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30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30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1 / 2)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三麵,我們講到乙五、功德篇。

我們透過《楞嚴經》的理觀跟事修,所謂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而帶動了整個波羅蜜的事修,對我們有什麼樣的一個功德?首先我們看滅惡的功德。前文佛陀講到:有一個人他用十方虛空的珍寶,來供養微塵數佛,成就一個很大、很大的福德。這以下佛陀正式說明受持本經、弘傳本經的功德:

顯經功超

極惡因果: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複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儘十方無間,靡不經曆。】

暫時弘經: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

罪滅往生:

【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萬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術譬喻所不能及。】

佛告阿難說:諸佛如來,語無虛妄。佛陀為了加強我們的信心,先講出一個觀念說:身為佛陀,他的身口意都是真實而不虛妄的。當佛陀對於一件事情還沒有確定時,佛陀通常的態度,是保持默然,他一旦講出來的話,這件事情就確定了。

你要是遇到佛陀說:佛陀啊!你看我會不會往生?佛陀一定保持默然,因為這有很多變量,怎麼知道你會往生呢?所以這件事情還沒有確定時,佛陀保持默然;但是佛陀的預言──像琉璃王七日之內必定死亡、墮入無間地獄,佛陀一旦講出來,這件事情大概就是定業了;所以佛陀講的話,是真實不虛的,隻要出於佛陀的口中,那這句話就是真實的。

佛陀先加強我們的信心說:假設有一個人,這個人在學《楞嚴經》之前,身具四重、十波羅夷──這個人他破了聲聞的殺盜淫妄四種戒法,同時也破了菩薩的十波羅夷重罪,大小乘的戒都破了。他生命能夠利用的時間很短,瞬息就要經曆此方的阿鼻地獄;此方地獄結束以後,再到他方的阿鼻地獄,去受這無量無邊的痛苦;他必須窮儘十方無間地獄,因為他造的罪,太重了!

這樣帶有滿身罪障的一個凡夫,他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他能夠一念的相應,(這一念指的是很短暫的時間),以一念相應的智慧來受持真如三昧、來正念真如,乃至於把這樣的一個思想,在末法當中,開示於未學之人。末法的眾生喜歡顛顛倒倒、向外攀緣,他能夠引導眾生,慢慢的回光返照──把心帶回家。那麼這個人有什麼功德呢?

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正念真如的人,他所造的四重十波羅夷的重罪──應念銷滅,當下就銷滅了;不但銷滅,而且他還能夠轉變他應該要受的地獄苦因,轉成往生安樂的國土,轉苦因成安樂果,這是他的滅惡。

其次,他的福德呢?他所成就的福報,超越前麵這個布施之人,百倍、千倍、萬倍,千萬億倍,乃至於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蕅益大師發明這段經文,從以下兩點來解釋:

一、從智慧門:

為什麼這個人以一念相應的智慧,就能夠把地獄的苦因轉成安樂果呢?

蕅益大師說:這個是因果法爾如是。因為十法界的升沉,唯此一念而已。為什麼我們會到三惡道去呢?因為一念的迷惑顛倒。

整個十法界它的根本——它的本來麵目就是一念心性!

我們過去用迷惑顛倒的心,來熏習一念心性,所以把這一念心性當中,本具的三德轉成三障;你用迷惑顛倒的心、用貪瞋癡煩惱的心,來熏習一念心性,就把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轉成煩惱障、業障、報障。過去是這麼回事,那現在一念的──回光返照,以覺悟的心來麵對一念心性,就能夠轉這個三障成三德,自然能夠轉地獄的苦因成安樂果,因果法爾如是!

我們本來就活在一念心性——

不管你承不承當、接不接受、知不知道它存在。總而言之,我們沒有一個人,離開過你的一念心性,隻不過是佛陀用覺悟的心,來麵對他的本來麵目,所以佛陀出現萬德莊嚴;我們用向外攀緣顛倒的心,來麵對我們的本來麵目,所以我們出現六道的輪回;因果法本來就是這樣,沒有誰在主導的。所以你能夠一念的覺悟生起,真實的了解到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第一個消除我們的罪障。

二、從福德門:

為什麼能夠成就這麼大的福報呢?

蕅益大師又說:從福德門來說,一個弘經的人,他能夠把這樣的一念心性──把心帶回家的道理,告訴末法眾生,這表示什麼呢?他能夠轉末劫的障礙,成正法的菩提。這個時代是末法時代,大家已經搞不清楚方向,也不知道該怎麼修行,盲修瞎練!這個時候有人把經典:什麼是你的本來麵目?找到了!這樣子的話,就是把末法時代轉成正法時代,因為正法時代,佛陀也是如是的宣說。他能夠轉末劫的障礙而成正法,所以他自然能夠成就稀有、殊勝的功德。

所以:從智慧門來說,你自己自受用,能夠消你的罪障,成就你往生的安樂果;你能夠將此經典乃至於四句偈、乃至於把這個觀念告訴某一個人,那你等於是把這個人,帶到正法。你了解道理,你跟正法差不多;你要不明白道理,就算你生長在佛世也沒有用。

我們說《楞嚴經》是大乘經典第一部消失的經典。

什麼叫:《楞嚴經》消失?諸位知道嗎?

當這部經還在,但沒人知道裡麵講什麼道理,這一部經就等於消失了!

我們的心念,已經不能跟這一部經相應了、不能產生一念的相應,雖然文字講得很清楚…沒有人懂得它的道理、沒有人知道該怎麼修行了,這部經在人世間,就等於消失!不是說經本還在就是經典。因為你要能轉──心悟轉《法華》,你要覺悟了,你就能夠把《楞嚴經》在心中轉;你要不明白道理,你整天讀誦,那你是被文字所轉──心迷《法華》轉。所以從智慧門我們可以滅除自己的罪障,因為你的心開始改變了。其次,你今天能夠把這個觀念,告訴那些顛倒的眾生,等於是把他心中的光明點亮來,給他一個生命的方向、給他一個希望、給他一個善根,那你等於是把他帶回到正法時代,這當然功德就很大了!

關於一念的相應,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波斯匿王──就是舍衛國的波斯匿王,他很護持三寶。鄰近國家的國王,送給他五百隻的白雁來討好他,因為波斯匿王軍事強大。波斯匿王就把這五百隻白雁安置在佛陀精舍隔壁的樹林裡,找了一片的林子,就把五百隻白雁養在那個地方,白雁晚上在樹林睡覺,白天就飛出來,在空中飛翔。

佛陀到了早上,帶著弟子們去托缽,回來吃完飯之後,佛陀按照常規要開示。佛陀開示的時候,那些白雁就飛到樹林下,靜靜的聆聽佛陀的開示;等到佛陀開示結束後,牠們歡喜的又飛到虛空中飛翔,到了晚上又樹林睡覺…如是的過了幾個月;之後這些白雁,有一天要飛出來的時候,不小心,誤觸到獵人的網子,這五百隻就被網住,全部死了。死掉之後,因為它們在臨終之前,一念的智慧生起──聞法歡喜,皈依三寶,它們的神識就生到忉利天去了。當然他剛投生天人的時候,他會憶念我為什麼往生到天界?感念佛陀的說法,五百個天人就以天人的身份,下到人間──繞佛三匝,用天女散花來供養佛陀;佛陀為說四諦法門,這五百個天人即當下證得初果。

那我們看這五百隻白雁,它的心──本來是一個畜生的心,黯鈍愚癡,它用黯鈍愚癡的心來麵對一念心性,當然出現的是畜生的果報。一念心性它很公平,你用什麼樣的因緣來熏習它,它就出現什麼果報給你。但是當這五百隻白雁每天聽法之後,慢慢的…心生者則種種法生──它的智慧心生起了,它的闇鈍心消失了──心滅者則種種法滅,它畜生的心消失了,三個月後業報儘了,自然的它天人的果報現前,轉成一種智慧的心、皈依三寶的心,乃至於佛陀為他講《四聖諦》,他跟我空的真理產生相應,而證得初果。所以:

心念的改變──正是啟動你生命根本的改變!

你今天修了很多善法,你的生命不一定會改變;因為你修善,那是一種善業力,但是你聽聞佛法,產生那種覺悟的心,這樣的改變,不得了。我要提醒大家:善業力跟覺悟是兩回事,你從根本上的覺悟,佛教叫脫胎換骨啊!。在佛教裡,外表的改變,那都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你發自內心的覺悟那就不同!那真的是一念的相應慧生起,那真的是古人說啊:打破虛空笑滿腮,整個身心世界都破壞掉了。

一般來說,在家居士生命一個很大的覺悟、改變是受菩薩戒的時候,這時候的改變是很大的,菩提心發出來的力量是很大的。出家眾──是你剛出家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其次,你登壇受大戒的時候,也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從因緣法來看,受五戒改變不大,但是受菩薩戒的改變就很大了,你是以佛心為己心,那還得了啊!所以有些人受菩薩戒業障現前,這正常的,他一定要把業障逼出來,以前是煩惱做主,現在是菩提心做主,這個家主人換彆人做了,那完全不同!

所以:佛教徒的生命真實改變,從你的覺悟開始下手。

諸位!你會覺得佛的功德法──佛者覺也,佛有無量的功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但是我們偉大的佛陀,用覺悟這個字來總持所有功德。為什麼?為什麼佛用覺悟?

因為:佛陀所有功德,以這個當根本──隻有覺悟才有一切所有的功德。

這個人迷惑顛倒就算造善業,也隻是個有漏的善業,還是屬於輪回性。所以你不要小看你受菩薩戒,那一念的相應,那是你整個生命的脫胎換骨,當然你要真實的發心才可以。

丙二、明生善力用

一念真實的相應,它生起什麼樣的善根呢?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儘,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無複魔業。】

我們能夠在末法時代能誦此經,誦──當然讀誦就是要明白道理,這裡偏重理觀,就是經常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一個人要不斷的憶念真如;其次,能持此咒──這是講事修,應該包括奉持四重戒法…。這樣子,他所成就的大乘善根,以佛陀的智慧辯才來宣說,尚且窮劫不儘。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依我教言,來為人宣說──利他,如教行道──自利,依止理觀、事修來修行,有什麼好處呢?直至菩提,無複魔業。這個地方的魔業是指什麼呢?古德說有三個:

第一、凡夫的魔障:一般凡夫修行就有鬼神障、魔障。

第二、外道的邪見。

第三、二乘的偏空。

修學《楞嚴經》的人──他不容易退轉,他直趣無上菩提,永不退轉。因為他所有的功德是安住在不生滅心,既然安住不生滅心,怎麼退轉呢?他是以無相真如為住,所以他的大乘菩提善根特彆堅固,不會受到這些魔境的乾擾。

甲三、結勸

乙一、安住真如

這一點最重要了!修行人先求安住,才有資格談調伏的問題:

真妄不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儘;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觀相元妄


最新小说: 諸天永恒 小司機的美女總裁老婆 送外賣的我,開局被天災附身 俠客行無敵石破天亂殺三界六道 金牌尋寶人 穿成九零孤女,大唐公主富可敵國 朱顏執鼎 夏鼎商鼐 心神變 影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