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修學法要,常欽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二麵,丁三、結示消除次第。
古德說是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那麼本經在整個大乘佛法的定位啊,它就是使令我們能夠真實的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所以本經的特點就是它在處理我們修行人的一個根本問題,什麼叫根本問題呢?就是內心的問題。因為我們一切的思想行為都是內心發動出來的。
本經在引導我們了解我們內心的世界,主要的是把它分成真妄兩個部分來發揮。就是真實的心性跟虛妄的想像這兩部分。
真跟妄最大的差彆在哪裡?
當我們內心當中是有所住,住在一個因緣所生法,比方說色受想行識,那麼這個五陰的身心本來是我們過去的業力所創造出來的嘛,你是善業力變現出來的,你今生的五陰身心是安樂是莊嚴的;那麼你過去是用罪惡的因緣變現的五陰身心,是醜陋的,是痛苦的。這種五陰身心,當我們心有所住的時候,我們的心就變成虛妄相,那麼真實的心它是無住的,就是我們常說的本來麵目,這個五陰不是本來麵目,它中假借很多業力的因緣而虛妄的顯現一個假相出來,就像那個魔術師,它本來是一個手帕,這個手帕是本來麵目,但是魔術師他有很多的幻術,幻術就比喻我們的業力,他這個手帕一變,唉變一個兔子,這個兔子就不是本來麵目了,它是假借魔術師的幻術變現出來的,但是當我們的心住在這個兔子上的時候,我們的心也變成虛妄了,所以這個真妄最大的差彆,就是第一個是他的心是住在一個相狀,當然世間人住在一個外在的色陰,修行人好一點是住在自己的感受跟自己的想像,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就使令我們內心變成一種虛妄相。
本經在發明真妄的時候,我們看《楞嚴經》它是分成兩部分來發揮的,在前麵的理論篇啊,佛陀是一種對比的方式,真妄是對比的。我們看《楞嚴經》的前麵的三卷半,佛陀在講理論的時候,他是把真心跟妄心的功德跟過失啊,把它很明確的,把它對比出來,那麼我們從這個地方,我們得到兩個結論:
第一、所謂的安穩跟不安穩的差彆,當我們的心是住在五陰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不安穩的,因為你這個五陰的相狀它是業力所變現的嘛。它這業力我們過去生它造的業它不是固定的,我們有時候造善,有時候造惡嘛,所以它在釋放業力的時候,它是今天有時候是很順利,有時候明天就不順利。
所以你看到一個人,他修行人,他的心是起起伏伏的,唉你看他昨天今天很安穩,明天又悶悶不樂,這個人肯定是活在妄想中,有所住。所以你一個修行上路的人,他心應該是平穩的,因為你慢慢知道這個相狀是不能執著的,生命是讓你曆練的,不能讓你執著的,所以說
一個人如果是住在五陰身心的話,他的心肯定是起伏很大——不安穩性,心中沒有家的感覺,在外麵到處流浪啊!
今天打了一個好妄想,明天就起了一個不好的妄想,就他有一種不安全感不安穩性。
真、妄的第一個差彆:安穩跟不安穩的差彆,這一點佛陀在前麵的三卷半講得很多,主人跟客人,你不要老是跟著客人走,他是來暫時掛單的,你不要以為你今天拜佛拜得很法喜,你有所住,這個法喜沒有錯,我們要知道,因緣所生法是沒有錯的,你生起一個法喜的感受沒有錯,但是你有所住的時候你糟糕了,因為你的安穩性是假借這個法喜的感受生起的,它走的時候,它是把你帶走的,你假借外在因緣而有的,你還得要還給外在的因緣,所以你看一個修行人,突然間很高興,突然間很悲傷,這都不是好事情,這個人還沒有真實的找到家啊,你還是被這個妄想感覺牽著走,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一個人一定要先安穩下來,把心帶回家這第一點。
第二、障礙跟非障礙的差彆:我們一個人習慣有所住,住在自己的感覺,住在自己的妄想,你很容易產生對立,能所的對立,一旦有對立,你就有愛憎取舍的情緒,就會去追求去討厭某一個特彆的東西,那就產生煩惱了。所以你看一個人打妄想打多的人,他煩惱特彆重,因為煩惱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嘛。
所以從這個前麵的三卷半的佛陀講理論篇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真妄是不同的,真心是安穩的是功德性的,那麼這個妄想呢,是不安穩的是障礙性的,大概佛陀在前麵三卷半,就是講這兩個道理。讓我們慢慢的一個修行人啊——
棄生滅、守真常,遠離妄想,安住真如,以不生滅心為住,這是第一個重點,理論篇的重點。
但是佛陀在講到後麵的三卷半,從三卷半到第七卷的時候,講修行篇佛陀口氣就不同了,前麵三卷半是對比的方式,真妄是不同的,有真就不準有妄,有妄就不能有真,但是等到佛陀講二十五圓通的時候,佛陀就把真妄的思想,是以一種圓融的方式來開顯,真妄不二,五陰的妄相是沒有錯的,所以當你安住真如的時候,你必須從空出假,重新麵對你的生命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
大乘佛法觀一切法空,不壞因緣的假名假相假用。
為什麼呢?因為你菩薩要積功累德啊,你不把握當下的因緣,那你去哪裡修呢?你不可能回到過去的五陰,你也不可能回到未來的五陰,你當然是把握當下的因緣身心世界,所以當我們真實安住以後,以不生滅心,又重新麵對你五陰的假相,這個還是借假修真。
佛陀告訴我們:真實的功德,你還得從五陰中求,菩薩的布施就是要從五陰中布施,從五陰中持戒,從五陰中修忍辱乃至於禪定智慧,所以這個時候到了修行篇的時候,佛陀叫我們安住不生滅心以後,菩薩重新的以真實心又重新麵對五陰,當然這個時候心態不同,青山雖然依舊在,但是今天的夕陽可不是昨天的夕陽,心態不同。開始以一種曆練的心情,假借外在的假相來修學內心的功德,我們常說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在一念心性當中發起菩提心,那麼假借外在的五陰假相來斷惡修善度眾生積功累德,成就福德智慧兩種莊嚴,所以我們在讀《楞嚴經》,你會發覺佛陀前麵講的是對比的,讓我們產生安住,到了修行篇的時候,佛陀是把它真妄把它結合在一起開始調伏,以真實在心來麵對五陰,這個我們前麵講過。
當你麵對你的五陰身心世界,《楞嚴經》的心態是什麼心態,學過《楞嚴經》跟沒學過《楞嚴經》差彆在哪裡?你還是麵對你的家人,你還是麵對你的子女,但是你是站在一個一念心性的角度,我要站在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那是因緣而有的,所以他是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麵對生命——我本來沒有煩惱,但是我還是麵對我的煩惱的假相,我本來沒有生命,但是我還是去珍惜我當下的因緣。
大乘佛法在觀一切法因緣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先修空觀破除我們的執取,從本來無一物當中建立你的人生觀。所以這個《楞嚴經》它的特點,就是乘性起修。你站在一個五陰的角度來麵對五陰,那你就糟糕了,你認為生命是真實有的,那你就被它牽著走,你的人生變成非常被動,那你完全被過去的業力牽著走了。
所以我們不能住在五陰來麵對五陰,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麵對五陰,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修行人你的心住在什麼地方對你會有很大的影響,你住在五陰,再來調伏五陰,你就不是它的對手了,你就很難修行了。你看有些人修行了幾十年,你看他沒什麼進步,方法錯誤嘛。所謂諸法因緣生,你掌握一個解脫的因緣,它當然是往解脫道走嘛,所以這個根本問題你一旦錯了,正如《楞嚴經》說的,你住在一個五陰的假相來修行,因為住在五陰你是虛妄性的,就好象說你用沙去煮,它一輩子不可能煮成飯,五陰身心是生滅性的是輪回性的,輪回性的東西,你能夠修出菩提性出來嗎?不可能。你要產生菩提的果,你要找到菩提的真因,所以你如果找不到你的真實的心性,那你不可能產生菩提性出來,因為你的因都沒有找到,你怎麼會有結果出來呢?
《楞嚴經》的重點,隻有一句話,就是——讓你把心帶回家。
外麵不是不能去,可以去,五陰不是不能麵對,但是你要把心安定了,安定在一念心性你才有資格談到麵對五陰,你沒有找到家之前,你沒有資格談五陰的對治跟調伏,所以這個《楞嚴經》它是先求安住再求調伏,菩薩一定是先把自己的心,找到你的真實的本來麵目,以不生滅心安住,觀察你自己的生命,其實你本來沒有這些東西的,那是假借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所以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麵對生命,這個時候你就掌握了整個《楞嚴經》的修學了,這個就是首楞嚴王三昧,就是改變你的心態,你過去喜歡布施,你還去布施,你過去喜歡放生,你還去放生,統統沒有關係,但是你站在一個一念心性的角度來修布施,一念心性的角度來持戒,那麼所有的功德變成菩提性不是輪回性,是差在這個地方。所以《楞嚴經》整個修學,我們今天最後一堂課啊,其實就是改變一個菩薩的心態——
你心態改變,你整個生命因緣完全改變,你心態不變你怎麼修,你就很難修行了。
因為你本質錯了,你本質是虛妄性的,你本質是虛妄性的你不可能修出真實的東西出來,不可能,就像沙煮不出飯一樣,不可能。
丁三、結示消除次第(分三:戊一、詣何為界。戊二、並銷次第。戊三、結勸傳示。)
菩薩掌握了一個修行的真因,慢慢的走上菩提的真性,那麼消除五陰虛妄的執取,到底它的消除的次第,這個五陰的消除次第是什麼次第呢?
戊一、詣何為界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五陰到底是以什麼當界限呢?一個菩薩要修到什麼程度才知道他真實的已經是遠離五陰的執取,真實在無住在五陰呢?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佛陀告訴我們說,要遠離五陰假相的執取,那麼這個什麼叫遠離五陰呢?它的標準在哪裡呢?佛陀說,你現在想要知道因界,這個因就是五陰,那麼五陰是一切法之因,一切的根塵識都是五陰所變現出來的;淺深就是邊際,
一、什麼是色陰的邊際呢?唯色與空這個色就是有相,空是無相,所以從有相到無相都是色陰的邊際,我們前麵講耳根圓通的時候,有提到耳根所麵對的是一個聲塵,聲塵它的一個色陰有兩個相狀,第一個動相就是有聲音,第二個是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也是一個聲塵,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遠離動相的執取,遠離靜相的執取,這個時候才超越了色陰,色跟空都是屬於色陰。
二、唯觸及離是受邊際,那麼我們想要脫離感受的係縛,我不再跟你走了,那麼什麼樣的標準是遠離感受呢?唯觸及離觸是心中的愛著,離是心中的厭惡,你很討厭一個人,你還是活在一個感受,喜歡一個東西跟討厭一個東西,心態是一樣,一樣的心態,都是生滅心都是輪回心,所以真實的一個遠離感受的人,他心中是無喜亦無憂,他沒有所謂的討厭,他也沒有什麼喜歡這件事情,所以遠離感受是要遠離觸跟離。
三、唯記與忘是想邊際,那麼怎麼樣知道我已經脫離這個妄想的這種執取呢?記就是有念,忘就是無念。所以你經常什麼都不想,無想也是一種妄想,因為無想它是一種妄。遠離想遠離無想保持中道,這個就是想的邊際。
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滅就是心中的寂靜相叫滅,生是心中活動,心中很多的分彆活動叫做生。那麼遠離生跟滅兩相狀,才能夠超越行陰的邊防。
五、湛入合湛歸識邊際,這個識陰的邊際是湛,湛就是有為的生滅之法,合湛是無為的寂滅之法,所以這阿羅漢他在識陰當中,他是住在這個無為的寂滅法,所以從大乘佛法來看阿羅漢聖者,他是活在無為的寂滅法,因為他是住在空性,他不能產生隨緣的作用。
這一段整個意思就是說,我想這一句話它最重要就是,給一個大乘佛法一個修學的目標——
當我們開始走上路的時候,你要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你才能調整自己。
大乘佛法的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中道,遠離兩邊順入中道。
我們看大乘經典,佛陀在開示菩薩他很少講一句話,除非他要對治你,一時的對治,那是從對治悉檀,隻要佛陀發明的是一個真實義,從第一義帝悉檀來說,佛陀講話肯定是講兩句話的,佛陀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一定說亦如日月不住空。所以佛陀在講大乘,在引導大乘菩薩,他的思想永遠是一種平衡式的思考,聲聞法的思考模式基本上是對立的,你看聲聞法對娑婆世界是極度厭惡的,佛陀告訴我們,對娑婆世界你要保持距離,但是你又不能夠完全斷滅,就是見相離相,你不能執著你要無住,但是你可必須要保持深心、菩提心來麵對它,所以有人說,大乘菩薩的性格,所以這個人是不是適合修大乘佛法,看性格就知道。
最適合修大乘法的性格——調柔清淨。
生死凡夫就是很雜染,內心有很多的煩惱,雖然調柔但是雜染那沒有用。
二乘人當然很清靜,但是二乘人的清淨你發覺他是對立的,他不調柔。為什麼?因為二乘佛法的空性,他是不能隨緣的,二乘人觀一切法空,他沒有隨緣意。
菩薩一切法空,他雖然不變但是他有隨緣意,空性中有隨緣,所以他清淨中又帶調柔,調柔中又帶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