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銀不可少,這可是弟弟你自己說的……”
“我說的……我說的……”朱由檢哭笑不得,而朱由校一聽這話,也連忙打聽了起來:
“弟弟這齊國,準備什麼時候遷移百姓過去?”
“正要和哥哥說這件事情。”朱由檢被提醒之後立馬想了起來,然後說出了自己想用銀子購買成本價的拖拉機,然後再遷移百姓。
他這話實際上完全不用告訴朱由校,因為朱由校基本不管這些事情,他現在隻管禮部和工部、刑部的事情。
不過本著信任,朱由檢還是和他說了,避免有人日後拿這事情挑撥離間。
“這件事情,弟弟看著辦便是。”朱由校聽後擺了擺手,並繼續道:
“反正關外老奴留下的二百餘萬畝耕地暫時也吃不下,就算遷移百姓,恐怕也需要一年的時間。”
“一年之後,工業區的拖拉機能每年提供四千台給關外三省也不錯了,遼東反正已經開墾差不多,留下的百姓就一點點分地便是。”
朱由校這話說的很大方,但是他也具體算過的。
按照朱由檢的話來說,十戶一畝拖拉機,那四千台就是每年得遷移四萬戶百姓,二十幾萬人。
這對於大明來說當然沒有什麼,二十幾萬人的移民,山西隨便遷移一府百姓就能滿足指標。
不過,撥出去齊國的兩千台拖拉機能做什麼?這就不用多說了。
算上目前攢下的三千台,以及到了年底產出的一千台,可以說明年年底齊國會有六千台拖拉機,能開墾近十萬畝耕地。
隻有當地富裕了,後續燕山派的官員才會願意前往齊國。
朱由校等同於是在幫助自家弟弟建設齊國的同時,排除國內的隱患來換取大明的長治久安。
如果不是怕其它藩王有意見,諸黨官員有意見,朱由校都想每年拿出所有拖拉機來買平安,把燕山派官員提早送出大明境內。
隻可惜他想這麼做,但燕山官員卻不想走。
說到底,朱由檢口中要就藩,讓齊國比大明繁華的話,根本沒有多少人相信。
在大部分官員看來,大明的繁華是建立在大一統王朝兩千多年以來曆代建設,以及大明兩百多年建設起來的。
齊王新政固然好,但那也是建立在大明國力之上才做出來的偉業。
如果朱由檢留下,那依托大明的國力,他能做出更大的偉業,而如果去了齊國,那齊國能發展的比大明好?沒人相信……
“工業區的事情,估計在明年第一批工業區全部投產,後年開始開始第二批工業區的十年建設。”
“十年後,大明應該能年產數十萬台拖拉機,上萬蒸汽輪船和火車頭,能取代數百萬耕牛和數百萬馱馬,十數萬木船。”
朱由檢給朱由校不斷灌輸著工業區的重要性,就是不希望自己走了之後,自家哥哥為了維持大明君主集權的統治而中斷科技研發。
“屆時弟弟估計還在,弟弟掌權的話,我無需擔憂,哈哈哈……”
朱由校沒心沒肺的笑著,但朱由檢卻聽後搖頭。
如果大明有實現他政治抱負的土壤,他自然不願意離開,可事實證明,這樣的土壤並沒有。
大明這塊傳承了五千多年文明的土地上,已經充斥著太多利益,而利益也被大量瓜分。
他能做的隻能是為破破敗敗的這間屋子舔磚換瓦,卻不能掘根,因為他的身份注定了他不能做這種事情。
但是齊國不同,去了齊國,在那片沒有利益糾紛的土地上,他能最大的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他想試試看,如何平衡君權和民權的關係。
如果成功了,諸藩會學習效仿,甚至大明也會效仿。
如果失敗了,那麼他可以借助大明的力量來重新嘗試新的辦法,吸取失敗,留下成功的國策。
他可以失敗千萬次,但隻要成功一次,諸藩和大明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這是大明給不了他的一個機會,因為大明一旦失敗垮台,那將沒有任何力量幫助朱由檢重新構築一個新大明,但讓大明自然過渡,它卻能在關鍵時刻幫助朱由檢構築無數個新齊國。
當然,這也僅限朱由校在位時期,因為朱由檢不敢保證自己那個大侄子朱慈燃會不會延續他的政策。
“這麼算來,明年齊國應該就能自給自足的養活三營兵馬了。”
朱由校雙手撐在齊國的沙盤上,莫名說了這句話,而朱由檢聽後搖了搖頭:
“我準備讓金鉉他們六月出發,先帶兩營兵馬和一萬瀛洲勞改工過去,然後在臘月再讓黃龍帶一營兵馬和下半年產出的拖拉機,以及一萬勞改工過去。”
“金鉉抵達齊國,應該是十月,留給他的開墾時間有五個月左右,三千台拖拉機,半年頂多能開墾出兩萬畝不到。”
“算上魚獲和當地製作的土化肥,我估計第一年應該能達到畝產一石,尚且不能自給自足,還得讓瀛洲對其供應糧食才行。”
“等黃龍也帶人過去後,當地每年恐怕要十二萬石糧食才能滿足缺口。”
“我的預計是,天啟十五年左右,他們這三萬人可以自給自足,並且可以接收三萬移民,之後每年移民數是拖拉機數的三倍左右。”
朱由檢算好的,一台拖拉機可以耕地十到十五畝,而一個人想要生活,就需要四到五畝的基本耕地。
換算過來,一萬台拖拉機可以耕出十到十五萬畝耕地,而移民人數在三萬左右是比較穩妥的。
當然,當最開始移民的人已經有超過五畝的耕地後,齊國百姓的肉食就不成問題了,因為有充足的糧食來生產飼料。
如果第一批移民有超過十五畝的耕地,那麼後續的移民也就不會擔心去到當地買不到糧食吃了,甚至金鉉可以憑借賦稅來發放糧票。
因此拖拉機是齊國發展道路上的殺手鐧,它的數量越多,齊國就越快地走上正軌。
在十年後第二批工業區陸續竣工後,齊國每年將獲得十幾萬台蒸汽機,新增上百萬畝耕地,每年能多遷移幾十、上百萬人。
不過這個前提是齊國能拿出那麼多遷移銀,而遷移銀隻有靠瀛洲的勞改工去金山府(阿拉斯加)為齊國賺金銀了。
眼下一兩萬的勞改工倒沒有什麼,但日後勞改工調動的越來越多,自然就不好商量了,因此朱由檢準備提前說好。
“瀛洲的勞改工,齊國出一兩銀子遷移一個如何?”
“些許倭寇,弟弟全部帶走也無妨。”
不出意料,朱由校大手一揮就讓朱由檢把勞改工都帶走,不過朱由檢沒有這麼做,還是堅持道:“還是一兩一個吧。”
“……”聽著自家弟弟這麼堅持,朱由校也側目看了他一眼,想了想後點了一下頭:“那就按照弟弟所說的,一兩一個吧。”
說罷,朱由校準備繼續專心弄他的木頭,但朱由檢卻說起了一件正事。
“第三次北伐和諸藩就藩戰爭已經徹底結束,哥哥也該定下功賞了。”
“這是臣弟擬定的名單,哥哥可以看一看……”朱由檢說著,把懷裡的一張紙拿了出來,而朱由校也接過攤開。
在這張紙上,排名首功的就是曹文詔,其次是曹變蛟,熊廷弼、孫應元、孫守法、袁應泰、曹猛、尤世功、賀世賢等人……
其它的祖大壽、毛文龍、吳襄、吳三桂等人的名字也在冊上,一共一百二十七名將領上榜。
除了他們之外,朱由檢還在下麵寫下了黃龍、黃蜚、盧象升,戚元輔、戚元弼、李自成、劉宗敏等人的名字,一共一百五十九個將領上榜。
以上這些,都是諸藩就藩戰爭和第三次北伐的功臣,而這其中,被授爵的一共有七人。
北伐被封爵的有四人,分彆是熊廷弼被擢升為江夏侯,孫應元被擢升定興侯,曹文詔被擢升威遠伯,袁應泰被擢升鳳翔伯。
諸藩戰場被封爵的有三人,分彆說黃龍的遼東侯,戚元弼的定西伯,戚元輔的定東伯。
整個南北兩大戰場出了三侯四伯,但更要命的是戚氏一門出了三個勳貴。
然而,這份要命卻不夠,隻因為朱由檢要再點燃一把火:
“另外臣弟建議擢升戚元功為定南伯,秦民屏為武隆伯,秦良玉石柱伯。”
朱由檢的一句話,大明出了兩個勳貴家族,並且是一門多勳的家族。
即,戚金定遠侯,戚元功定南伯,戚元輔定東伯,戚元弼定西伯,以及秦邦屏忠州侯,秦邦翰酉陽侯,以及秦良玉的石柱伯和秦民屏的武隆伯。
兩門三侯五伯,這是何等殊榮?
“……”聽到朱由檢的話,朱由校沉默了片刻,他很清楚,兩門的老將都是希望匡扶大明,站在自己這一邊的,因此提拔他們等於鞏固皇權。
這樣的冊封,黃龍不會有意見,孫應元也不會有意見,熊廷弼也不會有,至於其它人就更不會有意見了。
說到底,秦戚兩氏基本是齊王府大部分武將的恩師,他們沒有理由反對。
“就按照弟弟說的辦吧,不過……”朱由校認可了這份名單,但緊接著卻沉吟道:
“這名單之上,可以加上魏良卿、金錝、張獻忠三人。”
“他們三人,前二者這次護駕有功,希望擢升為皇城三衛都指揮使和開平府總兵。”
“至於張獻忠,我聽聞他在多倫縣守城有功,抗住了蘇布地四萬多騎兵圍攻,這次或許可以擢升為一營參將,或者一衛指揮使?”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