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正朔。
天光大亮,作為大明權力中樞所在的京畿之地已是有了一絲燥熱,寬敞的街道上人頭攢動,尤其是城中的茶樓酒肆,因為近些時日發生的諸多"大事"而喧囂異常。
在連續三次缺席了"廷議"之後,朝中出身東林且被先帝委以重任的東閣大學士韓爌終以身體不適為由,向天子遞交了辭呈。
相比較大明朝曆來的"三請三讓",韓爌第二次請辭的奏本遞到宮中,紫禁城中的天子便毫不猶豫的允準了這位三朝老臣的請求。
消息傳出,京師內外一片嘩然,不少儒生士子都認為天子此舉有些"涼薄",但與韓爌同朝為官的朝臣們卻沒有流露出太多不滿和憤懣。
畢竟在天子禦駕親征的那段時日,這韓爌的所作所為眾人可是心知肚明。
從某種角度上而言,這韓爌雖無"逼宮之名",卻有"逼宮之實",那信王由檢不就是仗著有韓爌撐腰,方才敢萌生監國的野心嗎?
或許是知曉相比較身首異處的錢謙益和李三才等人,天子對於的處置已然算是"從輕發落",韓爌在接到旨意的當日,便是攜帶著早已收拾好的細軟,悄無聲息的離開了曾讓他魂牽夢縈的北京城。
...
...
"內閣那邊,還沒有擬定好人選嗎?"
在將今日的政務批閱完畢之後,身著常服的年輕天子便有些疲憊的靠在身後的龍椅之上,聲音沙啞的朝著身旁的心腹大伴詢問道。
"回皇爺的話,朝臣們還在廷議.."聞言,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便不假思索的回應道,神色同樣有些無奈。
無論是汪應蛟空出來的南京戶部尚書,亦或者許久無人赴任的漕運總督,都是毫無爭議的封疆大吏。
短時間內,朝廷哪裡能夠擬定合適的人選?
"哎,多事之秋.."
在王安不解的眼神中,身材消瘦的朱由校突然冒出了一句令他一頭霧水的言論。
雖說自眼前的天子即位以來,大明朝便飽受"內憂外患"的困擾,不僅遼鎮和西南先後發生戰事,就連山東腹地也爆發了民亂。
不過在天子的運籌帷幄之下,這些騷亂均是被有驚無險的解決,朝中勢力甚廣的"東林黨"也接連遭受巨大損失。
眼下的形勢,怎麼瞧都不像是多事之秋呐!
沒有理會身旁欲言又止的心腹大伴,案牘後的年輕天子緩緩起身,隨後便腳步沉重的行至暖閣另一側,盯著牆壁上懸掛的輿圖,遲遲不發一語。
在原本的曆史上,野心勃勃的努爾哈赤在率領著麾下的女真八旗於天啟元年奪去了遼沈等重鎮之後,很快便於次年發動了"廣寧之戰",使明廷徹底失去了在遼東的主動權,不得不龜縮於重金打造的"寧錦防線"之中,動彈不得。
可這一世,在自己的乾預之下,遼東經略熊廷弼並未去職還鄉,並且成功的擊退了來勢洶洶的建州女真,使朝廷取得了自"薩爾滸之戰"過後的第一場大捷。
可朱由校心中十分清楚,這場"沈陽大捷"雖說號稱殲滅了數千建奴,但其中至少有七成,都是早些年投降建奴的漢人包衣或者蒙古流民。
真正隸屬於女真八旗的建奴,絕對不會超過三千之數,如此傷亡對於女真而言,遠遠達不到傷筋動骨的程度。
以努爾哈赤那睚眥必報的性格,隻怕早已在心中醞釀報複的計劃,尤其是前些時日於錢謙益府上發現的那些建奴奸細,更是徹底給他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