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5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5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2 / 2)

二、再破:在外麵一個處所的中間:

那麼這樣子應該有所表示,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位置?到底是有所表示,還是無所表示?

(一)假如無表同無:假設它隻是一個概念,抽象的概念,那這個就不存在了,不存在連破都不要破,無表同無嘛。你沒有一個明確的位置,那這個中間根本不存在。

(二)假如表則無定:假設這個中間是有明確的位置,那你這樣的一個中間就不確定。怎麼說呢?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假設一個人他安立一個指標,把這個指標當中間,那這個地方有問題啦?你看在東邊的人看中間,他這個中間變西方;住在南邊的人看中間的指標,這個中間指標變成北方,所以中間的指標本身就是混淆不清,那你的內心也就混雜不清了,所以在概念上的中間是不能成立的,這個是一個廣泛的計度,所以佛陀就廣泛的破斥。

當然看這個經文的意思,阿難尊者所謂的中間,主要不是指在處所中間,或者色身的中間,他的中間有他個人的看法,看下一段就清楚:

己二、破正計(分二:庚一、正計。庚二、正破。)

庚一、正計

先說明阿難尊者他執著的中間到底是什麼: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彆,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好,在這個地方阿難尊者一口道出他的生滅心的一個相狀。阿難尊者到這個地方他非常謹慎,他處處引用佛陀的開示,他不敢再私心自是了。他說:佛陀,我所謂的中間不是身體的中間,也不是處所的中間。那麼是什麼呢?正如世尊經常開示:眼色為緣,生於眼識。

講到根、塵、識三法,佛陀為了讓我們了解生命的因緣的相貌,他把生命分成三部份:

第一個、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個是能分彆。

第二個、六塵:這是所分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第三個、當六根跟六塵一碰撞的時候,就創造我們一個心中的感受跟想法,這就是識。感受沒有錯,福報大的人,當然他六根跟色塵一接觸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安樂的境界,這個感受沒有錯的,這個感受叫循業發現。

在《維摩詰經》上說: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天人一桌飯,十個人吃飯,每一個人他的眼根,跟這個飯菜接觸的時候,每一個人看到飯菜完全不同。福報大的人,欸!今天飯菜特彆好;福報差的人,看今天的飯菜很糟糕,這個是循業發現嘛。所以為什麼講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是個人循業發現。

我發覺,我們過去在佛學院帶僧教育的時候,也有這種情況。你看有些人,出家人有兩種,有一種人是善根比較強,有一種人是善根較薄弱。善根強的人他出家的覺悟會快,他福報很大的時候就出家,有些人是把人世間的福報都花了差不多了,才出家,那麼來到僧團,當然僧團的特點就是平等,穿同樣的衣服,住同樣的寮房,吃同樣的飯菜,這個基本上色聲香味觸五塵是完全一樣,但是奇怪的是,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很痛苦。你看那些老參福報大的人,他就是在這個僧團當中,活得可自在。那個初學者,你看他每天愁眉苦臉。這個六根跟六塵一碰撞的時候,他產生的感受果然不同啊。這跟你的業力有關,但這一點,它還不是問題的所在,這個叫酬償業力,這個是叫認命。

所以感受是沒有錯的。感受隻是在反應你過去到底做了什麼。你說:我前生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呢?你不要去問彆人,你看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都是什麼感受,你就知道了。你都是歡喜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你前生造的善業強。你耳朵一聽到什麼聲音,你就起煩惱,眼睛看到什麼東西,你也起煩惱,你前生造的罪業多。這個受是在表現過去。

蕅益大師常說:我們的心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你要很認真的去看你的念頭,這個念頭就像一個萬花筒,你看得到過去的你,你也看得到未來的你,真的!

怎麼看呢?

我們一念心,本來就具足過去、現在、未來——你看你的感受,你就知道你過去做了什麼事;你看你用什麼想像力,你生起什麼想法,你大概知道你未來要去哪裡。這個很清楚的,騙不了彆人。

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產生什麼樣的名言分彆。《唯識》說名言分彆,名言分彆是很專業化的名詞。講白話:就是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想像,你都喜歡產生布施的想像,你來生是大富貴;你看到事情你都選擇忍辱,哎呀…算了、算了,退一步海闊天空;遇到彆人刺激你的時候,你經常產生忍辱的想像,你來生是莊嚴,所以你可以從你的每一個想像當中,把它拚起來,就是來生你的相貌。一個人到五十歲以後,其實你來生的相貌基本上成形了,當然可以改變啊,你看了《楞嚴經》,徹底的破妄顯真就改變了。但如果你一天過一天,還是活在過去,昨天怎麼樣、你今天還怎麼樣,那就完了,那來生大概固定了。

佛陀講這個意思:根塵碰撞產生識,佛陀本來是要破識的,這個識是沒有自體的,因為你根塵碰撞才有,假借因緣而生,你把根塵拔掉了,識就沒有了。佛陀講這句話的意思是發明我空的真理。你看沒有我嘛,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就是那個根塵碰撞創造出來的一個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它是在反應過去,它是在反應未來,如此而已,哪有真實不變的自體呢?但是阿難尊者,他就錯解佛陀的意思,他就把它當作:哦!我的心就在那裡。說:什麼叫做我的心呢?我的眼睛看到花,我的心就住在這個花當中,我的心就住在花裡麵。我的心看到佛像,我就住在佛像裡。那麼根塵相碰撞產生的識,眼根是能分彆,色塵是所分彆,它是無知的,那麼識生其中,則為心在。我的心就住在我當時的感受跟當時的想法。一口道出攀緣心的相貌。

我們一般人都是跟著感覺走,這是我們一個很嚴重的盲點。

如果你真的是要把今生要成就一個廣大的功德,所謂廣大的功德,就是出世間的功德。你要學習不要跟著感覺走!你老是跟著感覺走,你老是活在感覺當中,你就很難跳脫你的過去。

生命的水流,生命是一個無止儘的水流,《唯識學》是這樣形容:恒轉如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現在流到未來。你一個人活在感覺當中,你很難改變你自己,你昨天是怎麼樣,你今天還怎麼樣。你昨天看到這個事情會產生什麼反應,你今天還是產生什麼反應,學佛對你來說沒什麼改變,所以你一定是怎麼樣,你一定要能夠擺脫這個識。

《唯識學》破這個識,這個八識是很嚴重的問題。我們下一堂課會講到這個《楞嚴經》所破的是什麼?什麼叫生滅心?就是你的,帶有情感的一個心識叫做情識。這個情識包括兩個內容:第一個感受,第二個想像,這個對我們修道是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本經當中,阿難尊者就說了:識生其中,則為心在。對啦,這是很老實的說明。凡夫的生滅心就住在自己的感覺,住在自己的想像。我想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也沒有人可以管你,那當然這個就是產生了顛倒想,也就啟動了我們無始劫的業力,就從這裡開始。

這段文說明阿難尊者的這個中間,就是以這個識來當做中間。看佛陀怎麼破斥:

庚二、正破

雙開兩途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複兼二?】

兼二非中

【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為中?】

不兼更非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

結破非理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佛陀說:你說你的那個真實的心性,那個真實不變的心性,是在根塵中間。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產生一個感受,產生一個想像,這個就是我的心,就在那裡出現了。這樣有個問題啊,它這個心的體性是兼二?還是不兼二?

所謂兼二是你這個心的體性,是同時兼帶了根塵兩個性質。因為它是根跟塵共同創造出來的嘛。那你是兼帶兩個性質,還是離開了根跟塵,它另外有一個性質呢?是兼二,是兩個性質的一個結合?還是跟兩個性質完全沒有關係呢,叫不兼二?佛陀先提出這兩個:

第一個、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為中?說:我的心啊,既然是我的眼根看到這個花,產生一個歡喜的感受,也產生一個美好的想像,那麼這個感受跟想像到底是什麼性質呢?假設它有真實性,有真實性它就必須要有性質。這個性質假設是兼帶根塵兩種,那這個地方有問題了:物體雜亂。那你這個心的體性,就變成雜亂不清啊。怎麼說呢?因為物非體知。你所攀緣的色塵是一個物質,它是沒有明了性的一個色法。而你能分彆的根,是一個有明了性的根。《楞嚴經》的六根是有明了性,見聞嗅嘗覺知。它是個心法。

你說兼帶兩種,它既又是色法也是心法,那就成敵兩立了。因為色心二法是對立的,全世界沒有一個說,它既有明了性,它又沒有明了性。沒有這種東西。佛法說,世界上不是色法就是心法,沒有說又是色法又是心法,這個東西是不存在的。所以成敵兩立,雲何為中?這個色心二法是對立的,有我就沒有你,有你就沒有我,怎麼能夠說兼帶兩者呢?所以兼帶二者的中,基本上是不存在。

第二個、不兼——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那說我這個心識啊,感受跟想像,是離開了這個根,也離開了塵,它也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非知不知,它非知非不知。它也不是有明了性的知,它也不是沒有明了性的色法。那它到底是什麼?那這個就不存在了,即無體性,有一個東西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那它到底是什麼相狀?講不出來了。所以: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這個中間的心識是不存在的。

這一段主要是破除我們的一個妄想,就是六根跟六塵接觸,那個感受跟想像是沒有體性的。沒有體性的意思,是講它的真實性不可得,不是講它的因緣不可得。你依止這個感受、這個想像去造業,那的確是有果報的哦。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爽。沒有體性是講它的體性不可得,但是它的作用是有它的作用的。

過去埔裡有一位居士:這個居士,他是一個很虔誠的三寶弟子。他是公務人員,存了一點錢,就去供養埔裡某一間道場的大殿。這個大殿蓋得很莊嚴,我去看過。這個大殿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是完全破壞了。破壞以後他非常沮喪,他說:師父啊,我的功德被九二一完全破壞了。我說:你的功德,果然是被破壞了,沒錯。但是,不是被九二一,是被你後悔的心破壞了。

你的功德怎麼會被九二一破壞呢?所以這個眾生的妄想是怎麼回事啊?他就是根、塵接觸,我的心緣大殿的境,所以心境結合,我的心就在那裡,這是眾生在思考事情是心隨境轉,他站在外境的角度來看事情。其實你心境碰撞的時候,你造成那個善業、那個業力已經成熟了,已經成就了,大殿破壞跟你沒有關係嘛。但是他的心是住在大殿,他認為這個大殿是我蓋的,結果破壞的時候,糟糕了,因為他心住在大殿,結果大殿一變化的時候,他就受不了了。

所以宗喀巴大師說: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布施,他的布施度,他蓋了這麼多的七寶塔,現在有哪一個存在嗎?全部不存在了嘛。但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布施度是圓滿呢?因為他的布施是安住在內心,一念心性,他借假修真嘛。所以我們安住真如的人,在思考事情是不一樣。一般的人的心是住在外境,哦!我蓋一個大殿,這個大殿存在,我的功德就存在,我的功德跟大殿是共存亡。你這個是心有所住,你看我們平常就是心到處攀緣,到臨命終的時候,心有千千結,收不回來。瞬間,整個身心世界在死亡到來的時候,全部破壞,你根本受不了,因為你釋放出來的執著太多了,收不回來,一時半刻收不回來。所以你平常就要慢慢、慢慢把心帶回家。

我告訴大家:什麼叫布施的功德?

先求安住——你要把心帶回家,所有的功德都是從你內心生起的。

你的內心本來具足無量的功德,但是你要假借布施的因緣,來開顯你布施的功德,是借事修心。

所以你今天是假借這個大殿的因緣,來成就你的功德,所以你要感謝這個大殿,叫借假修真,借相修心。你的功德是沒有人可以破壞的,怎麼地震會破壞你的功德呢?那釋迦牟尼佛,他蓋的大殿沒有一個存在了,但是他的布施度圓滿啊。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來,這阿難尊者他所謂的生滅心,他肯定有所住,不是住在身內、身外、中間…或者是怎麼樣,總而言之:

你的心隻要住在外境,這個就是生滅心——

第一個,你今生會活得很痛苦。因為你的心作不了主,彆人要怎麼樣,彆人舌頭一轉,你就快樂;彆人舌頭一動,你就痛苦。

第二個,你會帶動一個生死的業力,你臨命終很難逃離三界。因為你跟三界那個生死的業力緊緊的抓住。

為什麼要把心帶回家?

第一個,你今生活得快樂一點。

第二個、臨命終你要跳脫三界,要求生淨土,你可以走得很輕鬆。你不能夠說,你平常把很多心都放出去,我心住在這個某一個人,住在什麼事情,到臨命終的時候,糟糕,要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想要去,後麵的繩子把你綁得緊緊的,你根本去不了,因為你生死的力量太大了。

所以你念佛人不是說念佛而已,改變你的心態是很重要,這是根本問題啊。你念佛,什麼叫念佛?一個能念的心,一個所念的佛。你能念的心是心有千千結,你去啟動佛號,你怎麼啟動得起來?怎麼能夠感應呢?

在這個地方,我們整個破除妄想,就是告訴你自己:你不要跟著你的妄想走,要趕快把心帶回家。你跟著妄想走,你根本沒有好處。而且妄想根本不真實,它隻就是根、境和合產生的一個暫時的感受跟想像而已。你為了貪著那暫時的快樂、那種感受,結果你付出了生死的代價,值得嗎?這個值得我們思考,這個代價付出太大了。(www.101novel.com)


最新小说: 心神變 影中先生 穿越後我成了人生贏家 驚!獸世萬人迷竟是純人類 毛茸茸哨兵?那疏導也不是不行 武道燃星 驚天大瓜,我在幕後爆料成神 夫君厭我便改嫁,王爺懷裡不香嗎? 渣了仙門大佬後,我被死纏不放了 盜墓:逃不掉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