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21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21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2 / 2)

二、偷取佛法──佛法有開慧之恩,你宣揚了佛法,進入到眾生的心中,一定要把眾生心中的光明點亮,讓他知道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要讓他產生一個抉擇判斷的能力,他自己要自覺。

一個人生命的改變,來自於自我覺悟──自覺、自審、自調,他才能夠自我反省、自我調伏,他生命就慢慢離苦得樂──法有開慧之恩。

結果你宣揚了佛法,他跟著你學這麼多年,他越學越顛倒…越學越顛倒,所以說,這不但是販賣如來,還把法的功德──開慧的功德也失掉了。

這種人的結果──就是造種種業,這個業當然是偷盜之業,偷盜了佛法、偷盜了佛陀。皆言佛法──把這個外道之法,都說成是佛法,反過來卻{非}…這個非是誹謗如法持戒、如法說法的比丘、比丘尼,說他們是小乘之道,不知道善巧方便。結果呢?就有兩個結果了,由是疑誤無量眾生,第二個墮無間獄。從利他的角度,跟著他學的人,每一個人都是顛顛倒倒,一盲引眾盲,相繼入火坑。第二個,他自己因為誤導眾生的關係,死後墮入無間地獄了。

這裡偷盜最大的過失:

偷取佛法,販賣如來。他的過失在哪裡呢?就是誤導眾生!

佛教是很重視你的知見,知見最重要,因為你的行為,是來自於你內心的判斷;人生就是一個抉擇,你要這樣做、還是那樣做,你選擇A跟選擇B,後麵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一個人的知見模糊的時候,這個人就沒有希望了。

在佛法中你注意──你學《唯識》你就知道,所有的煩惱裡麵,最大的煩惱、最大的過失是什麼?諸位知道嗎?是的,愚癡!沒有一個過失比這個嚴重,愚癡的人造罪是無慚無愧。我們從果報可以看出因地:你看有些人,他得果報業障現前,欸…他拜懺,一下子業障就消除,他的果報不會堅固;有些人業障一現前的時候,怎麼懺都沒有用,就是你因地的時候是無慚無愧。依止邪知邪見、無慚無愧所造的業,得果報的時候,那幾乎是一種定業不可轉。

我們今天明白道理,有時候會一時胡塗,也會造業;但是明白道理的人,他會產生一種自我反省的力量,他會有慚愧心。慚愧心在造業的時候,不管是在方便時──造之前,或者正造作的時候、跟造了之後,他慚愧心不斷的活動,這個人造罪是怎麼情況?他踩了剎車!這個車子踩剎車,雖然撞上去,力道沒那麼強。一個人依止無慚無愧造業的時候,是不踩剎車的;他造業是用全部的精神體力在造業,得果報時,就很難懺悔了。

我們看古代聖賢的教誨,有很多道理是相同的──

比方說:子路,子路這個人是好勇過人,很勇猛的。有一天,他看到有一個人掉到河裡麵去,他趕快把他救起來,這個人的家人很感激他,就送子路一隻牛。子路這個人很謙卑,哎呀…不敢當啊,就把牛還回去了。孔子知道以後,非常不高興說:子路這種行為,以後會有很多人,淹死在河裡沒人救了。為什麼呢?子路考慮的是個人的小節;孔子看到的是大節,他看到的是一個社會的風氣。因為,古時候的人,並沒有因果思想,約束這個世間的行為,來自於賞善罰惡。結果子路的善法,沒有得到真正的獎賞,很多人就沒有修善的動力。依照孔夫子的意思──你應該接受嘛,私底下再送給彆人就好了;你不接受…那大家修善的動力就沒有了。

又比方說:在一次的祭祀當中,需要一隻羊當祭品。子貢看到這隻羊要被殺,覺得很可憐,就為這隻羊求情啊。孔子說:汝愛其羊,我愛其禮。他說:你看到的是表麵的這隻羊,我看到的是廣大的社會風氣,你看:我們透過祭祀,第一個、讓人家敬畏鬼神,當佛教沒有出世的時候,人們憑什麼斷惡修善?煩惱習氣很重的,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鬼神的思想,讓我們產生害怕,不敢造惡,這個需要透過祭祀來形成這種思想。第二個、尊重祖先,我們為了不讓祖先蒙羞,所以我們不敢造惡業。所以祭祀的存在,在當時的社會是維持一個人斷惡修善的一種力量。總而言之,不管是世間的聖賢、出世間的聖賢,他們的重點就是培養知見──造善成就安樂的果報,造惡成就痛苦的果報。

假設我們疑誤了無量眾生,這樣子的過失,當然罪重,讓他產生錯誤的判斷。比方說:我造了惡業,我怕啥!我師父幫我加持就好了。你是在害他!因為他剛開始的時候,還不敢造太大的惡業,你每一次把他的業力擋掉,等到他哪一天惡貫滿盈的時候,你擋不住,你就知道怕了。表麵上在保護他,其實你是在害他。

一個善知識,要能夠讓他明白道理:什麼是善的因緣,什麼是惡的因緣;讓他知道怎麼去趨吉避凶,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

因為一個人的顛倒說法,使令佛的說**德、法的開慧的功德,在人世間慢慢的消失掉,誤導了無量的眾生,這個過失就很重了,所以要墮無間地獄了!這是佛陀的教誡。

應該怎麼辦呢?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修學大乘的三昧,應該在如來形象之前,在身上燃一燈炷,或者燒一個指節,乃至於在身上爇一炷香。這個我們在受菩薩戒的時候,是有這樣做,燃戒疤──在家居士燃在手上,我們出家眾燃在頭頂上,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燃身供佛。

燃身供佛的目的──(有兩個功德)

第一個、我說是人無始的罪障,在燃身供佛的過程當中,能夠消滅無餘,長揖世間,永脫諸漏;他能夠永遠擺脫這個世間上,有漏罪業的糾纏,有消除過去罪障的功能。

第二個、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那麼他燃身供佛,雖然不能馬上就能夠大開圓解,能夠悟入所謂的大乘的無上覺路,就是大乘的圓通──悟入真如佛性。但是對於真如的法門──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如,已經生起堅定不可破壞的決心。蕅益大師說:世間上最珍貴的莫過於色身,他連色身都能夠供養三寶,表示對法的皈依心特彆的強,所以對於真如之法,能堅定不可破壞的理解。

假設一個菩薩不能夠舍身供佛,以為因地,即便他修成了無為的聖道,他以後還要到人世間來酬償過去的宿業,正如我(我是釋迦牟尼佛的餘報),其中[馬麥正等無異]。

馬麥我們解釋一下:佛陀在舍衛國,他有一次結夏安居,受了一個國王叫阿祇達王的邀請,到國王的花園來應供。佛陀帶了如法的比丘僧團來到阿祇達王花園的時候,但是,阿祇達王被魔王所蒙蔽,就把這件事情給忘了,結果三個月都沒有派人去供養佛陀及比丘僧團。佛陀進退兩難,因為已經答應這個國王前來應供,也不能出去托缽。結果在這個花園當中,有一個養馬的馬師,他把他的馬麥,養馬的馬麥,撥一半來供養佛陀跟大眾師,這就是佛陀的餘報。因為佛陀在過去生因地的時候,曾經用惡口說:你們這些出家眾,不事生產,隻有資格吃馬麥!以惡口來毀謗出家的比丘,所以招感這個果報。

最後的總結:汝教世人修學大乘三摩地,從前麵的不淫、不殺,到斷偷心,是先佛世尊第三個決定、不可改變的、清淨明確的教誨。在這段經文,佛陀為了要讓我們舍棄對三界果報的貪求,提出了燒身、燒臂供佛的思想,我們作兩方的說明:

第一、為什麼燒身、燒臂能夠消業障呢?

業障不是心裡的事境嗎?為什麼跟色身有關係呢?蕅益大師解釋說:所有的罪業都是依止色身而起的,一個人會造殺盜淫都是跟色身有關係;過去我們依止這個色身,生起一念愚癡顛倒的心去造罪,現在還得要依止這個色身,生起懺悔、發願的心,來燃身燃臂、來消這個業障。所以在燃身、燃臂的時候,在點戒疤的時候,是要發願的──菩薩是看未來,過去的不要談了,從今以後我要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化。他在燃身、在身體痛覺現前的時候,來激發菩薩的願力,這時候念念的發願…就把這個罪業給消掉了。

第二、關於燃身供佛這件事情,我們要量力而為。

諸位如果看《瑜伽菩薩戒》,沒有這方麵的問題,因為《瑜伽菩薩戒》它都是為凡夫來宣說的,隻有一兩條是為加行位的菩薩宣說的。但是《梵網經菩薩戒》就不同了,《梵網經》有很多是為法身菩薩宣說的,所以有些我們隻能夠隨喜讚歎。比方說:我聽一個長老上課時,跟我們教誡說,說:在埔裡有一個比丘,他就是燃身供佛,他用油布,把全身纏起來點火燃燒,那是幾年前的事情,結果燒到最後的時候,他根本沒辦法承受那個痛苦,哀嚎大叫,在大叫中死亡。看這個情況,不是好事情。

所以:我們在看《梵網經》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你要了解你的定位,菩薩有凡位的菩薩,有聖位的菩薩,有法身菩薩,有各式各樣的菩薩…有資糧位的菩薩,外凡資糧位,內凡加行位,然後還有所謂的通達的法身位。

印光大師經常提醒我們──你不是法身菩薩,不要做法身菩薩的事情;你是小學生,你一定要去做大學生的事情,這不對!

諸位要知道──我們的菩提心有兩種:

第一個、願菩提心:翻閱《梵網經》…析骨為筆,刺血為墨,類似這種思想的,我們是隨喜讚歎,先成就意樂,叫願菩提心。有些戒法你必須要做到,有些戒法你是隨喜的。比方說燒身,把身體燒掉供佛,這個我們現在隻能夠隨喜,因為你要假借色身來修行,我們隻能夠取其精神,你凡位的菩薩,你的色身一燒了,你就完了!而且你一旦痛苦、產生瞋心,可能會觸動我們的罪業,而墮落惡道,非常有可能。

三昧之本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複。】

施舍之法

身舍貪悋:

【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

心舍慢瞋:

【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

身心舍儘: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眾生共。】

不著權乘:

【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判決邪正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最後佛陀對於我們菩薩道其心不貪的標準,作一個總結──

為什麼要不貪呢?

因為它是修學三昧的一個重要根本。說:假設一個人,他修學禪定,但他不斷偷──對三界的果報、自己的眷屬、自己的色身,非常的貪求,即便他做很多的定課,也修很大的福報,但這個人怎麼回事呢?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就像一個人,用水去灌這個漏巵;巵是一種裝水的器具。不幸這個器具底麵有破洞,(漏就是有破洞),那麼你不斷的灌水,下麵不斷的漏掉,所以你希望把這個水裝滿,縱經塵劫,終不可得。以下講出:

成就舍心的方法──我們從這四點來培養菩薩施舍之心:

一、從一個出家眾來說是衣缽之餘,分寸不畜,除了你日常的用品、衣缽之外,其它的東西是越少越好;有多的東西,不要去積存,儘量舍給庫房;彆人所供養你的飲食有剩餘呢,施給饑餓的眾生,就是舍掉這些身外的財物。以下舍掉內心,通於在家、出家。

二、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首先,舍掉我們的慢心──在大眾當中,你能夠合掌頂禮大眾,來培養我們的謙卑。其次,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人不同意我們,捶打謾罵,我們把他當作消業障想。

諸位受菩薩戒,你要注意兩個重點:第一個高慢,第二個瞋恚。

不是所有的煩惱都會傷到你的戒體,不是的。比方說:你稍微貪愛一點,你說你這個人喜歡喝茶葉、咖啡,亂不了。但是你對於高慢跟瞋恚這兩個煩惱,你要注意!你研究菩薩戒你就知道,這兩個直接傷到你菩提心的根本。為什麼?因為菩提心的根本在大悲──不忍眾生苦。當你的高慢心跟瞋恚心生起以後,眾生不敢靠近你了,你跟眾生的距離越來越遠,你的菩提心當然就失掉了。這兩個煩惱是菩薩道的大忌——慢與瞋。

諸位看看菩薩戒──這兩條戒佛陀製的很重,隻要跟瞋、慢有關係的。尤其是瞋心──在菩薩的瞋心當中,彆人刺激你,你發脾氣,佛陀不怪你,第一念不怪你,但是時間久了,你念念不舍就開始結罪了。

你無法不發脾氣,因為修養不好,但是你不能讓瞋心在你心中不斷的停留!

就是說:你的戒體一定要產生觀照力,一個菩薩你完全沒有自我反省的力量,你菩薩戒的戒體就守不住了。外境刺激我們,我們直覺的反應,這個不能怪你,第一念真的是不能怪你,但是你第二念的相續,你戒體的觀照力沒有生起,就開始結罪了。有關瞋心的罪,菩薩戒製的特彆重,你不能讓它相續。

三、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眾生共。這個我們當然是隨喜,我們能夠舍離色身的財物、內心的憍慢跟瞋恚,乃至於身肉骨血都能夠與眾生共同享用。

四、最後要舍掉──對於佛法的執著。前麵是舍掉財物、內心的煩惱,這裡舍掉法的執著。說:不要將如來不了義教…──佛陀說法有實法跟權法:

實法──就是佛陀他內心想什麼,就講什麼;這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真實的知見叫佛的知見。

權法──就是佛陀本來想要講這件事情,但是外在的環境不具足,你講了之後,他得不到好處,所以佛陀隻好──施設方便!比方說:佛陀在戒律裡麵,佛陀允許出家比丘在佛世的時候,吃五淨肉。說,欸!為什麼不能吃肉呢?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可以吃。那你是執取方便法不放,那是因為佛陀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滿地石頭,長不出蔬菜,所以佛陀用神通力變現出來的。佛陀這樣講,是因為當時的環境,他不得不為實施權。佛陀為了要順從環境的因緣而宣說不了義教,我們到了後世,不能夠把它當作自己的一個知見,甚至於以這樣知見去誤導後麵的初學。要能夠用一個更開闊的胸量來修學佛法,我們就容易通達真如三昧。最後總結:能如我前麵所說的,是一個正法眼藏──正知正見;如果相反宣說,就是魔王的──邪知邪見。

我們從整個經文的結構來看──

佛陀的其心不偷,就是慈悲喜舍的舍。一個人你有慈悲心不難,你起歡喜心也不難,但是你要舍得下。懺公師父講到菩薩道的精神,他提到一個思想:

一個人受了菩薩戒,你要修舍心,你要先從學吃虧著手。

學吃虧就是──你付出的多,但是你得到的少!

我們現在人的思考都喜歡──我付出的少,得到的多!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在你的思考模式裡麵,你覺得:我為人人是對?還是人人為我比較好?你的思考模式會影響到你未來的生命。如果你認為:我是相信我為人人是對的,你這個人的生命,是往上在走,你的福德智慧往上提升;如果你深信:人人為我是對的,那你來人世間,是來消福報的,你是往下墮。

我們可以做得不夠好,沒關係,但是我們的方向不能錯!

我們要建立一個知見叫認清路頭──就是:我這個人還有習氣、還有煩惱,但是我知道我的方向在哪裡!為什麼我們要讀聖賢書?就是確認我們的目標,你的目標正確了,雖然我們還有一些習氣,但是不管怎麼樣,你總會慢慢、慢慢的自我反省、自我調整。如同:大海裡的一條船,風浪不斷的擊打,波浪洶湧,但是你有你的方向,即便剛開始有點偏差,但是不管怎麼樣,你還是往這個方向在前進。

你要建立一個犧牲奉獻的精神,就是學吃虧,這就是舍心啊!

你在今生當中──你對佛教、對眾生的付出比較多,你得到比較少,但是你又是心甘情願,那你今生的福報,是向上在提升的。所以我們看這個盜戒,除了表層的規範之外,你要明白佛陀那個深層的精神──舍心,要把它的精神讀出來,你才能夠知道未來的一個修學方向。

好,我們先休息十五分鐘。(www.101novel.com)


最新小说: 退!假千金的道侶們賴上真千金了 我在迪迦世界造EVA 玩弄陰濕年下後,嬌美人無處可逃 我修改的簡曆都成真了 一宵半夏:司教授的心尖孕事 絕對權力 柯學世界中的忍者 直播反串:我一笑傾城,掰彎全網 平妻?狗都不當,滿塘大佬不香嘛 遮天:我自仙古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