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看完,莫蘭才是真的沒事做了。
看桌上的鐘表,到晚餐時間了。
莫蘭想了想,決定暫時按照原主的習慣行動。
她提著垃圾袋,帶著房卡走進了傳送室。
去垃圾廠的傳送圈旁邊,還有一個直達“鏡空間垃圾廠”的傳送圈,垃圾放上去後,可以直接傳送到垃圾廠鏡空間裡,足不出戶就可以扔垃圾。
隻不過這個傳送圈和隔壁小區餐廳的專用送餐傳送圈一樣,都需要自己額外付費維護和使用。
而去小區垃圾房和餐廳的傳送圈是小區自帶的基礎設施,使用成本算在物業費裡了,不需要再額外繳費。
原主失去父母後,就開始有意識的節省了,自然沒有再用這些非必須傳送圈的道理,停止繳費後,傳送圈就變成了不可用狀態。
不過小區垃圾房並不是全天候開放,隻在早中晚各開放約一個小時的時間。
原主習慣晚上這個時間去扔垃圾,然後順便去小區餐廳吃晚餐。
站上去垃圾房的傳送圈,一眨眼,莫蘭就到了一個白色圓柱形建築外,那就是垃圾房了。
走過去把垃圾袋往窗洞裡一扔,就大功告成了。
垃圾房開放的時間裡,房內的傳送陣是一直開啟的,垃圾一扔進去,就被傳送到垃圾廠鏡空間裡去了,所以垃圾房裡裡外外都很乾淨,也沒有異味。
垃圾房五十米外,就是小區內部餐廳了。
莫蘭按照記憶裡原主的喜好,去買了一份晚餐,吃完才從餐廳門外的傳送室,傳送回到了家裡。
用餐過程中,她還遇到了一些在原主記憶裡見過的麵孔,彆人看過來時,她都側過頭假裝沒看見。
彆人主動打招呼,她也隻潦草點點頭,然後緊張地埋頭吃飯。
莫蘭演的分毫不差,原主記憶裡,遇到人後她就是這麼乾的。
原主是個內心世界豐富,但是不喜歡與人麵對麵交流的社恐。
這和她從小,父母就經常出任務,長時間不在家,把她交給保姆照顧有一定的關係。
原主的父母給了原主富足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精神上的東西幾近於零,原主習慣了自己尋找精神上的快樂,留影石、報刊、書籍就是她的朋友,慢慢的,就不適應與人熱切交談了。
這種性格方便了莫蘭。
她完全不用擔心熟悉原主的人發現她的不對勁,因為根本沒人真正熟悉原主。
就連原主的父母,也對她的真實性格和喜好,不是特彆了解。
繼承了原主記憶的莫蘭,變成了最了解原主的人。
摯友邀請函給挑的這個身份,實在是很適合莫蘭。
她也準備將原主的性格扮演下去,儘量減少與其他人的深度接觸和交流。
人際交往少了,既能讓自己多些獨處時間,少些暴露的風險,又能少些牽掛。
莫蘭不想再與異世界的人產生太深的感情和羈絆了。
交到好朋友固然令人高興,但是以後離開這個世界,也會覺得難以割舍,不如不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