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慎錐現在要做的僅僅隻是初步的改變,在不影響國家政權穩固,和皇權控製力的情況下,適當地引導大明從最初的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當然為了避免之前黨爭和資本主義新興階級過於膨脹的野心和意圖爭奪政權的可能性,一些必要的措施甚至限製也是需要的。
此外,如今的大明已同之前的大明不一樣了,隨著最早在北方的對外貿易展開和之後出使歐羅巴的舉動,大明已經邁出了朝向世界的步伐。接下來大明的開放性會是全麵的,以徹底改變之前大明保守的態度。而且從實際也能證明,僅僅依靠以農業為主,閉關守國是不可取的,在確保農業基礎,以高產農作物保證大明百姓生活必須前提之外,大明必須要朝外開放,大力發展商貿,獲得更多的財源稅賦,這才能不局限於之前的情況之下。
為此朱慎錐準備新設置一個部門,這個部門未來會負責大明對外的諸多事務,比如朱慎錐準備著手在大明沿海各城市適當地進行商業開放,選定一些城市作為對外開放港口,以供大明對外貿易所需,同時也吸引外國人前來大明進行貿易和物資交往。
這些港口初步可以定為北方的青島、江南的上海(鬆江府)、寧波、福建的泉州還有廣東的廣州這五個城市(地區)。
相比後世的大清所簽署的《南京條約》,大清被迫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不同,這是大明主動對外開放的五個城市。而在這五個城市開放之後,大明會通過這五個城市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以點帶麵,從而帶動沿海地區的經濟繁榮和社會變革。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朝廷的引導和限製之下的,也是朱慎錐即將所設立的新部門的管理之下。除去負責這個五個城市之外,這個新部門還要負責大明的海關業務。
也許有人覺得大明是沒有海關的,甚至以為大明從未有類同海關的衙門。可實際上大明海關的建立非常之早,早在大明開國之初的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就設置了專門的海關機構。等到永樂時期,這個海關機構得到了快速發展,再到洪熙元年,朝廷又下令設置了專門的海防司、稅務司和海道司,並頒布了一係列的海關條例。
嘉靖年間,海關進一步得到了完善,成為了大明正常稅賦體係中的一環。可後來因為文官集團的權力不斷增強,再加上江南士紳因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進行了官商勾結,使得之後海關漸漸成了擺設,雖在天啟年海關得到了一定恢複,可到崇禎年後海關徹底淪為了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貨色,大明一年下來海關收上來的稅賦少的可憐,根本沒人在意這個衙門。
這種情況直到朱慎錐上台後才得到改變,而且朱慎錐采取的方式是直接撇開之前的海關機構,以內務府和大明皇家銀行為基礎組成的負責外貿的機構來進行相同於海關職能進行收稅。
但這種方式雖然能解決一時的問題,而且從效果來看也算不錯,可問題在於這種手段並非正途,畢竟內務府不屬於外朝,不是大明的正式衙門,由內務府取代海關名不正言不順,在短時間內可以暫時替代,但長久下去卻是不成的。
而且內務府的權力太大也不便於後續的發展,僅僅一地還算勉強,可隨著之後五大通商口岸的開放,再加上後續大明宗室外封的政策推行,總不能一直讓內務府來替代海關吧?
所以海關的重設是非常必須的,這點朱慎錐心裡很是清楚。所以新建立的這個部門不僅要負責五大通商口岸還要承擔起重建海關的工作,另外未來的海關不僅要負責關稅的征收,確保貨物和稅賦穩定,還要承擔大明沿海的緝私任務,避免出現地方士紳、商人和官員勾結,通過其他渠道進行走私的行為。
之前鄭芝龍的水師不一直做壟斷南海,收取過路費的勾當麼?靠著這些手段鄭芝龍不僅撈足了銀子還用這些銀子養了這麼多戰船和兵員。目前隨著鄭芝龍的垮台,鄭氏集團在洪承疇的手中開始重組,一方麵緊鑼密鼓準備進攻小琉球,驅逐占據小琉球的荷蘭人,另一方麵也在朱慎錐的授意下繼續延續之前鄭芝龍掌控南海從中獲得利益的手段。
但後者僅僅隻是一個臨時的措施,未來這樣的做法包括權限肯定是要收回的。而這個新建立的部門就會承擔起這個職責,朱慎錐打算從鄭氏集團中割離出一部分來,直接把這部分船隻包括兵力交給新設置的部門管理,並以此為基礎組建一個擁有戰鬥力和強悍實力的緝私艦隊,以確保海關,杜絕走私現象。
除去這些外,這個新部門未來還會承擔大明和外藩的溝通乃至部分外交任務。從這些情況來看,這個新部門等於後世的發改委加海關加漁政加類似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大臣類似的職務。
從這點可以看出這個部門的重要性,而且這個部門未來的職權之大和範圍之廣不容小覷。當然在目前來看,它還遠遠達不到這種程度,要想成為這樣的格局至少要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時間,而到那時候,恐怕早就因為實際情況這個部門會直接被一拆為二甚至為三了。
張錫鈞離開乾清宮的時候,腦海中一直回響著朱慎錐給他說的那番話。原本回京的他本以為自己會成為一部尚書,然後按部就班等著入內閣。可沒想今天和皇帝一番談話,皇帝卻突然決定建立一個新的衙門,而這個衙門還有一個稀奇古怪的名字,這名字叫作“大明海關邊境總攬事務及海外理藩事務總理衙門”,簡稱為總理衙門。
這個總理衙門級彆等同於六部衙門,設總理大臣(尚書)一人,由張錫鈞擔任。下設左右侍郎作為他的副手,內部設海關司、稅務司、防務司、市舶司、理藩司、貿易司、庶務司這七司。
這七個司中,海關司主要負責大明對外貿易的進出口關務具體工作,稅務司進行貨物的申報、核定、納稅、放行。防務司負責緝私、巡邏、和武力震懾。市舶司負責五個通商港口城市的日常管理,並和當地知府(知縣)有著雙重管轄權。理藩司負責對外溝通,解決糾紛,依律處置,還包括對外封藩王的聯絡和其他事務。至於貿易司負責貿易具體工作並協調同內務府、皇家銀行方麵的業務,確保配合其他各司的工作推行。至於庶務司就更容易理解了,那就是其他各司顧不上的或者一些不在職權覆蓋之中的全部由庶務司來負責,此外還需複雜總理衙門內部的一些事務工作等等。
總理衙門的建立是今天朱慎錐臨時提起的,而且所提出的七個司的結構也僅僅隻是一個初步設想,後續還會進行一係列的完善和調整,這件事朱慎錐交給了張錫鈞去辦,誰讓張錫鈞是這個衙門的第一位總理大臣呢?
對於這個衙門的設立,實在有些出乎張錫鈞的意料之外,但張錫鈞卻沒任何推辭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張錫鈞太了解朱慎錐了,雖然朱慎錐今天是臨時起意,可在張錫鈞來看這件事恐怕朱慎錐早就盤算過了,要不然也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決定組建這個總理衙門。
而且張錫鈞從朱慎錐的講述中也了解到了這個總理衙門的重要性,一旦這個衙門建立後對於大明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且未來這個衙門的權力是極大的,雖然不像六部那樣,但作為之後中樞的常設機構,可誰能保證未來這個總理衙門也不會如此?隻要對外貿易的不斷開展,再加上大明政策的調整和體製改革,未來總理衙門不僅要人有人要錢有錢,甚至還能起到影響大明財政的決定性作用。
此外,總理衙門還承擔著對所封外藩的一些工作,甚至還有取代禮部和鴻臚寺對外交涉的作用,這點就非常不簡單了。如果能在這個總理大臣位置上做出成績來,不僅能在史書上重重留下一筆,至於未來入內閣為閣老,甚至成為首輔的可能性更大,張錫鈞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怎麼可能放棄這個好機會呢?
就這樣,張錫鈞毫不遲疑地答應了下來,決定去當這個總理衙門的總理大臣。接下來的日子裡,張錫鈞一直在自己的府邸裡呆著,忙於編寫未來總理衙門組建詳細內容包括各司職權範圍和職權劃分。
半個多月後,幾乎瘦了一圈的張錫鈞終於拿出了一個完善的方案,在看過張錫鈞的方案後朱慎錐很是滿意,張錫鈞很明白自己的想法和用意,在這個方案中得到了體現,而且張錫鈞還調整了一些細節,使得衙門的組建和結構更為完善,為此朱慎錐高興之餘更對他大力誇讚。
之後,朱慎錐召開內閣會議,很容易就通過了組建總理衙門的提案。得到了內閣認可後,再加上大明本就有海關等各級衙門的存在,按照張錫鈞的建議這個總理衙門僅僅隻是對之前所設各衙門的合並整合,這樣一來便於解釋和通過,而後續的發展也證明了張錫鈞這樣建議的便利,沒遭到什麼阻礙就在朝會通過了此事,就此總理衙門正式組建,大明也在六部之外多了一個新的部門,張錫鈞也正式成為了大明第一任總理衙門的總理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