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兀兒這人聰明的緊,他可不是八旗那些隻懂得靠武力的莽夫,當年他在金州當守將的時候就心眼多的不行,一聽說明軍從海上而來,還沒接觸呢京兀兒毫不遲疑地撒腿就跑,一轉眼功夫就在李佑的眼皮子下跑的沒影了。
等去了關保那邊,京兀兒擔心皇太極找自己麻煩,特意還捏造了一番自己領兵和明軍廝殺,實在因為寡不敵眾這才放棄金州的說辭。另外京兀兒還裝出一副受了傷的樣子,就怕皇太極讓他領兵回金州,死活賴在關保那邊不挪半步。
到後來鄭鴻逵和李佑兩人在遼東腹地鬨得翻天覆地,聲東擊西打的皇太極留守部隊苦不堪言。在皇太極從盛京調兵著手尋找他們主力,想對其圍而殲之的時候,鄭鴻逵和李佑虛晃一槍,直接從遼東西部登船跑路了,令追兵望洋興歎無可奈何。
再之後,鄭鴻逵和李佑又從遼東和朝鮮兩地下手,接連打了幾次勝仗。皇太極大怒調集在朝鮮的兵馬連同水師意圖水陸並進殲滅明軍。可鄭鴻逵和李佑絲毫不懼,在海戰中把大清漢軍水師和朝鮮水師打得落花流水,接著繼續采用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術,牽著八旗的鼻子走,八旗在其手中損失慘重。
這時候的京兀兒見情況不對,又接到了皇太極命令讓其出兵,再加上正藍旗本就同皇太極不對付,兩任旗主都死在皇太極的手中。如按皇太極的命令出戰,京兀兒根本就沒把握,可不戰又避不過去,最後京兀兒同關保兩人一商量,索性反了他娘的,就此打出了“反清擁明”的口號,不僅自己投了大明,還拉上了上司屯塔西一起反叛。
可惜屯塔西這家夥遲疑不決,決定起事後又不果斷,還走漏了消息,最終落了個身死的下場。不過京兀兒也算是信人,雖然屯塔西已死,他還是出手幫了一把,配合明軍接走了屯塔西的兩個年幼兒女,並拉走了屯塔西的一些部下投靠了大明。
由此可見,京兀兒這家夥在八旗中算是個異類,更不是沒腦子的人。現在豪格對他說這麼一番話,京兀兒如何不明白豪格的心思。
但他故意不接豪格的話,反而擺出一副疑惑的表情,愣愣說道:“王爺說啥?在下就是一個粗人,哪能同王爺相比?王爺說的這些在下怎麼聽不明白?”
“混蛋!”豪格差一點破口大罵,可見京兀兒一副茫然的模樣,他也隻能壓著怒火解釋。但繞來繞去,京兀兒依舊和個傻子一樣聽了個一知半解,最終豪格無奈隻能明說。
“啥?讓在下帶兵出去野戰?和多爾袞去打?”終於豪格說出了企圖,京兀兒頓時“目瞪口呆”張大著嘴整個人都愣住了,接著鬥大的腦袋就搖的和撥浪鼓一樣。
“不成不成,王爺您開玩笑呢,在下怎麼可能是多爾袞的對手。王爺你身經百戰,手下精銳無數,在下可沒這等本事,要有這個能耐當年也不會僅僅隻是一個牛錄了。而且王爺您也知道,在下雖是遊擊將軍,但不瞞王爺您在下手裡的這些兵可不是在下能指揮得動的,要沒有朝廷的軍令,在下擅自出城野戰可是犯了軍規的,這個罪責在下可承擔不起。”
“不過王爺,如讓在下幫您守守城倒是可以,要不王爺我們換一換如何?您領兵出城應戰,在下在城裡幫您守著?到時候在下一定在城頭為王爺擂鼓助陣,以待王爺凱旋。”
這番回答讓豪格氣得不輕,如果自己有把握在野戰擊敗多爾袞哪裡還要想這個辦法?而且平壤雖不是漢城,但也是朝鮮北部的重城,尤其是平壤還曾經是朝鮮之前的王都,無論地理位置還是戰略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旦丟掉平壤,朝鮮的一半就沒了,掌控整個朝鮮的時候豪格都難以和多爾袞抵抗,假如沒了北部朝鮮隻憑借朝鮮南部,豪格就更不可能贏得多爾袞了。
他原來的打算是讓京兀兒的部隊出城牽製住多爾袞的軍隊,給自己爭取時間,無論如何都要守住平壤。隻要戰事拖的時間越久,對豪格也就越有利。畢竟多爾袞兵峰雖盛,但這裡卻是朝鮮,他豪格占有地理優勢,再加上豪格清楚多爾袞手中的物資肯定不多,支持不起長久的戰爭,要想擊敗自己隻能憑借短時間的優勢,隻要拖延到對方物資不足,那麼局勢就徹底扭轉,到時候就輪到他豪格大發神威了。
可沒想京兀兒居然會給自己這樣的答複,如果京兀兒的部隊不出戰,那麼豪格就沒可用野戰的兵力了。他手中的軍隊還有一部分在漢城呢,這部分兵力是絕對不能動用的,一旦這支部隊調走,漢城就掌控不住了,畢竟朝鮮不是遼東,朝鮮人本就不服他豪格,漢城那邊沒有足夠的軍力鎮住,那些朝鮮人會乾些什麼誰都無法預料。
至於把朝鮮軍隊派出去野戰,這和用肉包子打狗有什麼區彆?這些朝鮮軍隊留在平壤,有自己的八旗協助著守城還能勉強,但用作其他根本就不可能。
“京兀兒!你可彆忘了眼下多爾袞沒多久就會攻到平壤,等他的大軍一到,平壤危在旦夕,玉石俱焚之下誰都沒好結果,我們可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你也是打了老仗的人,守城不能死守的道理應當知曉,讓你出城野戰牽製對方,也是為了能把平壤守住!”
“另外,平壤一旦丟失,多爾袞繼續長驅直入,整個朝鮮局勢不可逆轉,到時候丟了朝鮮,我兵敗身亡也就算了,你又如何同大明交代?你可彆忘了,大明朝廷派你來朝鮮是乾嘛的,現在我們唇亡齒寒,同坐在一條船上,首先考慮的就是要如何擊退多爾袞,守住朝鮮!”
“王爺,您不必微言眾聽,更不必用朝廷來壓在下,朝廷派在下來朝鮮所為如何,在下自然是清楚的很。”京兀兒淡淡一笑,根本不懼豪格,反而胸有成竹道:“朝鮮本就不是我大明的領土,說白了也就是個藩屬國罷了。而且朝鮮之前已投靠了大清,朝鮮國君背我大明,向大清俯首稱臣,君臣關係早就破裂,我大明何必再為朝鮮出力呢?”
“所以朝鮮丟不丟,對我大明而言根本就不重要。至於在下的安危王爺不必擔憂,真事不可為,在下領兵殺出一條血路還是能做到的,大不了以身殉國也算回報朝廷之恩了。話又說回來,當初朝廷派我來朝鮮為何,想來王爺心裡也明白的很,但王爺一直舉棋不定,這讓在下很是難辦呀。”
“你……。”豪格見京兀兒油鹽不進心中怒火更甚,可又瞧著京兀兒臉上掛的淡淡笑意卻又讓自己冷靜了下來。
現在還不是撕破臉的時候,京兀兒手中的兵雖不算多,但也不算少。而且他的正藍旗不僅是精銳,更裝備了大明最先進的火器,說句不好聽的,京兀兒的一千多兵足可以當成三千甚至更多八旗精銳來用,在現在局勢下算是一支能決定戰場勝負的力量了。
更重要的是京兀兒的背後是大明朝廷,一旦京兀兒的部隊直接介入這場戰爭,甚至被多爾袞殲滅,那麼大明絕對不會坐視不管。大明在濟州島現在就駐有軍隊,隻要大明出兵相助朝發夕至,豪格麵臨的壓力就大大減輕,這場戰爭的勝負就難說了。
可問題在於大明出兵是有條件的,當初大明派京兀兒來朝鮮幫豪格就提出過條件,豪格是答應了一部分條件後才獲得了大明的支持,不僅解決了阿濟格的問題,還借大明幫助穩定住了朝鮮,從而有了和多爾袞抗衡的底氣。
可惜的是他沒想到這些朝鮮兵這麼不中用,要不然也不會現在求助於京兀兒。京兀兒這家夥麵帶豬相心裡嘹亮,根本就不上自己的當,非但不肯出兵反而借這個機會舊事重提,無非就是要逼迫豪格全盤答應大明的條件而已。
大明要求什麼?豪格當然一清二楚,大明需要的是徹底解決遼東問題,也就是徹底滅掉整個大清,消除未來遼東的隱患。
自努爾哈赤起,大明和大清交手近三十年,早就成了大明的心腹大患,曆經四帝,包括現在的永明皇帝已是五朝,可大明卻依舊沒能平定遼東,反而讓大清立國至今。
大明方麵開出條件,隻要豪格投靠大明,劃清界限同大清勢不兩立,大明可以出兵幫助豪格擊敗多爾袞,並滅掉整個大清。而事成之後,大明承諾除一些必須處置的人外,可對大清的八旗勳貴們網開一麵,甚至可以對他們封官授職,不做牽連。
至於豪格,他這個大清肅親王肯定是當不了的,但封一個大明的爵位卻沒問題。至於領兵什麼的也不是不能談,大明朝廷可以考慮實際情況重新整編八旗組成新的軍隊,交給豪格率領一部。
就和京兀兒一樣,他雖是滿人,還是八旗牛錄,可現在不一樣也是遊擊將軍成為大明將領了麼?豪格雖然沒了親王之爵,可大清的王爵根本算不得什麼,當大明的勳貴和將領難道不比當所謂的大清親王來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