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禦駕親征?(下)_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393章 禦駕親征?(下)(1 / 2)

次日清晨,通州。

眼下正值三月下旬,縈繞著村莊而生長的農田春意盎然,不時便能見到幾名扛著農具的百姓自村中而出,將其汗水揮灑至田野中。

此地名為張家灣,因前元萬戶侯張瑄指揮船隻,通過海運的方式運送漕糧,自渤海而出,途徑潞河的時候,曾於此地短暫停留,故而得名"張家灣"。

在過去的兩百餘年中,"張家灣"也曾走出過幾名進士,其中更有人官拜三品侍郎高官,成為一時美談。

但當下,論張家灣中最為出名的人物,卻不是這位三品侍郎,也不是前元的萬戶侯張瑄,而是自萬曆三十九年便僑居於此的前任漕運總督,李三才。

...

...

村莊南頭,幾乎將周遭房屋連成一片,並與後山接壤的"農舍"中,年近七旬的李三才頭戴笠帽,手中捧著一根簡陋的魚竿,悠哉遊哉的坐於池塘麵前,盯著眼前毫無漣漪的湖麵。

作為昔日的"急先鋒",他在東林黨中的地位幾乎能夠與東林書院的創建者顧憲成比擬,就連前任內閣首輔葉向高也要與他平起平坐。

正是靠著這份無人能及的資曆,他奉命巡撫鳳陽並提督漕運長達十餘年之久,後因朝中"黨爭"日漸激烈,方才以退為進,主動辭官回鄉。

不過雖是賦閒在家,但他始終沒有忘記昔日揮斥方遒的那段時日,並且不遺餘力的想要回京輔政。

隻可惜任憑他百般努力,及至萬曆皇帝撒手人寰,也沒有流露出起複他的意思。

甚至就連泰昌皇帝繼位"撥亂反正",接連提拔了諸如劉一璟,韓爌,何宗彥等朝臣,分彆對他們委以重任,卻依舊將他這位"東林肱骨"置之不理。

久而久之,他本就偏執的內心也產生了一絲病態。

"老爺,京師來信.."

正當李三才雙眼微眯,好似靠在椅子上睡著的時候,躡手躡腳的腳步聲響起,一名年歲瞧上去與其有些相仿的老仆緩緩行至池塘邊,手中還握著一封書信。

"講。"

儘管心中困意不斷翻湧,但李三才仍是強打精神,將渾濁的眼睛睜開了一條縫,看向自己的老仆。

實話實說,如今他已是年近七十,精力和記憶早就不如往昔,身體又虛弱的厲害,縱使真的被天子起複回京輔政,隻怕也是有心無力。

但令東林"眾正盈朝"一直是他的夢想,如今天子信重武人,在垂拱而治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他實在痛心疾首。

更何況在家作壁上觀多年,他心中也有些不甘,希望能夠燃燒身體中殘存的熱血,照亮大明未來的方向。

這大明,是朱家的天下,更是讀書人的天下。

曆朝曆代,無數王侯將相的例子早已證明了,武人隻能打天下,不能治理天下。

陛下,將路走短了呐。

"昨日晌午,天子聞聽山東亂民暴動震怒,決意禦駕親征。"

"兵部行文已下.."

在李三才驟然睜大的雙眼中,身穿尋常農閒服飾的老仆語氣遲疑的彙報著手中書信的內容,枯瘦的雙手也是不自覺的顫抖起來。

雖說自成祖朱棣之後,這大明的天子便是出了名的"奇葩",有人喜歡養蛐蛐,有人喜歡"叫門",有人偏愛"熟女",有人獨寵一人...


最新小说: 過分野 鐵騎壓境,大帥千金邀我去邊關 湘陽路警事 穿書後天幕直播我登基 不嫁高門,誤惹金枝 清冷仙尊被蓄謀已久的魔尊撿回家 靈氣複蘇:開局覺醒無敵領域 天幕放映:在二戰前,放二戰曆史 盜筆:在張家打黑工的日子 綁定渣女係統後,前任大佬搶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