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戶見此,自然有恃無恐,以次充好——咱們若不買,有那刺頭兒甚至告到官府裡呢!”
聽完,朱元璋、劉寬都覺得官府做的不錯,劉寬甚至覺得頗有種後世官府之作風。
你既然能做大生意賺大錢,就該帶著地方百姓一起富起來嘛。
當然,少數蠶戶以次充好肯定不對。
朱元璋於是道,“你為何不告知官府實情?這官員既有意政績,總不會讓少部分蠶農亂了政策吧?”
吳員外苦笑,“告訴官府了,有關衙門也會懲罰以次充好的蠶農,但這種事隻能小懲小戒,下次肯定還會有人再犯,很是讓人厭煩。”
劉寬此時道,“這種強行讓商賈收購某一起地區的某些商品,並規定了最低價格的政策,確實是僵硬了些,不利於生產提高和經濟發展。”
吳員外聽了眼睛一亮,道:“劉先生不愧是見多識廣之人啊,這番話說的太好了。”
吳員外暗暗決定,改天就花一筆錢,買通幾家報紙,報道一下劉寬方才的言論,看能否逼官府更改政策。
朱元璋則是思考起來。
隨後,劉寬、老朱一行又視察了吳氏榮錦絲織廠內的其他一些地方和設施,這才在吳員外的恭送下離開。
不過劉寬並未走遠,而是讓眾人在附近停下等待。
“你在等什麼?”朱元璋好奇地問。
劉寬道,“這絲織廠應該快要換班了,之前我有詢問過,並非所有織工都住廠裡,有一部分家在附近的會離廠回家吃飯、休息。”
“了解這些織工的具體精神狀態,才能知道她們在絲織廠的工作、生活是否如意。”
朱元璋笑道,“你小子,倒是對這些普通工人關心的很。”
劉寬道,“太上···嶽父大人,隨著大明科技不斷發展,工業化水平提高,工坊越來越多,工人必然也越來越多。”
“估計要不了多少年,工人群體就會成長為一個媲美農民的群體。朝廷要想長治久安,不重視工人群體的訴求可不行。”
聽此,朱元璋露出了沉思之色。
因為劉寬算了時間,所以並沒等多久,便聽見吳氏的廠中響起一陣鐘聲,隨即絲織廠大門打開,一群工人走了出來,多數都是往蘇州城郭區域走去。
劉寬並沒有上前去詢問什麼,隻是觀察。
絲織廠的工人自是以女工為主,多數都是二十歲到四五十歲的已婚婦人,但偶爾也會瞧見幾個發髻不同、尚未出閣的姑娘。
多數人都滿臉疲憊,卻說說笑笑,心情不錯的樣子。
見此,劉寬便知道吳員外大體沒騙人——這些織工確實對如今的待遇還算滿意。
雖然也有工人愁眉苦臉,不知為什麼是煩心,但隻是少數。
於是,劉寬看了一陣,便帶著老朱一起離開了。
路上,朱元璋笑問,“你剛才看出什麼來了?”
劉寬道,“咱大明的百姓太容易滿足了,或者說,他們的追求太少了。”
朱元璋聞言奇怪道,“百姓容易滿足,便不會生亂,如此天下太平長久,難道不好?”
劉寬道,“如果國家隻追求所謂的‘長治久安’,百姓這種狀態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國家想要持續地發展,乃至更快、更好的發展,那麼百姓的這種心態便需要引導,加以改變了。”
“以方才那些絲織廠的工人為例,他們當中有些人完全可以通過學習,獲得更多知識,進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讓一家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同時為國家創造更多的價值。”
“一個國家,這樣願意創造更高價值的人多起來,這個國家才會越來越繁榮富強。”
朱元璋皺著眉,微微思索,覺得劉寬所言確有一定道理,隨即問:“那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
“教育與宣傳,或者說進一步‘開啟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