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的遭遇隻是路途中的一處,雖然這件事讓王夫之等人感慨萬千,可他們的使命還要繼續,航程也未能完成。
在這裡等了將近十幾日的時間,終於洋流和天氣情況開始好轉,也到了最適合繞過好望角時候。
艦隊從莫桑比克繼續出發,向西南航行,最終抵達了非洲大陸的最南端,隨後就是繞過好望角再北上,朝著最後的目的地歐羅巴而去。
雖然為了安全挑選了合適的時間,可好望角的風浪多變就算是後世的氣象技術也無法確定。這個地方往往前一刻還是碧空萬裡,後一刻說不定就風雲突變,平靜的海麵上隨時會掀起風暴,讓路過的船隻談之色變。
王夫之他們的艦隊在做了充足的準備下也沒徹底避開風暴,就在即將完成繞過好望角的最後時刻,一場風暴突然來襲,整支艦隊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哪怕是巨大的蓋倫船也無法和狂風暴雨所抗衡,各船苦苦支撐,船長和水手們使出了渾身解數,控製著船隻在狂濤駭浪之間航行,期望能儘快衝出風暴圈,逃出這可怕的地帶。
整整一日,王夫之他們經曆了這一次航行最危險的時刻,甚至就連鄭鴻逵在這樣的風暴之下都有些絕望了,覺得這一次恐怕得隨著船一起沉入大海喂王八去了。
但他們的運氣終於還是不錯,等到下半夜的時候,他們的船終於衝出了這片風暴區域,來到了相對平靜的海麵。而到了第二日太陽升起,原本七艘蓋倫船組成的艦隊隻剩下了五艘,而另外兩艘卻不知所蹤,也不知是因為風暴的原因迷航被吹遠離了航線,又或者直接沉入了海底。
就算剩餘的這五艘船,船體或多或少也有損傷,就連船上的水手也失蹤了好幾個。這些失蹤的人絕對是不可能生還的,大海就是這樣,水手在海洋上什麼情況都可能遭遇,每一次出海等於和生命進行搏鬥,幸運的渡過,不幸的就融入了海洋之中。
接著,剩餘的五艘船重新組成艦隊向北航線,來到了位於非洲大陸西海岸大洋中的聖赫勒拿島進行休整。
在這裡同樣是葡萄牙人設置的臨時補給點,但同他們途經的果阿、莫桑比克不一樣,這裡沒有總督府存在,僅僅隻有幾個葡萄牙人派駐的官員,而且這裡也不擁有完善的碼頭和船塢,無法對損失嚴重的船隻進行修補,僅僅隻能勉強處置一下,臨時補充罷了。
在這裡,艦隊指揮官和王夫之他們商議了下,決定等一等那兩艘失蹤的船隻,也許這兩艘船因為風暴的原因偏離了航線,隻要他們還幸存著,必然會來這個補給點彙合。
王夫之表示讚同,畢竟這兩條船雖然是葡萄牙人的,但這兩條船上也有大明使團的人存在。整個使團的人可不少,除了王夫之和鄭鴻逵在旗艦上外,跟隨使團出使的成員包括軍士都分散在其他各船上,這些可都是自己的同胞部下,王夫之自然是希望他們能夠順利回來。
如此,他們一行在聖赫勒拿島等候了近十日左右,除了儘量修繕被損壞的船隻外,就等著失蹤的兩條船來彙合。可等來等去,最終隻等來一條傷痕累累的船,而另一條船卻依舊不知所蹤。
再等了幾日,依舊沒有消息,所有人都覺得還有一條船恐怕是等不到了,而這時候他們在聖赫勒拿島停留的時間也不短了,商議後決定把受傷的這條船上物資和大部分人轉移到其他船上,然後留下一部分水手在聖赫勒拿島休整,順便再看看是否有機會等到最後一條失蹤的船,而艦隊主力繼續北上,先返回歐羅巴。
從聖赫勒拿島直接向北,穿越赤道,就抵達了非洲西部區域,然後繼續向北繞過非洲大陸在最北邊的突出部位,沿著海岸線往北航行,歐羅巴就近在咫尺了。
當艦隊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後,北邊就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所在,曾經葡萄牙因為國王塞巴斯蒂昂一世戰死,塞巴斯蒂昂一世因為沒有後裔,由當時的國王的叔叔恩裡克紅衣大主教接任王位,並稱為恩裡克一世。恩裡克當國王時候已經年紀不小了,而且他是主教從未成婚,幾年後去世無嗣,阿維什王朝就此沒了直係繼承人,從而被西班牙趁虛而入統治過一段時期,在這個時期葡萄牙進入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由西班牙國王代為統治。
在西班牙統治時期,葡萄牙的貴族包括國民們一直不承認西班牙的統治,意圖恢複自主。而且在葡萄牙國中,懷念當年戰死並一直沒找到屍體的國王塞巴斯蒂昂一世的人比比皆是,甚至在民間還傳聞這位國王還活著,有朝一日會回到葡萄牙再統治這個國家。
因為這個緣故,西班牙一直沒能真正統治這個國家,再加上葡萄牙國內反抗西班牙統治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最終前國王塞巴斯蒂昂一世的旁係子孫葡萄牙第六任布拉乾薩公爵被視為繼承人,而這位公爵也肩負起了重振葡萄牙的希望,在他的帶領下和所有葡萄牙國民的期望下終於通過發動國內革命,通過暴動和起義拿回了葡萄牙獨立自主的權利,並且登上了國王的寶座,而這位國王也被稱為若昂四世。
若昂四世是五年前正式成為葡萄牙國王的,也就是說阿道夫當初從歐羅巴前往大明的時候,若昂四世剛剛登上王位沒多久。
若昂四世成為葡萄牙國王後,清醒認識到葡萄牙本身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葡萄牙之所以能獨立,並且脫離西班牙的掌控,主要是因為歐羅巴三十年戰爭的持續,使得西班牙沒有過多精力顧及葡萄牙,再加上葡萄牙國內反抗西班牙的力量強大,讓其顧此失彼。
但獨立後的葡萄牙麵臨著諸多問題,尤其是在西班牙統治時期葡萄牙的諸多海外利益都被對方所竊取,為了尋求外國的支持,共同對抗西班牙,並收複海外的失地,若昂四世向英國、法國、荷蘭、瑞士、丹麥和羅馬各國派出了外交使節,表示葡萄牙願意加入以法國為首的波旁家族集團,與西班牙為首的哈布斯堡家族集團作戰。
可若昂四世的這些做法並沒起到什麼效果,這些國家都沒把葡萄牙放在眼裡,在他們看來一個小小的葡萄牙,剛剛脫離西班牙的控製獨立,哪怕就算加入他們的聯盟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外交方麵的進展不順,讓若昂四世很是苦惱,甚至處處受挫,再加上三十年戰爭西班牙對葡萄牙的經濟掠奪,使得葡萄牙國內經濟情況很是不好。若昂四世用了許多辦法都沒能扭轉這個局麵,甚至國內還爆發了兩次暴亂,更讓這位有著雄心壯誌的國王焦頭爛額。
就在若昂四世為國家的未來而憂慮的時候,阿道夫作為瑞典和波蘭兩個王國的使者出使大明,並且來到裡斯本的消息傳到了他的耳中。瑞典和波蘭是歐羅巴的大國,雖然地處歐羅巴的北歐和東歐地帶,離著葡萄牙很遠,但終究是葡萄牙無法相比的實力強大的國家。
而且作為葡萄牙的國王,若昂四世比其他人更清楚大明帝國在東方的強盛,和在這個世界的地位,既然歐羅巴諸國不願意幫助弱小的葡萄牙,那麼為何不借這個機會和瑞典、波蘭搭上關係?如果能幫阿道夫完成這一次出使,說不定還能和遠在東方的大明帝國能建立外交,假如有大明的支持和友好姿態,說不定能打開目前葡萄牙糟糕的外交局勢,扭轉葡萄牙在歐羅巴尷尬的地位呢。
就這樣,若昂四世在裡斯本接見了阿道夫,並給予了一定幫助,這也是當初阿道夫會乘坐葡萄牙的蓋倫船前往大明的緣故。
而轉眼已過去近三年了,就在若昂四世都已經快把這位前去大明的阿道夫子爵給忘記的時候,突然傳來了從東方歸來艦隊的消息,並且還帶來了大明使團跟隨這支艦隊來到裡斯本的喜訊。
當知道這件事後,若昂四世頓時欣喜若狂,連忙派自己的親信大臣阿方索伯爵前去迎接使團,並且希望邀請來自大明的尊貴使團使者和阿道夫子爵來王宮參加對遠方客人的宴請。
王夫之得知這個消息後和鄭鴻逵商議了一番,而且他們來到裡斯本之前就從阿道夫這裡知道了些關於葡萄牙的實際情況,對這個以“革命暴動”複國的國王頗有好感,而且無論是阿道夫去大明的路途,或者他們來到歐羅巴的一路上,葡萄牙王國可以說給與了他們諸多幫助,要沒有葡萄牙提供的這支艦隊,還有一路上的優厚招待,他們哪裡這麼容易到達歐羅巴的?
既然到了裡斯本,自然是要拜會主人的,何況作為大明使團的使者,他們不僅肩負著同瑞典、波蘭兩個國家的外交來往,更肩負和歐羅巴其他各國的外交接觸,這是出發之前皇帝陛下就特意交代過的。
就此王夫之和鄭鴻逵欣然答應了對方的邀請,同意出席對方為自己舉辦的的宮廷宴會,在登岸後休息了兩日後,第三日王夫之和鄭鴻逵換了華麗的衣裳,帶著隨從和特意挑選給國王的禮物,由阿道夫陪同,坐上了葡萄牙王室來迎接他們的馬車,前往王宮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