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地主豪強所要的利息非常高,還是利滾利,基本都無力償還。
最終隻能賣田賣地,賣兒賣女來償還。
這是古代土地兼並最常見的手段。
而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一個是興修水利,一個則是徹查隱田。
前者不用多說,後者在古代也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
一個朝代建國之初回丈量天下田畝,但是到了中後期,朝廷記錄在冊的田畝數量,比開國之初會少很多。
那一部分就是被隱藏了下來。
可能有人說,朝廷又不傻,明明記錄在冊的田畝數量變少了,難道發現不了麼?
確實發現不了,因為被隱藏的田畝,都屬於合法的。
打個比方說,靠近河岸的田地,隻要上報說經常被淹,無法耕種,自然就能從官府的記錄中去除。
地主豪強和官府勾結,利用各種借口,把良田變成了荒地,達到隱田的目的。
免役法是繳納錢財來免除徭役,官府就可以拿這些錢招徭役。
如此一來,有錢人可以不用服徭役,窮苦百姓又可以在閒暇之時,多個賺錢的路子。
至於保馬法,則是給北方百姓發放馬駒,讓百姓為朝廷養馬,來抵扣賦稅。
這樣做朝廷可以省掉許多人力物力,百姓也能獲得好處,還能為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馬匹。
王安石提出的這些建議,乍一看都是很好的辦法。
然而這其中也有很多弊端。
就拿保馬法來說,趙興記得明朝好像也用過類似的辦法,卻把北方百姓弄的苦不堪言。
常言道,家財萬貫,帶毛不算。
馬這個東西肯定有生病的情況,朝廷給的馬駒,要是病死了算誰的?
要是算百姓的,以馬匹的價格,百姓哪裡賠的起?
要是算朝廷的,百姓就不會用心,甚至有人故意把馬給養死的。
還有青苗法,其本意是好的,然而如今土地兼並已經十分嚴重了,天下有田的百姓已經不多了。
這個時候實行青苗法,有多大意義?
趙興把這些弊端一一給王安石指了出來。
王安石聽完後說道:“殿下,任何政策都是有弊有利,不可能完美無缺,隻要朝廷做好監督,利大於弊即可,總不能因噎廢食吧?”
趙興眉頭微皺,他對於王安石的固執有了更深的認識。
正常來說,有人點出其中的弊端,作為提建議的人應該去想怎麼解決這些弊端。
但是王安石的意思,好像是他看到一點弊端就不願意變法一樣。
趙興承認王安石說的有道理,任何政策都有利弊,但是在沒有實施前,儘量完善不是應該的麼?
“王洗馬說的,孤也明白。但是你想過其中的阻力沒有?彆的不說,當初新政為什麼會失敗,王洗馬想過麼?”趙興問道。
“正是因為積弊太深,才需要通過變法來改。在臣看來,此時的大宋就如已經患了重病的人,必須得下重藥才有效果。至於殿下所問,新政為何會失敗,臣也考慮過。當初新政實行的太過倉促,弊端很多,那些反對之聲,隻是一個催化劑。即便沒有人反對,以當時的情況,新政還是會失敗。”王安石說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