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年初時,朝廷就已經向朱由檢申請調撥了二百多萬兩的金融司鑄幣銀。
不過即便如此,鑄幣的銀子依舊還有二千一百多萬兩,黃金更是有一百五十四萬兩。
如果再加上銅,那三項折合為白銀價格則是四千二百多萬兩銀子。
這還是黃龍那一百七十多萬兩黃金,五百多萬兩白銀和一百多箱珠寶運抵的數額,如果等海軍都督府的金銀船運抵,那國帑的鑄幣金銀會達到六千七百多萬兩。
畢自嚴作為戶部尚書,自然知道國帑藏著多少鑄幣金銀,眼紅自然不奇怪。
隻是他眼紅,朱由檢卻不能眼紅。
鑄幣金銀雖然多,但有一個問題存在,那就是它們都是海外運回的金銀,如果一下子投入市場,大明會瞬間遭遇通貨膨脹。
說句實話,明朝的戶部尚書在開源節流這塊做的不錯,但金融意識卻很差。
寶鈔這種利器,硬生生被皇帝和戶部尚書玩廢也是沒誰了,把寶鈔玩廢了,結果朱由檢得拿金銀鑄幣來一點點挽回百姓信任,給他挖了一個大坑。
不提鑄幣的事情,單單眼下大明的貨幣總量來說,一下子釋放外來的上千萬兩金銀,就足以對地方的物價造成衝擊。
大明的貨幣總量,也就是黃金、白銀和銅錢,這三項加起來折色為白銀,貨幣的價值也不會超過二十五億兩白銀。
當然,這是市麵流通的,埋藏在地底的不算。
可即便如此,二十五億兩白銀的貨幣總量下,一口氣釋放上千萬兩外來白銀,那對於農耕文明無疑是一場毀滅性災難。
大明的白銀通脹因為歐洲三十年戰爭而變成白銀緊縮,眼下好不容易朱由檢把白銀緊縮的問題解決,如果他釋放太多金銀,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在南方釋放還好說,南方人口多,能容納的也多。
可在北方,尤其是在經濟已經幾乎不存在的山陝釋放這麼多白銀,那就有點炒高物價的嫌疑了,因為白銀很難流通起來,哪怕是皇店想要運送物資也很困難。
朱由檢想的從來都是用新幣換舊幣,然後隨著大明人口增長而慢慢釋放金銀,而不是有了就用。
畢自嚴的想法很好,但卻並不適用眼下的大明。
或許他是看到了早前朱由檢隨意支配海外金銀而萌發的念頭,但當時的朱由檢隨意支配海外金銀也是因為當時大明的局麵是白銀緊縮。
眼下物價穩定,貨幣穩定,再使用大量海外金銀就不太好了。
因此對於這次賑災,朱由檢想了想後還是決定繼續使用糧票。
他提起朱筆把七百多萬兩銀子劃去,隨後直接寫下“一日工、三斤米”的筆跡。
儘管這麼一來,大明需要轉移更多的米麥前往山西、陝西,但最少不會讓當地的經濟繼續遭到破壞。
不過……
“山西和陝西的人口還是太多了……”
朱由檢之緊皺眉頭,他有個尷尬的點,那就是山西和陝西。
四年連續大旱之下,遷移陝西和山西的人口出去很容易,但等大旱結束,想把人遷回來就很難了。
關中養民二百萬不難,渭水平原在崇禎十七年大旱裡從未斷流,這代表關中平原的那一千多萬畝水澆地用於耕種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關中隻養二百萬人還是能養得起的,但問題在於剩下的二百多萬人遷移去哪裡。
遷移去河西,但河西後續似乎還有幾年旱情要爆發,到時候山高路遠,更難賑濟。
可如果不遷移去河西,那西北人口不足,明軍想要西征,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
而且西北人口不足,後續也難以掌控整個西域和中亞地區。
現在人口最多,但生產力和沙化比後世更嚴重的西域,注定易守難攻。
清軍在小溫暖期出兵,結果人口千萬的河西居然連南路的那兩三萬人都養不活,更彆提眼下還處於小冰河期,而河西人口隻有四百多萬的大明了。
除非明軍能用一萬人擊敗西域控弦數萬的葉爾羌和瓦剌,不然就老老實實的等火車修建起來。
西北的難題在這裡,不留人口,日後西征困難,並且對西陲的疆域掌控將是所有疆域裡最低的,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口。
可留下人口,每年又得花費數千萬米麥來養活他們,進退兩難。
“陝西的大旱還有十二年,十二年足夠繁衍一代人了……”
思索過後,朱由檢還是決定再遷移陝西的百姓,而且這次還是要遷移四川,因為四川也有災民可以南遷。
他決定之餘,馬車也抵達了軍備院城池的門口,並且停下。
朱慈燃連忙跑下了車,而李定國則是第二個跟上,不過他是為了拿凳子給王承恩和朱由檢下車。
車內隻剩下朱由檢和王承恩,王承恩要扶朱由檢起身,而他也同時說道:
“陝西的災民,再遷一百萬前往四川,安置在川北的保寧、潼川、順慶,至於當地的八十餘萬百姓,與重慶、瀘州、敘州的四十萬百姓一起南遷雲南吧。”
“四川抄查士紳家產後,不是得了一百五十多萬兩白銀和一百七十多萬石米麥麼?”
“傳令李邦華發一百二十萬石米麥給災民作為路費南遷,另外撥一百萬兩白銀交付雲南,告訴洪承疇,用這一百萬兩銀子好好安置這一百二十萬災民。”
朱由檢的話說完了,王承恩也扶著他下了馬車。
隻是在下馬車後,王承恩猶豫道:
“殿下,川東那一百二十萬百姓,有一百萬都是之前陝北遷移南下的。”
“前年好不容易安穩了一年,去年遭遇大旱,眼下好不容易又安穩一年,剛剛春種結束又要他們遷移,這四年兩遷,會不會太傷他們了……”
“人都活不下去了,又管什麼傷不傷呢……”朱由檢搖了搖頭。
他也沒有什麼辦法,傷這一百二十萬百姓,花一百多萬兩銀子重新安置他們,總比花幾百萬兩讓那一百萬陝西百姓苟活要好吧。
前者傷民,後者殺民,兩者皆不討好,隻能避重就輕。
眼下遷走一百萬人,陝西便隻有三百八十多萬人了。
一百五十多萬在河套,二百萬在關中,還有三十多萬在漢中。
這樣布置,最少這三百八十萬人能在今年旱情烈度降低後,活出個兩年人樣。
“下官,恭迎殿下,殿下千歲……”
在朱由檢吩咐王承恩的時候,軍備院的大門打開,一直在這裡科研的畢懋康、王徵、宋應星、宋應昌等四人身著圓領袍走出了城門,身後帶著百餘名翰林博士。
“第四版的蒸汽機弄出來了嗎?!”
一見到科研四人組,朱慈燃就咋咋呼呼的跑上了前,而畢懋康則是笑著躬身回應道:
“有了突破,大概距離其出來的日子不遠了。”
“快快快,帶我去看看。”聽到第四版蒸汽機有了重大突破,朱慈燃立馬央求了起來,讓人看著想不到他是當今太子。
“這……”畢懋康無奈笑了笑,抬頭看向朱由檢,而朱由檢也帶著李定國和王承恩走了過來。
剛才畢懋康和朱慈燃的對話他聽在耳裡,自然知道第四版蒸汽機的事情,因此詢問道:
“還有什麼難題?”
“沒有太多難題,主要還是熱效率和轉速問題,目前的熱效率在百分之五左右,轉速在一炷香二千二百四十轉,雖然超過了第三版蒸汽機,但還達不到第四版的要求。”
畢懋康說出了問題,緊接著有寬慰道:“這些問題,良甫都可以解決,隻需要實驗便可。”
“果真?”朱由檢聞言看向了王徵,他沒想到王徵的速度居然這麼快。
“不敢欺騙殿下。”王徵作揖回應,並繼續彙報道:
“第四版蒸汽機雖然還需要實驗時間,但其搭載火車、輪船上的大概功率我們已經算出,大概如下……”
王徵說著,便從袖中拿出了兩張實驗草稿,而朱由檢接過後瞧著與比十九世紀末火車、輪船繁瑣的設計圖紙,隻感歎大明不是沒有人才,隻是沒有人重用他們,挖掘他們罷了。
“第四版蒸汽機車重三萬斤,時速五十裡,能牽引六萬兩千斤貨物,十節車箱和兩節煤炭,可乘二百人,加注一次水,托運兩節煤車可以跑五十裡地。”
“蒸汽機船的蒸汽機更重些,十萬斤,九千料的船隻裝載蒸汽機後可以讓船隻時速達到五十裡左右,每兩千斤煤可以跑五十五裡。”
“九千料船隻可以裝載八十萬斤煤炭,四十萬斤水,再運載一百八十萬斤貨物。”
“基本每艘船要留四成載重水和煤炭,基本裝載一次,可以讓船隻對應的蒸汽機運作八到十六天,一口氣跑五千裡到一萬裡不等。”
“當然這是在河水裡實驗的結果,到了海上或許會打折扣,我們估計是效率會打八折。”
王徵有些謙虛的解釋,而朱由檢聽後卻十分精神:
“八折也足夠了!”
朱由檢算了算,軍備院的時速是時辰,而非小時,因此火車和輪船速度換算後,基本是十五公裡每小時。
這速度看似很慢,但已經達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晚期的效率。
布置八十個煤炭、水站,七天的時間就可以從京城運送物資抵達四千裡外的嘉峪關,十二天就可以抵達尹犁河穀,十八天抵達中亞的撒馬爾罕。
如果還要去更西的地方,那即便是前往一萬三千多裡外的莫斯科,也僅僅需要二十二天。
蒸汽機船就不用說了,從天津出發,十三天抵達廣州,三十天抵達舊港,五十天抵達中美洲。
可以說,大明已經可以為第四版蒸汽機投入建設而做準備了,這也代表大明即將踏入工業革命……(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