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29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29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2 / 2)

在《華嚴經》裡麵,最有代表性的菩薩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他的名稱就知道了,什麼叫普照呢,體性同遍曰普,菩薩的內心安住一切法空,沒有我相人相的對立,平等,但是他在觀一切法空的時候,產生賢,隨緣成德謂之賢,他能夠在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他不否定當下的假名假相假用,利用當下的因緣來曆練,來積功累德,曆事練心。

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整個菩薩的修學永遠是遠離兩邊的,比方說:

一、你現在的心很沉悶,那你就要修假觀,所以你一個人要善調其心,你心很沉悶了,又修空觀更沉悶了,你要想想,唉,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娑婆世界的過失,從這個因緣的假相,娑婆世界的雜染相,極樂世界的功德相,來啟發你的好樂心。

二、你的心已經很躁動了,那麼你要多修空觀,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其實是我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的,那麼娑婆世界的雜染相,也本來沒有的,就把心慢慢的沉靜下來。

總而言之你太過於主動,你就用空觀調伏一下,有時候我們的心會比較主動,但是過分的主動就變成躁動,但過分的沉悶也不行,到時候,就像《大乘起信論》一個菩薩經常觀空觀,空觀的力量太強,會產生兩種過失,第一個不樂修善,不好樂修善,那個地方很多的義工要做,你不想去,忘失大悲,對眾生的痛苦沒有感覺,那你到這個程度你就知道,哦,我空觀太強了,用假觀來調伏一下,總而言之,菩薩經常用中道的智慧來善調其心,使令自己遠離兩邊順入中道,這是這一句話的意思。菩薩的一個調心的目標。

戊二、並銷次第

前麵是它的一個目標,這個地方講它的過程,那麼它的過程消除是一個什麼樣的修學次第呢?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儘。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這五陰的根元呢,它的生起是重疊生起的,它是一個生完再生一個,一個生完再生一個,好象那個洋蔥一樣,它是一層一層的,那麼它生起的次第呢,是[生因識有],它是由細而粗,先有識陰,因為識陰是最微細的第八識,然後才有行陰想陰受陰色陰,生起是由細,細相到粗相,但是我們在消除這個五陰的執取,剛好相反,滅從色陰,是從最外層最粗的,從色陰消除乃至於受想行識,是這樣一個次第。生起是由細到粗,滅除是由粗到細。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我們觀一切法空,那當然一空一切空,理觀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你不能夠說,我觀到都是本來無一物,我看這個麥克風,卻是執著是有,不可能,你既然觀一切法能夠真實了解一個法是本來無一物,每一個法都是這個道理。但是事相就不一樣了,事相的消除它是一個一個,先滅除色陰,我們要先遠離外境的執取,再遠離自己的感受,再遠離自己的妄想,那慢慢慢慢再對治行陰識陰,它是有它的次第的,所以佛陀在前麵的經文已經把這個劫波羅巾的六個結,這個六結我們前麵講過了,[動靜根覺空滅]剛好配五陰,那麼到現在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再來詢問,到這個地方,佛陀已經把經文講得將近圓滿了。

這段經文的重點就是說,佛陀是講一個觀念說,菩薩當然本經它是有理觀有事修,理觀它是一個總相,觀一切法的總相,但事修它是彆相的對治。不過從本經來看,理觀是特彆重要,理觀是影響到你的種性,你這個人你一生的修學的格局到什麼程度,就看你心中是經常用什麼道理來思惟。

天台宗很強調種性,懺公師父常說你這個人性格怎麼樣,你學佛以後到現在你遇到所有的事情,你就考慮到你個人的因果,我這樣做對我自己有什麼樣,未來有什麼樣的安樂痛苦,你就扣緊你自己的因果在思考,你今生大概就是成就人天的安樂果報,大概跑不掉了。因為你的思考模式去影響到你整個種性了嘛,你完全用人天的因果來思考,人天種性。一個葡萄的種子它長不出蘋果出來的,你整天的思考都是無常無我,對所有事情完全一概的厭離,聲聞種性,你能夠保持大乘的安住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這個是成就無上菩提的種性。所以你今天依止什麼道理來思考事情,影響到你的根本的種性,乃至你做多做少,那影響你成就的快慢。

理觀是比較重要,因為你理觀大概建立起來了,種性成就了,那其它是……你一個人修行上路了,上了高速公路,那你開的比較慢開的比較快,那到達目標是遲早的問題了。

印光大師常說,一個人,真實發了菩提心,那是什麼一個境界,王子墜地,功超群臣。

你生長在王族之家,你要繼承王位的,你今天用人天的思考,用無常無我的思考,你頂多做到宰相,宰相你也不能繼承王位啊,因為你不是那個種性。

菩薩是先建立理觀,然後依止理觀來帶動你六波羅蜜的事修,這才是正確的!

先成就你的正確的思考模式,你才有資格來談對治談修行,你的中心思想都沒有建立起來,菩薩雲何應住,怎麼都沒有安住,你怎麼修行呢?不可能修行的,那麼這個地方就是說,理觀是第一要務,大開圓解,明白第一義諦,建立正確的思考模式是根本,然後從這個思考模式去發動你的斷惡修善度眾生,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方式,以理觀帶動事修。

戊三、結勸傳示

佛陀對我們弟子的一個結勸,勉勵我們把這樣一個大乘的中道實相的道理,傳布到後世。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佛陀在講完這部經的時候呢,他講了一個結勸,從結勸當中佛陀是兩個勸勉,第一個從自受用的角度,佛陀告訴我們說,我們應該好好的將這個五陰妄想的根元,用空假中三觀,它本來是即空,告訴你自己麵對煩惱的時候,第一個貪欲的煩惱、瞋恚的煩惱在心中活動的時候,經常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煩惱的,但是我還是麵對這樣煩惱的假相,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那麼從一個空假中三觀,空觀觀察它是本體是清淨的,假觀觀察它是一個因緣的假相,那麼依止這樣保持中道,從這個地方的心得開通能夠開悟通達中道的實相,菩薩經常用空假中三觀來建立自己中道實相的觀念,成就自己的菩薩種性,這地方是自受用。

當然,菩薩有大悲心,應該將此中道的實相法門,傳到末法當中諸修行者,使令能夠他受用,讓眾生也知道一些修行的觀念,什麼觀念呢?令識虛妄,深厭自生,了解五陰的虛妄而厭惡三界的心自然生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那麼雖然我們知道五陰是虛妄的,但是在五陰當中也有它的一個真實的功德,我們講過五陰相狀是虛妄的,體性是真實的,所以離開五陰你也找不到真實的功德,在五陰當中去磨煉,去找到你的菩提涅槃的功德,而不貪戀三界。

佛陀的結勸——五陰不能夠執著,但是五陰也不能夠完全斷滅。

這個地方把中道思想作一個總結——

菩薩對於生命啊,不能執著,但是不能完全逃避,因為你五陰它是虛妄,但是它裡麵有涅槃啊,涅槃性在裡麵,你不隨它轉你就能夠把這個……,所以我們常說輪回性跟涅槃性,菩提性是不二的,五陰你要被它所轉,那你就變成輪回性,你能夠不隨它轉,不隨它轉它就變成菩提性,所以五陰到底是好是壞?生命到底是……對你來說你今生的生命,你今天的生命從父母生到你現在,你的感覺你的妄想到底對你來說是一個禍害,今生的生命到底對你是一個功德,答案是不一定,看你怎麼操作,你操作得當,今生的生命會創造一個很大的功德給你。

諸位,你想想看,你念佛是用什麼來念佛?當然是用你的妄想心來念佛,你為什麼發菩提心?你還得靠你這一念心性發菩提心啊,你要拜佛你要靠你的色身啊,你說你不靠五陰怎麼可以呢?

所以問題不在五陰,問題是你今天是用什麼心態來麵對它,你用迷惑顛倒的心,那五陰對你來說全體變成障礙,那你就被五陰抓得死死的,你用覺悟的心麵對五陰,五陰變成你成就功德的一個資糧。

我們常說一句話,你一個人執著你的生命,你老是執著這個外境,執著你的感覺,你的生命完全被動,所以古人說,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你能夠不執著那五陰身心,它變成每一個法都是功德的資糧,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它本身是虛妄,但是虛妄當中你要知有涅槃。

我們一再強調:大家讀聖賢書——就是學佛陀的思考模式,所學何事,就是明理啊,《法華經》講得很清楚啊,為什麼讀大乘經典?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啊,佛陀遇到事情是怎麼思考的?佛陀敢是應化身啊,你看佛陀也是生老病死,也示現一個男眾的色身,男眾的感受想法,但是你看佛陀這一個應化身,成就一個廣大的,轉法&bp;輪的因緣,流到後世,我們現在還承受釋迦牟尼佛的恩惠,五陰沒有錯啊,所以就是說,你經常要保持一個中道的思考。

乙五、功德篇(分二:丙一、明滅惡力用。丙二、明生善力用。)

假設我們透過前麵的正覺的理觀,即空即假即中的理觀的中道的思想,然後帶動了一個事修,這事修有兩個,一個是持咒,一個是持戒。那麼透過理觀跟事修,會帶動什麼功德呢?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力用?

丙一、明滅惡力用

先明白它能夠滅除我們的煩惱障業障報障,這種滅惡的力用:

多功較量

問:

【阿難!若複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雲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答:

【阿難答言:虛空無儘,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舍身猶獲轉輪王位,況複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雲何更有邊際?】

佛陀在講功德之前,佛陀習慣是用對比的方式,因為凡夫本身就活在二分法,所以直接講功德我們很難去體會,所以佛陀先講出一個情況,然後再加以對比有助於我們了解。

佛陀說阿難,假設有一個人,這個是假設啦,這個人他用遍滿十方虛空的珍寶,這個珍寶很多,有十方虛空這麼多的珍寶,然後這個珍寶乾什麼呢?把它供養十方的微塵諸佛,不是供養一尊佛,是十方微塵諸佛,而且他的心態是[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承事&bp;就是他親自的到佛陀的麵前至誠的去供養,而且這個心態是怎麼樣呢?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他去之前充滿了期待,在供養的時候至誠懇切,做完以後又念念的隨喜,他的心態完全沒有中斷,這個供養心沒有中斷,心力特彆強,佛陀就問這個阿難尊者說,你覺得,你的意思怎麼樣?這個人以布施佛陀的這整個因緣,他所成就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

阿難回答說,佛陀啊,虛空是如此的無邊無際,所以虛空裡麵的珍寶當然是無邊無際。阿難尊者也講出一個例子來做比況,他說過去曾經有一個眾生,這個眾生是誰呢?阿那律尊者,他用七錢去供養一尊佛,你看他能供養的財物隻有七錢,所供養的隻有一尊佛,那舍報以後尚且獲得七生七世轉輪王位的功德的福報,更何況是現前的情況呢?用十方的虛空充滿無量的珍寶去供養十方微塵數諸佛,而且每一尊佛都是至誠懇切的去供養,那阿難尊者說,以我的內心世界啊,我用多生多劫的時間去思考這個福德啊,我也沒有辦法把它算出來,所以,他的福德怎麼能夠有邊際呢?有窮儘的一天呢?

我們一般講業力有三個標準:

第一個、心——心力很強,你看【承事供養心無虛度】,用這麼多的珍寶又親自去供養,而且中間又不敢打妄想,這個心力強。

第二個、境——個上品境,父母師長三寶,中品境是人嘛,畜生餓鬼是下品境,他供養的田是一個最殊勝的田,心強境勝。

第三個、相續——他又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當然這個福報是非常的大,有為諸法當中,我們能夠遇到佛陀,又很虔誠的去供養十方諸佛的這個珍寶,當然有為福報裡麵,最為殊勝、最為廣大!我們先休息一下再來說明。(www.101novel.com)


最新小说: 被家族拋棄後,我卻撿垃圾成女帝 穿到荒年有係統,全家反派被我帶飛 夜儘時天明 退婚當天,改嫁清冷軍少做他嫂嫂 竹馬護資本家小姐,重生改嫁他急了! 武俠:開局被暗殺,我覺醒滿級龍象功 八零重生:我養廢了白眼狼們 綠我可以,分手不行 出口成真!對照綜藝女配發瘋爆紅 玄門小相師:從街頭到淩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