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可惜,自家父親的回答讓自己失望了……
“你也想去齊國?”
鄭芝龍並不遲鈍,看著自家兩個兒子句句離不開齊國,他立馬就心裡一涼。
“孩兒……”
“嗚嗚——”
鄭福鬆剛要說出口,卻被旁邊輪船響起的汽笛聲給打斷。
等輪船過去,即便鄭福鬆不說,鄭芝龍也明白他的心思了。
他沒有再詢問鄭福鬆,鄭福鬆看他那有些不太好看的臉色,也不再繼續說下去。
父子三人乘著遊船,漸漸遠離了那擁擠的港口。
隻是在他們離開的時候,港口附近的一座高塔上,還有與他們同樣的人正在惆悵。
龍江塔,作為朱由校親手設計的南京第一高塔,高塔高三十三丈,幾乎可以將小半個南京城儘收眼底。
整座塔占地一畝,四周還有占地五畝的林園,修建時間不過半年,花費白銀六萬兩,是朱由校用內帑銀修建,並免費給南京百姓遊玩的地方。
這裡自半年前修好,便已經成了江南文人騷客最喜歡的地方。
不過,他們頂多爬到二十九層,至於最高的三十層,至今從未對外開放。
沒有開放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一層是專門留給皇帝朱由校賞景的地方……
“他們之中……有多少是要前往齊國的?”
站在三十層高塔的圍欄背後,朱由校並不懼怕那三十多丈的高度,而是臉色平澹的看著港口上那群百姓。
他站在高處,能看到的東西更多。
相比港口內的數萬百姓,港口外那十幾萬擁擠的人口則是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打在了朱由校的臉上。
“今歲南直隸官員們估計,大概……大概已經有二十七萬百姓要移民齊國。”
王體乾站在朱由校背後,小心翼翼的回答他的問題,而朱由校聞言卻依舊平澹詢問:“其它地方呢?”
“其它……”王體乾頓了頓,猶豫要不要開口,最後還是低下頭回答道:“約六十萬左右。”
似乎是在說完後怕皇帝不高興,王體乾連忙說道:
“其實百姓也不是真心實意的要去齊國,而是因為各地遭了旱情,為了討生活而往外走罷了。”
他這話雖然聽上去像在解釋,但對於朱由校來說,卻何嘗不是對他的一種諷刺。
所謂天啟盛世,就是百姓每年外逃百萬之巨。
這樣的情況,何以敢稱盛世……
“近來齊王府的官員遷移如何?”
朱由校轉身走回到了塔內,而塔內的三十層裡擺放了許多名貴家具,顯然都是出自朱由校之手。
“齊王殿下在一一說服官員們遷移,一些官員聽到消息,已經主動向戶部要求轉籍前往齊國。”
王體乾先是回應,而後又是解釋:
“去歲六月,《大明律被齊王殿下再次更改,並設立《藩王篇。”
“通篇主要講述大明官員可以根據其意願,向各藩國提出就任想法。”
“如果藩國同意,那官員可以前往藩國治理,但需要得到內閣和六部、司禮監的認可。”
“另外,前幾日又新增了藩王可以在其藩國施爵,但隻限伯爵。”
“其它的便是藩國官學的畢業學子需要統一考試,考試過後的學子如果想要參加恩科做官,那需要來到大明的兩京參加恩科。”
“恩科中舉後的官員,可以選擇回藩國就任,也可以選擇在大明就任。”
“此外,還有……”
王體乾說了一大堆關於朱由檢從去年開始的律法製定和改革,這其中有的對藩國有利,有的對大明有利。
總之,整篇律法主要還是圍繞著大明為宗,各國為藩的體係來設立的。
這樣的體係,也就說明了朱由檢本人還是比較偏向維持大明宗藩體係,並不想要分疆裂土。
這對大明和對朱由校來說都是一件好事,但朱由校卻高興不起來。
朱由檢越完善大明宗藩體係,就代表他越想著要離開。
在他要離開就藩的這件事情上,朱由校總是搖擺不定。
他不想朱由檢走,卻又知道朱由檢不走不行。
他不走,自己的位置坐不穩。
他走,自己又有些茫然,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些什麼。
習慣了弟弟做主的朱由校,在麵對日後需要自己做主的未來時,總是生出一些想要逃避的念頭。
可如果朱由檢表現得不想走,朱由校又總是惴惴不安,生怕什麼時候自家弟弟就被下麵人黃袍加身,自己人首分離。
他坐在了塔內的一張梨花木椅上,看著遠處那湛藍的天空和江景,心裡不知道怎麼做想。
“太子妃如何了?”
朱由校想不出一個所以,因此隻能將關於朱由檢的事情摒棄出腦海,提起了自己那個兒媳婦。
“安好,距離臨盆還有五個月……”
王體乾規規矩矩的回應,朱由校聞言也不再多說什麼,而是起身準備下塔,同時對王體乾道:
“齊國遷移的事情,由太子做主,該批則批。”
“奴婢領命……”王體乾心裡一緊,知道皇帝還是不忍心,於是連忙點頭回應。
應完之後,他也帶人服侍朱由校下了高塔,向著南京皇宮踏上歸途。
在他們踏上歸途的時候,因為江南三省旱情獲利的南昆侖監察使司也迎來了一個小繁榮期。
“讓讓!讓讓!小心車!”
“移民到這裡來,彆站在路上!”
“出示你們的移民鐵牌,看好行李和孩子。”
昆侖縣港口上,當三艘移民船隻抵達此地,當地負責接待的官員也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安置移民。
海上,停泊無數遊船的港口遊人如織,一艘又一艘遊船駛離港口,載著商品在返程途中欣賞美景。
港口上,熙來攘往的車輛,人山人海的人群,一船船從歐洲運來的牲畜……
這些景象無不在刺激著新來的移民,讓他們對昆侖縣的繁華有些不敢置信。
其實昆侖縣並不繁華,隻是由於遷移來這裡的百姓都過於貧窮,因此他們才會覺得此地繁華。
作為大明直轄領土裡最西邊的一座主要城池,昆侖縣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雖然還比不上西安、洛陽、漢陽、長沙這樣的城池,但已經能和普通的府治相比了。
不過,這樣的繁榮背後卻沒有太多漢人人口,這也是吳阿衡和閻應元、顏胤紹三人擔心的問題。
“這是今年底第九批移民了,算起來南昆侖應該有四十多萬移民了,沒錯吧?”
碼頭一個被兵馬司士卒圍起來的茶棚裡,當吳阿衡開口說話,坐在他對麵的閻應元也忍不住點了點頭:
“回監察使,確實如此,眼下南昆侖兩府之地有民四十三萬二千六百餘人。”
“其中漢家移民已經有十九萬人了,年末應該能突破二十五萬。”
閻應元的話,說出了南昆侖監察使司的無奈。
移民有四十三萬,但漢家移民隻有十九萬,剩餘的都是瀛洲的男丁移民和印度廝當的女移民。
對於麵積超過三百萬平方公裡,擁有三百多萬勞改工的南昆侖監察使司來說,其轄地上居然隻有十九萬漢人,這無疑讓其成為了大明最慘的“省”級行政單位。
哪怕是隻有一府之地的小西洋監察使司,其漢家移民都達到了一百萬,南昆侖監察使司隻不過是它的五分之一罷了。
“移民太少了,我聽聞各省接受移民都是以十萬計數。”
吳阿衡有些感歎,閻應元也很是無奈:“我們已經開出每人百畝熟地和五頭耕牛的移民政策了,但移民情況還是不容樂觀。”
“看樣子我得給殿下寫一封信……”吳阿衡聞言,隻能搖頭歎了一口氣。
每人一百畝地,五頭耕牛,這代表一戶人家隻要遷移而來,最少能得到五百畝地和二十五頭耕牛。
但是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吸引不到太多人。
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眼下利未亞的藩王們都開出了一樣的價格,大家都加入了搶人大戰。
相比較有著天然吸引力的齊國,各地藩國隻能用政策吸引,同時還需要麵對“同行”的惡意抬價。
如眼下利未亞諸藩的“每人百畝和五頭耕牛”的政策,就是因為小西洋諸藩開出了“每人熟地五十畝和兩頭耕牛”政策所至的。
除了齊國,其它諸藩都在趁著江南三省受災而大肆“搶奪”人口。
漢人越多,他們在當地的統治就越穩定,這是藩王們搶人的理由。
可他們搶的人越多,南昆侖監察使司搶的人就越少。
因此,無法接受惡意抬價的吳阿衡,隻能搬出齊王來製裁諸藩了。
在他歎氣後的一個時辰,十餘隻信鴿從昆侖縣被放飛,向著東方的大明飛去……(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