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代的亂世最終由劉邦終結,一個偉大的朝代,漢朝隨之而來。漢朝又分為西漢和東漢,中間以王莽篡政為分界線。西漢的這段曆史波瀾壯闊,精彩紛呈,有險惡的內戰,有強大的外敵,有文化的迸發,有商業的興起,接下來為各位娓娓道來。
楚漢戰爭終結,劉邦總算是安心了,但也不是絕對的安心。為什麼呢,項羽不都死了嗎?除了項羽,劉邦心裡對另一個人也十分忌憚,他就是韓信,現在的齊王。韓信多強啊,橫掃諸侯,連項羽都不是他的對手,韓信要是擁兵自重,自己能對付得了他嗎?
想到這裡,劉邦馬上收回了韓信手上的軍權,然後把韓信改封為楚王。彆看楚王和齊王都是王,其實區彆還是很大的。齊國靠近東部沿海,鹽業和鐵業一直以來就很發達,地理位置優越,春秋戰國以來齊國一直都是東部的巨鱷。而楚國沒有啥特彆優勢,人口數量也不及齊國,當時項羽定都在楚地,不還有人勸他要在關中建都合適嗎?這裡確實不適合做大做強。
劉邦向韓信透露出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老子就是不信任你,要放著你。韓信心裡縱有萬般不痛快,也無可奈何,自己拚死拚活給劉邦打下江山,到頭來還被降了職。有什麼辦法呢?誰叫人家是老板,楚國就楚國吧,韓信轉念一想,反正自己是楚國人,這樣也算榮歸故裡了。
回到故鄉的韓信彆的事沒乾,先是找了三個當年的故人。第一個是當年在河邊接濟他的大媽,韓信賞給她黃金千斤。第二個是接濟過韓信的亭長,後來因為老婆嫌棄韓信吃白食故意把韓信給氣走了,亭長本來以為有大大的好處,沒想到韓信就給他一百塊,對他說:“你是個小人,做好事不做到底。”第三個就是當年讓他遭受胯下之辱的混混,混混提心吊膽,生怕韓信宰了自己,沒想到韓信非但不怪他,還給他封了個中尉做做。韓信對大夥說:“我正是因為忍辱負重,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得感謝這位兄弟。”
所以說後來韓信的結局真是令人唏噓。知恩圖報,以德報怨,韓信對這些普通老百姓尚且如此,對劉邦的知遇之恩,他難道會忘嗎?起碼我覺得就這樣下去,韓信是不會反的,但劉邦不這麼想。
對於劉邦的猜忌,韓信還是有點失落的,這使得職場情商捉急的他終於開竅了一回,他趕緊聯係了其他幾位諸侯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原來是衡山王後被劉邦改封為長沙王)、趙王張敖(張耳的兒子,這一年張耳正好去世了,張敖繼任趙王)、燕王臧荼、韓王信(韓王信之前在滎陽之戰中投降項羽,後來找了個機會逃了回來,劉邦繼續讓他做韓王)。
七位諸侯王,在韓信的建議下,聯名上書給劉邦,說啥呢?意思很簡單,大王您掃清六合,席卷八荒,功蓋千秋,已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天下需要您來當這個帝王了。劉邦看到後心裡都樂開了花,稱帝,是他夢寐以求的事情,但這種事情,自己提出來好像又不合適,給人感覺太功利了,現在正好彆人提出來了。
劉邦雖然欣喜,不過表麵工作還是要做一下的,他推辭說道:“我何德何能呀,我從來沒有這麼想過呀?”文武大臣也知道劉邦的真實心意,再三勸說:“不行啊老板,天下老百姓離不開您啊,請您為了天下蒼生考慮,就當這個帝王吧。”劉邦和大臣們拉扯了幾個回合,演戲演過了,也就在半推半就中同意了。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挑了個良辰吉日,在定陶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國號為“漢”,呂雉的名頭也因此改為皇後,劉盈改稱為皇太子,國都選在了洛陽。這一天,劉邦從漢王成為了皇帝,後世其為漢高帝。這一年,劉邦五十四歲。
一切大事塵埃落定,劉邦論功行賞,除了那幾個諸侯王之外,跟著他的文臣武將中有百來號人都被封了侯爵,具體就不列舉了,百度搜一下西漢開國功臣就有詳細名單了。
封賞完了以後乾什麼呢?慶功宴唄,多年來的辛酸和榮辱都化入了酒中,劉邦開心得大喊:“弟兄們辛苦了,放開了喝,今天不醉不歸。”文武百官也非常興奮,高呼:“吾皇萬歲!”一場空前熱鬨的宴會開始了。酒過三巡後,劉邦開始做總結陳詞了:“弟兄們,說句掏心窩子的話,你們說說,為什麼是我劉邦贏了這天下而不是項羽呢?”
大家都喝高了,聽劉邦這麼一說,就開始暢所欲言了,高起和王陵說:“陛下特愛罵人,項羽是不怎麼會罵人的。但陛下善待有功之臣,該賞就賞,項羽就不行了,整天疑神疑鬼的,也不論功行賞,所以他比不上陛下。”
劉邦聽了以後滿意得點了點頭:“你們說的對,不過這隻是一個原因。最重要的是什麼你們知道不?”大臣們搖了搖頭,劉邦繼續說道:“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我比不上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保障補給,暢通糧道,我比不上蕭何;統兵百萬,攻必勝戰必克,我比不上韓信。我把這三位大才給用好了,才是贏得天下的關鍵。項羽連一個範增都用不明白,所以他最後被我乾掉了。”
劉邦的這句總結相當到位了,一個才智超群的謀聖張良,一個經國之才的名相蕭何,一個百戰百勝的兵仙韓信,在劉邦的整個事業當中,漢初三傑確實是居功至偉。彆看前麵蕭何在對外作戰中沒怎麼出場,但劉邦把漢國的後方治理全權交給了蕭何。在蕭何的治理下,關中的發展井然有序,劉邦才有著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在西漢開國功臣的排名裡,蕭何甚至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見他的功勞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