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大觀》首日銷量突破50萬冊,感謝每一個支持者,也感謝每一個反對者。”
“《青春派·大觀》銷量突破60萬冊,再次感謝大家,經過所有的讚美與詆毀,它隻想一路向前。”
“《青春派·大觀》銷量突破70萬冊,張潮攜父親張衛國老師,致敬每一個讀者!”
最後這一條是在7月5日發的,讓隱忍了多日的方老師暴跳如雷,幾乎完全失去了他引以為傲的“理智”。不過在妻子的勸導下,他還是平靜下來,在電腦前碼下了一篇檄文——
《謊言重複70萬遍,也無法成為真理》
這篇文章指出:
【張潮麵對質疑,仍然選擇用“文過飾非”的方式逃避正麵回應。他認為“外人”難以描繪作家的人生經驗輪廓和細節,但那是前信息時代的事了。張潮的崛起,恰恰是在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特點是什麼?凡經過,必留痕。他的創作之路也始於互聯網,並且幾乎在成名之後的每一個階段,都在網絡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這些痕跡,足以成為勾勒他人生輪廓乃至填充他人生細節的證據!】
【張潮一貫的伎倆就是用自己的銷量,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幾個月前對文學批評界的質疑,他用了這個邏輯;幾個月後麵對大家對真相的追求,他仍然在用這個邏輯。這體現了他傲慢的內心,和匱乏的理性。】
【從張潮的文章可以看出來,他仍然沉浸在“文學天才”的“偶像夢”當中不願意醒來。火力發電廠的工程師劉慈欣能寫出《三體》,並不能證明高中生張潮能寫出《少年如你》、大學生張潮能寫出《蝸居》。這是最基本的邏輯,顯然張潮並沒有掌握。】
【如果張潮想要證明自己,那就要拿出自己創作的證據來,並且,這份證據,要能經得起檢驗。】
【當然,張潮可以找一批他的那些作家老師或者燕大、燕師大的教授給自己背書做證明,但是這恰恰說明了這些人與張潮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利益網絡。他們為張潮搖旗呐喊,張潮給他們賣力宣傳。】
【以前有“文人相輕”,現在是“文人相親”。隻要有利益,張潮和他的老師們,是會毫不猶豫、放下臉麵,“相親相護”的。】
【戈培爾說“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而張潮在博客上曬雜誌的銷量,無非就是想讓他的謊言重複上70萬遍也變成真理。但曆史告訴我們,謊言就是謊言,無論重複多少遍,都不會成為真理。】
【戈培爾已經隨著納粹的滅亡而滅亡。那張潮呢?】
方老師寫完文章之後,心裡猶豫、糾結了一陣,還是發了出去。
打假張潮“有代筆”,他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倉促出手的主要原因,還是受到“燕京春天”的誘惑,以及司馬北的刺激。
但是他還是比較篤定張潮是拿不出什麼創作的證據來的。畢竟都是在電腦上寫,一份word文檔能證明什麼呢?
隻要咬死這點,那張潮就是泥巴掉進褲子,洗也洗不乾淨!
扳倒了張潮,就能連帶讓於華等人也陷入信譽危機。自己雖然不是第一個出手的,但把張潮和為他說話的老師們捆綁進所謂的“利益鏈條”,則是他的手筆。
一旦成功,自己的影響力和聲譽,將會更上一個台階。到時候“打假基金”的啟動,肯定會吸引更多的捐款。
不得不說,方老師的文章還是比較唬人的。傳統文人一向怕沾這些因果是非,孔磬冬這樣的混不吝,看完文章以後也哭笑不得,對張潮道:“給你說話就是收了你的好處,這姓方的堵人嘴是真有一套。”
張潮笑道:“要不該他當‘打假鬥士’呢,沒有這股子勁頭和這套本事,他哪裡打得了那麼多‘假’。某些方麵,我是挺佩服他的。”
孔磬冬道:“你不恨他?”
張潮道:“恨?我為什麼要恨他。新雜誌70萬冊的銷量,他至少幫忙賣了好幾萬呢。再說了,至少到今天,方老師打假也確實為社會做了不少貢獻。
除了打假,他還是最早組織網友把漢語古籍、名著電子化的先驅,而且校對得很不錯……”
孔磬冬頗為意外地看著張潮。
張潮道:“人總是有多麵性的。方老師的固執和韌性,既是他取得許多成功的要素,也是他走向極端偏執的原因……”歎了一口氣後,張潮繼續道:“和方老師這麼硬碰硬,是我之前沒有料到的。但是既然已經發生了,那這次隻能讓方老師嘗一下自己偏執種下的苦果了……”
孔磬冬道:“你準備要做什麼?”
張潮道:“既然方老師這麼想‘檢驗’我,我怎麼能讓他失望?隻怕到時候,我這條魚沒死,他的網卻破了。”
(兩章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