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宣傳,開啟民智。”朱元璋捋了捋下巴上灰白的胡須,道:“如今大明已經在日島之外的二十二大行省實行了三年義務教育,難道還不夠?”
劉寬道,“自然還不夠——首先,大明在諸多行省施行三年義務教育,哪怕是時間最久的直隸,也不過才十餘年。”
“那時候上學的孩子,如今不過剛剛畢業。而社會上實際參與勞動生產的百姓,大多還是以前大明未施行義務教育時成長起來的。”
“至於那些剛施行義務教育一兩年的行省,就更不必說了,文盲更多。”
“所以,三年義務教育的成果想要真正顯現出來,起碼還得十幾年。”
“況且,小學三年又能學得到多少知識?那日夜市上的地痞頭子劉浩春,不就自稱上完了小學麼。”
“因此,義務教育的成果顯現不僅需要時間,還需繼續深化,比如說從直隸地區開始,試行六年義務教育。”
“另外,如今很多百姓家,依舊是習慣性的隻送男孩兒上學,不送女孩上學,這就讓大明女子的文化程度一直提升不上去,也是時候改改了。”
朱元璋聽了,笑道:“你小子對大明教育之事的意見不少嘛,在朝中為何不跟皇帝說?要不要再給你加個禮部尚書銜?”
劉寬道,“臣隻是一時有感而發而已,並非真對大明教育有意見——臣方才所講的這些其實都要一步步來。”
朱元璋點點頭,隨即道:“教育改革確實要深化,但教育成果顯現慢卻是沒法改變的——於開啟民智而言,就沒什麼見效快的法子嗎?”
“自然是有的。”劉寬道,“那就是利用宣傳工具,如報紙、戲曲、說書等等。”
“臣知道,朝廷在這方麵有些作為,但還不夠,且之前一直都是偏重於宣傳朝廷大義和政策,在引導百姓開眼看世界方麵的宣傳並不多。”
朱元璋笑道,“說來說去,還是你今日視察這吳氏絲織廠後,覺得工人掙得少了些,不如去海外闖蕩。”
“其實此事,咱跟標兒討論過——百姓去海外闖蕩,確實可以更快地掙得更多財富,乃至為大明帶來更多財富。”
“可是,如今大明內陸各省都處在缺人的狀態,海外諸蕃也經常回來招募人材。若是百姓再踴躍出海,隻怕要不了二三十年,大明就會變得內裡空虛,或者說強支弱乾呀。”
‘原來老朱和朱標是這麼想的。’
劉寬心中嘀咕了聲,隨即便道:“嶽父大人多慮了——大明百姓安土重遷,這是刻在骨子裡的,所以,即便是朝廷進行相關方麵的宣傳,最終選擇出海闖蕩的也隻是一小部分。”
“另外,臣方才所講,也並非隻是讓朝廷鼓勵百姓出海——還可朝鼓勵平民百姓通過學習自我提升,自己創業。總之,就是通過各種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社會地位,增加家庭乃至社會的財富。”
讓劉寬意外的是,他這番話說完,朱元璋竟然直搖頭。
“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些人就適合在田地間老實務農,而有些人則就適合勤懇地給人做工,國家也需要這兩種人,甚至可以說天下間大部分人都是這種人,怎能要求多數人都變得很活泛?”
這回輪到劉寬沉默了。
因為他不得不承認,朱元璋說的有一定道理。
而這次談話,也到此為止了。
次日,劉寬開始帶著朱蕙蘭、蘇采薇在蘇州府其他縣城或鎮子遊玩——此時的蘇州城鎮雖然沒有明清時那麼峻秀雅致,但融入了新大明的一些事物,遊玩起來也彆具一番風情。
而在遊玩時,劉寬也見識到了更多民間的事情。
因為蘇州府風氣更為開放,百姓到底比其他地方活泛一些,做小生意的不少,女子讀書的也很多,故而百姓生活都不錯。
遊玩之時,劉寬遇到過普通的小鎮五口之家在外踏春、放風箏;也遇到過幾個十歲左右的孩童,一起在書店裡看書,雖然看的多是、雜談之類,可仍是一副求知若渴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