各地府衙發放田契、地契的新增土地共有一百一十餘萬畝,預計下半年新增三百萬畝不成問題,但兩年後能否養成熟地就有待考校了。”
李標點點頭
“陛下的意思是官府隻進行政策、生產資料的支持和供應,百姓開荒土地登記入冊視為私田,三年內成功種植作物成熟則有獎勵津貼,且新田地五年內免賦稅。政策施行下去,百姓也調動起來了,那生產資料準備得如何了?”
鄭國昌道“目前官府方麵供應的主要是耕牛、農具、肥料、種子,還有基礎設施的建設。前期經整理核算,山東官府在各地官莊有耕牛十二萬八千餘頭……”
李標皺眉道“山東布政使司冊上記錄可是近百萬頭,水分如此嚴重麼?”
鄭國昌道“稟閣老,經東廠密查,這些耕牛大多都落入了地方富戶和商人手中,其中一部分則是被貪官汙吏賣給了各王府,東廠也不敢繼續調查。”
李標正色道“無妨,情況我會一一奏告陛下。”
鄭國昌繼續道“為彌補空缺,下官動用各種資源和力量從河南和南直隸收購耕牛,至五月末已經購得四萬三千多頭,和之前在冊的基本已經以各種形式或租或售交到農戶手中,目前庫存不到兩千頭;
農具方麵,首先是工部鐵器局下屬的農具科,現在每月能供給我們一千五百套農具,產量正在逐月提高,農具質量對比以往也大有改善,並且農具科還在不斷完善改進各種農具,相信以後可以有助於提升耕種勞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