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坐上了國王的位置,但在這詭譎的政治深潭之中,他隻不過如同一個傀儡。
自身能力不夠強大,手下的大臣又太強,這就是如今難陀王朝的政局。
也就是說,其實難陀國王的能力根本撐不起這樣的一個王朝。
所以出現了眼前的這一幕,國家大事,到底該如何進行,其實都是眼前這些人大臣們說了算。
明麵上雖說還是國王做出,可其實他對這些事情,隻有很少一部分的處置權力。
至於最終決策權,那簡直就是個笑話。
他想反對的,也絕對沒有辦法反對。
最終,難陀國王的話並沒有取到什麼作用,印度還是決定再次出兵征討大秦。
印度大軍在聚集的時候。
大秦的軍隊也沒有閒著。
因為贏羽已經決定要提前出征,所以所有的行動都提前了。
贏羽的計劃就是不耽擱一點時間,把派往非洲的支援兵,連同進攻印度的士兵,全都派出去。
而統兵的人選,正是蒙恬。
贏羽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讓蒙恬率領大軍,直接完成碾壓。
用最快的速度打敗印度,為大秦奪取這一個進攻世界的跳板。
收到了贏羽的調令之後,蒙恬也是頗為震驚。
這一次要打的可是一整個國家,而且這個國家實力絕對不弱。
至於他們強到什麼程度,按照蒙恬的估計。
如果大秦依舊是剛剛一統的那個程度,想要和印度這樣的大國較量,那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
如果印度軍隊向著大秦而來,戰場距離大秦更近的話。
大秦有更大的把握可以戰勝他們。
但反過來,如果是大秦主動攻伐他們的話,勝率則會非常的小。
這種戰爭的勝敗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響。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關於糧草輜重的轉運。
這樣跨過重重大海的戰鬥,對於糧草資重等物資的運輸需求就極為講究。
一旦有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則所有大軍都要麵臨滅頂之災。
所以這樣的戰爭其實在戰勝和戰敗之前,就有一個風險要承擔。
這個風險對於整個大軍來說,都可能是滅頂之災,絕對不可能不考慮。
所以如果是以往的大秦,這樣的戰爭是絕對不可能進行的下去的。
但如今,已經不一樣了。
大秦轉運糧草的輪船,即便是沒有風的情況之下,也可以暢通無阻的運送物資。
士兵作戰的裝備,船隻的重炮火藥,裝運糧食,清水的橡膠桶,這些所有的東西加在一起。
已經讓大秦的艦隊處於絕對無敵的狀態。
可以說在沒有同等科技的情況之下,不管麵對任何敵人,他們都不可能有一點點勝利的機會。
這一點是絕對可以肯定下來的。
所以蒙恬也並不擔心這一次戰爭會出什麼意外。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