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修學法要,常欽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四麵,壬三、盜戒。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本經的四種清淨明誨,也就是:正式的發明菩薩的戒法,這個菩薩的四重戒法,跟我們之前所學的五戒,乃至於出家的聲聞戒,有什麼差彆呢?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我們在上一科當中講到止觀,對於我們修學《楞嚴經》的人,他的特點:就是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修《楞嚴經》的人,他對生命的相狀,是沒有任何意見的,反正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楞嚴經》它的整個生命是向內去觀察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什麼是『真如』呢?簡單講: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也就是你現在打妄想的這一念心。
現前一念心性在觀察的過程當中,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你要成就離一切相。
第二個、要成就即一切法。
在我們的菩薩道當中,首先你要成就的是,你要把這個離一切相的心性的本體先找到。我們一個凡夫眾生,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內心當中有業力──可能是善業,也可能是惡業。所以我們隻要跟外境接觸,你心中一定會出現相狀,一定有相狀的,因為有業力,它就會出現相狀。這個相狀,可能是安樂的、你歡喜的相狀,也可能是痛苦的相狀,也可能是一個雜染的相狀,也可能是一個清淨的相狀,有各式各樣的相狀。因為我們過去造了各式各樣的業力,所以你跟人事接觸的時候,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相狀會出現。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隻要是一個有形相的東西,它就是一種生滅變化之法;它是生滅變化的,而且虛偽無主,它往哪裡變,你做不了主的!
當我們心中出現相狀的時候,你一旦住在這個相狀,你這個菩薩就躁動不安了。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學佛很久,他功課也做很多,但是他那個情緒,變化多端,你就知道這個人心中一定抓了很多的相狀不放,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
所以,我們剛開始,在觀照這一念心的時候,先用空觀。空觀它的特點,就是直接照了我們心性的本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心中本來沒相狀的,所以我們抓了很多相狀,其實是失去我們原來的麵目。所以你修空觀的人──你會慢慢、慢慢…明了的心跟相狀會慢慢的脫離,把這個心中這些灰塵、這些相狀慢慢的脫離…慢慢脫離,我們講:還它個本來麵目。你本來就沒有相狀的,你一直要把這個相狀抓住,其實是我們自己障礙自己,就是這樣子。
世間上,隻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就是你自己!
外境不會讓你痛苦的,它隻是一個助緣而已;外境是一個業力的顯現,顯出一個相狀,但是接不接受、執不執著看你;要不要顯現這個,是你沒辦法決定的,但是你要不要把它執取,這個是你可以做主的。
我們修空觀的人,特點就是──
你心中的相狀還是會出現,但是你慢慢、慢慢能夠達到無住,你是住在一念的心性,以無住為住。所以修空觀會讓一個人輕鬆──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做你該做的事情。那麼你一個人修空觀的人,慢慢、慢慢你的心,對這個相狀,就有免疫的功能,慢慢、慢慢…離一切相。但這樣還是不夠的,這個是比較消極的──先把自己安住下來。
那下一個工作呢?就是:即一切法。菩薩要發起廣大的願力,生命是要有目標的,這個時候菩薩修學假觀。
假觀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觀察諸佛的功德,甚至於希求好樂之心;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波羅蜜,菩薩有好樂心。
第二個、觀察眾生的苦惱,菩薩有這個慈悲救拔的心。
菩薩在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他生起了兩個願望:第一個要上求佛道,第二個要下化眾生。依止這個願力產生菩薩的動力,開始懺悔業障積集資糧。
菩薩在整個生命當中,他遇境逢緣,其實他就做兩件事情:
首先,想辦法讓自己離一切相。其次,讓你自己的願力不斷的提升,成就無量的波羅蜜的功德莊嚴,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我們叫清淨心,或者叫空正見;那麼即一切法這一部分就是菩提心。你的清淨心跟菩提心結合起來,這個就是我們說的──你成就了菩薩種性。
這個菩薩種性就是──整個菩薩的一個戒體。所以我們在研究戒法的時候,你每一個殺盜淫妄這四個根本戒法,你一定要跟你的菩提心、空正見要相融通的。菩薩的戒定慧是互含互攝的,它沒辦法切割的;不像聲聞戒法,戒就是戒、定就是定、慧就是慧,三個沒有很明確的直接關係,隻有間接的關係,但是菩薩的戒法它不是,戒法跟止觀一定有關係。
我們在研究菩薩戒法的時候,它每一條戒法的解釋,你會發覺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它的一個表層含義──就是佛陀製這一條戒,是對菩薩的一種身口意的規範,這是一種規範義。
第二個、它有它深層的含義──就是佛陀在製這條戒的時候,他是在發揮菩薩道的精神,有它深層的精神。
比方說:我們看前麵的殺戒來看──就是佛陀要求我們,不能夠去傷害有情的生命,這個是表層意思;但是你看經文裡麵,佛陀有他的深意,就是你不能吃眾生肉,因為你這個菩薩道的精神在慈悲護生,你要尊重生命!你今天好不容易產生了空正見,產生了菩提心,你每天吃眾生肉,傷害你菩薩道的精神,慈悲心沒有了;慈悲心沒有了,菩提心也沒有。
所以我們在研究菩薩戒法的時候,你一定要掌握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它表層的規範,第二個是它深層的精神。但從經文來看,佛陀對於它的內在精神的發揮,比例是更多,比它規範的內涵是更多。我們看經文就清楚了:
壬三、盜戒
盜戒基本的表層定義,就是不予而取他物──主人沒有給予,但是我們用非法的手段來奪取他人的財物,這裡包括了私下的偷,公然的搶,乃至於用欺詐的方式來騙取,統統屬於盜戒所收攝。
持戒功德
【阿難!又複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犯戒過失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首先:我們把盜戒的一個持戒功德,它的一個相貌表達出來:在凡夫的六道眾生當中,身為一個菩薩能夠做到其心不偷,就是我們內心當中,不再隨順於偷盜之心,菩薩他的戒體──菩提心與空正見,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能夠不隨順於偷盜;那麼這樣子在因地上,不隨順於偷盜;在果報上,就慢慢、慢慢不隨順生死果報的相續,所以它的標準就是其心不偷。
為什麼不偷呢?佛陀講出一個理由:就是我們修學大乘的真如三昧,我們的目的要出離三界生死的,但是如果偷心不除,生死是不可了的。這裡的偷心它有兩層的意思,我們前麵說過,第一個、表層的一種身口意的規範,第二個、深層的一種精神。從偷盜的精神來看:
什麼叫偷心呢?隻要你還貪求三界的依、正二報,這個就是偷心了;對生命的果報特彆的執著、念念不忘,這個就是偷心了。
因為這樣會傷害你的空正見,也傷害你的菩提心了。這以下的過失,主要的是約著表層的規範,說:為什麼不能偷呢?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假設一個人他有多聞的智慧、有少分的禪定,他的功課的加行也非常的多,但是他經常會去奪取他人東西的一種**跟行為,那麼他最後會得到什麼果報呢?邪道,邪曲之道!這個邪道眾生,經文上講到兩類的眾生:第一個是畜生道,第二個是鬼神道,這兩個道都是心術不正。
什麼叫邪道呢?
一、福報大的是一種精靈──這個精靈它的本位是畜生類。比方說:它是一隻老虎或者是一隻狐狸。這個畜生,因為它過去生的習氣是偷盜,它喜歡去占彆人的便宜、去偷取彆人的東西,所以它就盜取日月的精華,時間久了之後就變成精靈了──狐狸精、老虎精等等;它就是吸收日月的精華之後,它就能夠變現做人,變現成男眾、女眾…各式各樣的變現,這個叫精靈。
二、中品妖魅──前麵的精靈,它的本位是畜生,這個地方的本位是鬼神,但這個鬼神它是歡喜偷取人類的精氣,把人類的精氣吸走以後,變成他個人的能量,也可以做各種的變現。
三、下品的邪人──這是一個人道,這個人道,他為前麵的精靈跟妖魅所附身,來當作他們的一個媒介,幫他們做事情的,叫邪人。
那麼這個邪人是諸魅所著──為前麵的精靈跟妖魅之所附身;這些人──彼等群邪,都有他相應的眷屬,都是邪知邪見、無慚無愧的,而且都是自己認為成就無上道的。
這以下是佛陀的預言──
說:在我(佛陀)滅度之後,到了末法時代,五濁惡世、魔強法弱的時候,這些妖邪的精靈、妖魅、邪人,就開始出來活動了。這些惡人出來活動,是以什麼方式呢?是潛匿奸欺,稱善知識──他把心中欺詐、欺誑之心,把它隱藏起來,表麵上裝出一副大善知識的樣子,每一個人都自己認為自己得上人法;說:我是某某的古佛轉世、某某菩薩轉世…。
他為什麼把自己的生命抬高了呢?他的目的就是要詃惑無識,恐令失心。無識就是說,他對佛法的知見、他對佛法諸法因緣生的道理,沒有很深刻的體驗。詃惑,詃就是這個人,他會經常談論這個吉凶禍福──說你這個人,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災難、什麼時候會有什麼樣的病痛…以這樣一種吉凶禍福的口氣,來迷惑這些沒有知識的人。那當然這個人也搞不清楚生命的緣起,也不知道世間上果報是有因果的,他也搞不清楚,就恐令失心。他就被這恐怖的言詞,失掉了一種正確的判斷力,六神無主啦;尤其一個人遇到病痛、遇到災難現前的時候,他更是六神無主。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人以善知識的姿態出現,妄談吉凶,結果呢,所過之處,其家耗散──這個人所到之處,眾生為了要消災免難,就把金錢供養出去,結果整個財富就要耗儘了。
這裡的盜戒,它的一個深層意思,我們看後麵的經文,他不單是偷盜財物,他是偷取佛法,販賣如來,這個過失是比較重的,後文會講到。我們先做一個簡單說明——
隻要是在世間上出現一個佛教的善知識,不管他是哪一個宗派,有兩個共同的原則,是不可以犯的──兩大禁忌。(一犯到這兩個重要的標準,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
第一、一個善知識不能夠自我膨脹──妄談自己個人的修證:比方說,他在大眾場合宣揚他自己持戒修苦行的善法,更嚴重的是宣談自己個人的果證,這是佛教的大忌,因為你個人的修證,你談出來有什麼用呢?佛教的理論是諸法因緣生,我們把法門提出來,每一個人依照法門去修持,他就能夠離苦得樂,如果我們妄談個人的修證,產生個人的盲目崇拜,使令整個學佛的焦點,就失去它的焦點,大家不是在學佛法,是在學你個人的行為,這對整個佛教來說,不是好事情。所以一旦是在自我膨脹,這個就是有問題。
第二、顛倒說法──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一個善知識絕對不能夠在公開場合,妄論感應神通、吉凶禍福,不可以的!因為你這樣子,會讓大家產生一種向外攀緣的心。佛教的根本思想就是──回光返照,向內安住的。
法師的責任就是──弘護正法,開人智慧,開啟他人心中的光明。
那麼自我膨脹跟顛倒說法,都有誤導眾生的過失,把眾生誤導到另外一個方向去,所以在後文說:偷取佛法,販賣如來,這一部分佛陀發揮的比較多,有很深重的教誡。
佛教舍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違教深害
【雲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舍貪近道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舍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諸佛教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這一段,佛陀把整個其心不偷,它的一個內在深層的精神,發揮得非常詳細。什麼叫其心不偷呢?
說:我教比丘,這個比丘當然包括了聲聞比丘,也包括了菩薩比丘。循方乞食──身為一個出家的比丘或者是菩薩比丘,他乞食的時候,是不能有分彆心的,不能選擇對象的,他是平等的、按照次第的一家一家來乞食。為什麼呢?因為舍棄貪求之心。依止這個──對三界果報的貪求舍棄以後,就有助於成就我們無上菩提之道,所以諸比丘等,不能夠在大界當中,烹煮熟食或儲存飲食。菩薩道的一個精神──寄於殘生,旅泊三界,菩薩在觀察生命,他把生命當作是一個大海中的水泡。他觀察我過去的業力,創造我現在的身心世界,我有一個外在的色身、有內在的感受跟想法,那麼這個身心世界?隻就是一個廣大大海中,一個暫時存在的水泡,它隨時會破滅的,所以我隻是暫用這個還沒有破滅的水泡、這個色身來修學佛法,三界的生命隻是暫時借住的,這叫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身為一個菩薩,他經常保持一種精進,把今生當作最後一生,從此以後再也不來三界了。
佛陀在訶責偷盜之心之前,先把佛陀的教誡表達出來——
一個菩薩,他的心態就是『寄於殘生,旅泊三界』。諸位…你要是讀蕅益大師《梵網經菩薩戒》的戒體篇,你會發覺:一個人要得到菩薩的戒體是不容易的,就是這一句話──寄於殘生,旅泊三界。你憑什麼受菩薩戒,憑什麼?憑的就是這一句話。你把整個三界的果報,當作一個暫時的因緣,你生命的目的,就是這個過程──積功累德。所以如果說你今天的心情,向外執著的心,還是很重,包括你的色身、包括外在的東西,你都執著很重,你這個菩薩戒體,可能隻是跟菩薩戒結結緣而已。這裡就道出菩薩道的精神:
菩薩來到人世間,假借這個暫時的生命,來積功累德做最後的衝刺,從今以後要解脫生死──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佛陀先把菩薩道的精神表達出來,假設我們今天違背這樣的一個精神,是什麼過失呢?
雲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這個賊人,什麼叫賊人呢?古德解釋說:就是在佛法當中,你出了家,也穿上了袈裟…現出了出家比丘、比丘尼的相狀,但是你卻依止外道之法來教導你的弟子。什麼叫外道之法呢?你跟你的弟子講一些吉凶禍福、神通感應;這就是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這地方有兩個過失:
一、販賣如來──佛的功德是宣說正法;佛有說法之恩。結果你現出佛的相狀,因為你出家就是現出佛的清淨幢相,結果你沒有宣揚正法,你講的是外道法,讓佛的功德在世間消失掉──販賣如來,把佛的功德給販賣出去了,你沒有扮演佛陀說法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