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跟末法眾生說:假設不斷大妄語,雖然他廣修禪定、智慧,乃至於修種種的福德,就好像一個人去刻一個乾糞,把它做成一個栴檀的相狀,它本質是一個乾糞。但是你希望它得到栴檀的香氣,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打大妄語的因地,就是愛見的煩惱,你怎麼能夠成就無上菩提呢!
我教比丘要直心道場。直心──不是我們一般說的有話直說叫直心。蕅益大師說:這個直心叫做正念真如,你能夠觀察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觀一切法空,而安住空正見;觀一切法假,而安住菩提心;它是菩提心跟空正見的結合,以這兩個作菩提的道場,當作根本。
比丘在這個基本的四威儀當中,尚且不能有造作虛假,何況能夠妄稱得上人之法,稱你自己是某某菩薩示現?這譬如有一個窮人妄稱是帝王,他的果報一定要誅滅九族的,你妄稱法王,這又怎麼能夠成就聖道呢?如果因地不真,依止愛見煩惱來修學,那果報當然是迂回曲折;以此不真的因地求佛菩提,就好像一個人去咬他自己的肚子,你的嘴巴去咬肚子,你根本咬不到肚子,不可能成就的!
所以怎麼辦呢?心如直弦,一切真實。我們一定要好好的發菩提心,依止我們的空正見,跟我們內心的善根要相應,一切真實,要跟真實的心性相應。那麼依止真實的因地來修三摩地,才能夠永無魔事,我印證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無上菩提。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如我前麵所說的是正知正見,不如此說的是邪知邪見。
蓮池大師他曾開示說:一個人久居高位不祥!
一個人的菩薩道要進步,你在大眾當中,不要站太高的位子,對你不好!
一個人的進步來自於增上慚愧,如果你的生命真的想要積功累德、想要成就聖道、趕快成就往生的善根,不要居在高位,那是很不得已的,很不得已的!因為高位沒辦法積集能量,那一定是低處,你看:所有的能量是往低處跑!所以站在高位,那是真的不得已的,這個人是犧牲;沒辦法,沒人要站,那你就自己要修觀了。如果你的責任是一定要站在高位,那你隻好說:佛說菩薩,即非菩薩,是名菩薩,隻好這樣子。所以做方丈和尚也是不吉祥,那你隻好說:佛說方丈,即非方丈,是名方丈;你說我是個假名,我自己不當方丈想。因為你今天居在高位,你很難修行,你試試看,你非常難修行!你那個高慢心一生起,你自己有時候不知不覺;那你高慢心一生起,你這個人就開始退步了,你都不知道,你開始退步了,退到不得了的時候,等你發現的時候,來不及了。
聰明的人是居在低位,高手!
真正的高手是躲在牆角的,因為正好修行。
己二、明誦咒治習(分二:庚一、勸持顯益。庚二、重宣神咒)
本經的正行: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理觀。助行:有兩種事修,一個是持戒,第二個是誦咒,以誦咒來對治我們的習氣,這當中有兩段:
庚一、勸持顯益
看持咒的功德:
勸&bp;持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
假設有一個人,他的殺盜淫妄的習氣,這個習氣我們一般叫做種子,那種潛伏性的種子,很強不能滅除。前麵的四種清淨明誨,主要是對治煩惱的現行──要求你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這是對治現行。有些人,他沒有現行,但是他的煩惱種子很多,那怎麼辦呢?——持咒。因為持戒,不能對治阿賴耶識種子,隻有現行才能夠用持戒來對治,所以用誦咒來對治煩惱種子。
佛陀教我們──
要一心的去誦持:從佛頂放光所宣說的[摩訶薩怛多般怛囉]。這個是咒的題目,摩訶叫做大,薩怛多是白,般怛囉是傘蓋──大白傘蓋就是這個保護修行人的善根、遠離魔障,有這兩層意思。那麼這個咒是從什麼地方出來呢?是佛陀的三十二相的第一相──無見頂相。從這無見頂相當中放光,光中出現千葉寶蓮,寶蓮中有一尊無為心佛,從這個地方來宣說神咒。就是:從頭頂肉髻當中,放出百寶光明,百寶光明現出千葉寶蓮,有一尊無為心佛,坐在寶蓮花中,來宣說神咒。
佛陀把[楞嚴神咒]說成心咒是什麼意思?
蕅益大師說:這個咒語為什麼叫心咒呢?因為它有密詮實相的功能。前麵的正見篇的經文,我們用很多的語言文字來發明:什麼是達妄本空?什麼是知真本有?透過語言文字的一個顯教的發揮,(透過語言文字的教導叫顯教),你可以講得很清楚。但是咒語它是沒有語言文字的,隻有聽聲音,所以誦咒是不能分彆的,要離言說相、離分彆相。佛陀透過這音聲的帶動,在你心中運轉的時候,欸!有它開顯真如的效果。
我有一個學生,他誦持楞嚴咒心,就教他的兒子誦持楞嚴咒心。他的兒子是小學生,他兒子沒有聽過佛法,也沒有受三皈五戒,但是作了幾天功課以後,欸!這個小孩子的內心有變化,他經常會找他母親懺悔,做錯事會懺悔,他回光返照的善根生起。一個人做錯事會去懺悔,表示這個人心中的電燈點開了——自覺、自審、自調的功能。不一定能夠自調,但至少自覺、自審這兩個功德現前。這個小孩子就是持楞嚴咒心,沒有做其它的事情。所以這個持咒,為什麼叫心咒呢?它有秘密的開顯真如本性的功德,叫做心咒。
顯&bp;益
習深尚證: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曆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彼尚淫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
況顯發心:
【雲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
佛陀講出一個實際的例證,說明受持楞嚴咒的功德──
佛陀說:比方說,阿難尊者你過去生跟摩登伽女是多生多劫的因緣;古德解釋說,其實阿難尊者跟摩登伽女是五百世恩愛夫妻的因緣;這五百世相續的生命當中,所累積的習氣,已經不是一生一劫所成的。但是當我一宣揚神咒,摩登伽女在一個愛煩惱特彆粗重的情況之下,都能夠當下脫落煩惱;乃至於回到楞嚴會上,在佛陀宣說七處破妄、十番顯見以後,她就證得阿羅漢果。她是一個淫女,煩惱這麼重,而且根本無心修行,以神咒的力量的加持,尚且成就了阿羅漢。
我們看這段經文,摩登伽女證得阿羅漢是一場意外,她根本不想修行;她是看到阿難尊者很歡喜,就叫她母親用咒語去迷惑阿難尊者,誰知道文殊菩薩,把她的咒語破壞了,帶他們兩個回去,然後聽佛的說法而證阿羅漢果,就這樣子!當然世間上沒有意外,應該說她過去生跟三寶的緣結得很深、很深,這種人是標準的根利遮重、煩惱很重…你看她是一個淫女,煩惱重,但是她善根強。
佛陀舉出這個例證,意思是說:摩登伽女煩惱這麼重,而且根本沒有真正想修行,因為咒語的關係,都可以證得無學,可見這個咒的力量是多大!何況你們這些聲聞人,(聲聞人的特性是所知障重,煩惱輕薄),而且又回小向大,發了菩提心,你們來持咒,那更是猶如飛塵揚於順風,飛塵本來就很輕,(煩惱淡薄),大風一吹,這個當然飛塵就消失了,有什麼困難呢?
從經文,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陀講持咒的功德有兩個:
第一個、它有滅除煩惱習氣的效果:你看摩登伽女煩惱這麼重,持咒之後,都可以使令她愛心永脫,滅除煩惱。
第二個、增長善根:使令她成就阿羅漢果,不是滅惡而已,還有生善。好,我們看…
庚二、重宣神咒(分三:辛一、阿難述請。辛二、如來正說。辛三、述德勸持)
辛一、阿難述請
阿難尊者的一個述請──自己遭遇的敘述跟請法:
述遭邪禁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未證無為。遭彼梵天邪術所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
蒙救未聞
【賴遇文殊令我解脫,雖蒙如來佛頂神咒,冥獲其力,尚未親聞。】
重宣廣利
【惟願大慈重為宣說,悲救此會諸修行輩,末及當來在輪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脫。】
大眾普請
【於時會中一切大眾,普皆作禮,佇聞如來秘密章句。】
這段經文,阿難尊者講出他個人的想法,之後他請求佛陀宣說神咒。
這時候,阿難尊者聽到佛陀宣揚楞嚴神咒的功德以後,他就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佛陀啊!我出家十二年來,我依止的心態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我就仗恃佛陀對我特彆的寵愛。
阿難尊者---他在所有佛弟子當中,他有兩個特色:第一個、他是佛陀最小的堂弟,跟佛陀有親屬關係。第二點、他一出家就當佛陀的侍者。我們看律典裡麵的一些記載,佛陀對他,的確特彆的關懷,這是事實。從佛陀今生的應化來說,他跟佛陀的因緣很深、很深,在這種情況,他產生一個錯覺---如來有無量三昧,不勞我修,佛陀隨便送我一個三昧就可以了;所以他一心一意隻求廣學多聞,沒有把文字的多聞,轉成內心的觀照,所以他就不能證得無為的功德。遇到了摩登伽女大梵天咒的時候,他就被它所控製了。他在當時的情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他完全作不了主,力不自由,但至少他內心還很清楚。所以曆代祖師大德,在判定阿難尊者的情況,都認為他沒有失掉戒體。理由在哪裡?就是在心雖明了。當阿難尊者遇到了摩登神咒,是隻有起煩惱,沒有起顛倒──他還能夠憶念如來說:如來大慈,寧不救我。可見這個人沒有起顛倒,所以他他的戒體沒有失掉,理由就在這裡。
這裡,阿難尊者回憶他在前麵的一個遭遇──幸賴文殊菩薩將咒往護,來到現場就把我給救出來了,當時蒙如來佛頂神咒…但是他是什麼情況呢?冥獲其力,尚未親聞。因為文殊菩薩來到現場的時候是默誦神咒…——默誦,所以阿難尊者他即便被救出來,他也沒有聽到這個咒的真實音聲,所以這時候,惟願大慈如來,重新為我等宣說。為什麼呢?以大悲心來救拔與會的修行者──特彆是指的凡夫眾生,煩惱障重,善根薄弱,的確需要這個咒語的幫助;又特彆是末法眾生,障深慧淺,仰仗佛陀這個秘密的咒語,希望得到身心的解脫。於時會中一切大眾,聽到阿難尊者的請法,心中充滿了期待,願意來聽聞佛陀宣說這個秘密的楞嚴神咒的章句。
由上可知,阿難尊者請法,有兩層意義:第一個、為與會的凡位菩薩來請法。第二個、為了末法時代來請法。
到這個地方,我們整個《楞嚴經》的理觀、事修,大概講得快要圓滿了,最後我用一個故事來作總結──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帶了諸位比丘到處遊化,走到了一條河的地方,因為佛陀規定:遇到河,不能顯神通飛過去,不可以的,一定要坐船。所以佛陀就帶了僧團,坐船,慢慢、慢慢的從此岸要到彼岸過去了。那麼這時候,佛陀看到滔滔的海水,這個船緩緩的前進,就有感而發,他就問諸弟子說:諸位比丘啊,你們知道有什麼東西,它跑得比光明還快嗎?有弟子說:欸,我們的心念嘛!佛陀說:如是、如是,沒錯!佛陀又問說:那有什麼東西,跑得比烏龜還慢呢?沒有人知道。佛陀第三個問題說:有什麼東西是完全不動的,就像死水一樣,完全不動的?也沒人知道。佛陀說:這三個東西答案都一樣,都是心念。
第一種人:這個人的心,跑得比光還快,這個人是積極奮鬥──以本經來說,這個人理觀、事修都具足。一個人學佛以後,真的有些人進步很快,真的是這樣,三個月沒看到他,真的脫胎換骨,身口意都改變了!因為他真實在觀照,他念念是向內觀照,不斷在修正自己的心態,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他的心慢慢慢慢被他帶回家了。所以這個人,你看他一天一天的增長,真得看出來進步。這是第一種人──積極奮鬥,這個人當然活在未來。這個人雖然現在不夠好,但是未來是充滿光明的,我們說這個人修行上路了。
第二種人:是屬於懈怠放鬆型的,慢慢來的──要以本經來說,這種人進步慢、是屬於事修的,每天做功課念佛、持咒,但是缺乏理觀。古德說:修道多辛苦!憑著你的那個念力,跟你無始的煩惱罪業抗拒──缺乏理觀、缺乏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的理觀,自己弄得很辛苦,進步也很慢。
第三種人:按兵不動、醉生夢死,標準的生死凡夫──完全活在過去,你前生是怎麼樣,你今生還是這副德性,來生還是差不多,生命的水流沒有改變,一灘死水。
《楞嚴經》的修學──當然不是說我們學完《楞嚴經》就怎麼怎麼的,不是這個意思。《楞嚴經》可以讓你認清路頭;我至少知道高速公路怎麼上去,所以這裡我們講開悟的楞嚴,你知道你的生命是從什麼地方來,你也知道你將往哪裡而去。
一個人一定要看到──過去跟未來,你才知道你現在該做什麼!
當我們談現在──其實是離不開過去,也離不開未來;如果你把過去跟未來都拿掉,現在就沒有意義了,這個就是醉生夢死。活在現在──你就活在現在的因緣,柴米油鹽醬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麼?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最初的本來麵目是什麼?一個人一定要了解過去的,找到你的根、找到你的本來麵目,你這個人才真實的安住下來,否則你的心就一直在動,你沒有根的人,就會飄浮不定。
研究《楞嚴經》的人──雖然你還有很多煩惱沒有對治,你有很多的罪業沒有懺,但他不緊張,安住在不生滅心;觀察生滅心中,有很多如夢如幻的影像,我隻要不隨妄轉,最起碼我可以做到帶業往生、我能夠正念分明、我能夠不隨妄轉。
修學《楞嚴經》──
首先,它讓你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你的根,當然你如果你再把淨土放進去──你將往哪裡而去?我將往淨土而去!那就更好了!
禪觀了解過去,淨土規劃未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修行方法。
你把《楞嚴經》的思考模式,再配合佛號的信、願、持名,你這時候,真的是如古人說猶如帶角虎,老虎就很厲害了,再加上兩隻角。
我們看《楞嚴經》它的修行方法不多…怎麼樣修、什麼波羅蜜…相對於《法華經》、《華嚴經》的廣開方便、怎麼樣的修行方法…講得不多,隻講到持戒跟持咒。主要是建立你一個正確的思考模式──如何正念真如?菩薩如何安住?如何發菩提心?這一部分講得很多,就是調整心態。
《楞嚴經》就是要調整你的心態!
你第一步走對了,你第一個因種走對了,先找到我一個佛種…走對了,你後麵就越走越對;你第一個種子錯了,你後麵就全部錯了,你再怎麼用功都沒有用。《楞嚴經》很重視你的因地發心——因地的種,你第一個因種,對不對是很重要;你不是學佛以後就開始跑,不是啊!你要找到你的方向,方向對了,你跑才有用,你的加行才有用啊。
古人說:你沒有讀《楞嚴經》,你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資格談加行。
你拿了沙去煮半天,最後變熱沙。所以說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一修行就著魔,一修行就出事情,你根本沒有準備好,你怎麼有資格修行呢?
《楞嚴經》第一個:端正其心,你應該用什麼心態來修行,而不是趕快要去衝,你把你的心態調正──什麼是菩提心、什麼是空正見,這兩個根本抓到了,你才有資格談修行的問題,你才有資格談後麵的《法華經》、《華嚴經》,那是——廣修方便、積集資糧,你才有資格談這些問題。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