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僮當即拿起一本書冊,翻到最後一頁,道:“客官請看,這裡印著出版社地址呢,就在京師外城。”
“多謝。”
“客官太客氣了。”
等離開了書鋪,朱棣便道:“張輔,你帶人去查一查,這個《海國圖刊》銷量究竟如何,是不是真如那書僮所講,在海外類報刊中銷量僅次於《海外風物》。”
“是!”
張輔領命,帶著幾個機伶的侍衛離開了。
朱棣則帶著剩下的人按原計劃到京師大學去。
來到京師大學,朱棣發現這裡相較於他當年離開時也有很大變化——校園內的高樓更多了,最高的一棟甚至高達五層!
得虧如今大明在建築規製方麵的政策有所改變,不然這京師大學可就有不少建築違規了。
此外,學校綠化風格相較當年也有明顯變化——變得更加大氣,同時又帶著一些後世人造景物的感覺。
朱棣在校園內逛了逛,發現找不到什麼發掘人才的機會,乾脆直接拜訪校長。結果校長不在,朱棣隻能退而求其次,拜訪主管理工類學院的副校長。
這位副校長得知朱棣來意後,麵帶為難之色地道:“燕王殿下有所不知,京師大學理工類學院的學生,隻要能順利畢業,朝廷便會安排職位。”
“這些職位或許不高,但薪俸往往都不低,而且大多和他們的專業有關,讓他們有機會進一步學習、深造。”
“所以,殿下若想從他們當中招攬人去海外,除了需要朝廷許可,還得他們自己願意才行。”
朱棣笑了笑,道,“袁校長,俺既然拿著公文進入京師大學,來此招募人才自是受朝廷允許的。”
“至於能不能招募到人,那就是俺的事了,袁校長隻管幫忙推薦一些理工專業類的優秀學生即可。嗯,最好還是那種學識及科研能力比較全麵的大才。”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朱棣雖然向朱標求得到京師大學招募人才的許可,卻隻準他招募三人。
選擇有限,朱棣自然希望能招募三個較為全麵的人才。
袁校長點點頭,“行吧,我便推薦一些人。”
說完,袁校長便叫來一位吏員,讓他去通知一些大四學生來此與朱棣會麵。
說起來,如今京師大學內也有研究所,是有研究生的,但研究所隸屬於朝廷,那裡的研究生也有了朝廷編製,自然不可能跟朱棣去燕國。
至於朱棣私下裡知道了某科研人才的名聲,花費重金讓其辭職,再將其挖走——理論上是行得通,也不違反大明律法。
但這種挖朝廷牆角的做法,肯定會讓朱元璋、朱標對朱棣不滿,進而訓斥朱棣乃至打壓燕藩都有可能。
這對燕藩來講是得不償失的。
或者說,如今燕藩實力還很弱小,隻能在大明朝廷製定的規則內行事。
過了一刻多鐘,由袁校長推薦的京師大學大四學生才相繼來到這處職房,一個接一個的與朱棣麵談。
朱棣雖然沒在大本堂接受過教育,但既然知道科學、科技的重要性,過去這些年他自然也自學過一些相關知識。
再加上他來大明京師前,跟朱高熾、道衍等人商量過,對燕藩需要哪方麵科技人才有了想法,如今“麵試”起來便能有的放矢。
然而,當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將袁校長推薦的一二十人都麵試一遍後,朱棣卻有些失望——這些人中並沒有他特彆看重的那種人才。
比如科學知識比較全麵,又足夠深厚,一個頂兩三個的那種全才。又比如,在某一專業上知識特彆深厚,足以幫助燕國打開一個行業發展局麵的高專精人才。
他麵試的這一二十人雖然也相當優秀,但離朱棣的期待卻還有著不短的距離。
念及此處,朱棣不禁道:“袁校長,該不會貴校真正優秀的學生你沒推薦過來吧?”
“怎麼會呢?”袁校長雖然不怵朱棣這個藩王,卻也不想無故得罪他,解釋道:“他們確實不是這一屆最優秀的幾個,可那幾個都已提前進了各研究所深造,下官也無權傳喚他們過來與殿下見麵啊。”
聽此,朱棣隻好沉吟一番,再三衡量後,從剛才麵試的十幾名學生中選了三個,將資料要了過來。
他準備回頭再派人去接觸,看能否勸動他們出海到燕國去······
回到燕王府,留在府中替他處理事務的劉雋道:“大王,今日來府中遞拜帖的當中有一位頗具才乾,名叫楊榮,福建建安人,其人警敏通達,頗善察言觀色,謀而能斷。”
“其人雖以攻讀儒學為主,但對科學亦有頗多了解,甚至有見識獨到之處。”
見劉雋如此誇讚楊榮,朱棣來了興趣,問:“此人多大年紀,目前在做什麼?”
“回大王,此人出生於洪武十年,今年已二十四。八年前為生員後屢試不中,後參與學校考試又止步於初中。”
秀才功名?
止步於初中?
朱棣雖然知道來向藩王遞拜帖謀求出路的人多半混得不怎樣,可了解了楊榮的“文憑”後,仍不禁眼角抽了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