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功宴後的一天,一個從齊國而來,到隴西去戍邊的小兵經過了首都洛陽。小兵看著洛陽城若有所思,最終決定請個假,去乾一件大事,因為這個小兵,西漢的命運也發生了巨變。這個小兵的名字叫做婁敬。
婁敬有個姓虞的老鄉在劉邦手下當將軍,他就先去找了這個老鄉,和他說:“老鄉啊,我有大事要麵見陛下,幫我引薦一下。”虞將軍看婁敬穿得比較樸素,就拿了一套高級定製的西裝給他,讓他穿得體一點去見劉邦,沒想到婁敬:“彆整這虛頭巴腦的,我就穿身上這身。”
劉邦是出了名的愛聽建議,對待人才也是不拘一格的,聽了虞將軍的彙報後,覺得婁敬這個人蠻有意思的,就召見了他,請他吃大餐。酒足飯飽後,劉邦問婁敬:“你說的大事是啥?”婁敬問:“陛下定都在洛陽,是想學周朝嗎?”
劉邦點點頭,說:“周朝剛開始的時候不是挺好的嗎?”
“現在能和周朝那時候比嗎?周朝剛開始的時候,四方來朝,國家安定,但後麵他就不行了,靠洛陽這個地方自己根本發展不起來,落後就得挨打。如今的天下經過那麼多年的戰爭,一片狼藉,而且還沒有完全安穩下來,建都在洛陽,不是個好主意。”
“那你說我該建都在哪裡?”
“當然是和秦國一樣,建都關中呀。秦地外有天險保護,內有良田萬畝,靠一個函穀關就能擋住千軍萬馬。占著秦地,相當於掐著天下的咽喉,秦國不就是這樣滅了六國的嗎?再說了,大王也是以關中為根基贏得了天下,關中才是您的大本營呀。”
劉邦聽婁敬這麼一講,確實蠻有道理的,就問大臣們的意見,沒想到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對,大臣們說:“彆聽這個人瞎說,周朝定都在洛陽,前後八百年呢,秦朝呢,二世就沒了,說明洛陽的風水好呀。”
對於首都的選址,劉邦也很糾結,下朝以後他就去了張良家裡,和他說了這個事。張良為什麼沒去上朝呢?西漢開國後,張良就下定決心遠離朝堂,深居簡出,他和劉邦說:“天下已定,我就在家修仙了。”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這是張良的明哲保身之道,所以劉邦從來不猜忌張良。
對於遷都的事情,張良是支持的,他對劉邦說:“婁敬說建都關中的是對的,大臣們反對是因為他們都是關東人呀,自然不願意背井離鄉,去那麼遠的地方。”
劉邦問:“為什麼要建都在關中呢?”
“洛陽雖然也有天險,但是地盤太小了,不利於做大做強。關中呢,東邊依托崤山與函穀關作為屏障,南麵的巴蜀是天府之國,良田充足,北邊又有廣闊的草原可以放牧。關中退可守,進可攻,地理位置絕佳,希望陛下好好考慮。”
這還考慮什麼,經過張良這麼一點撥,劉邦馬上就下定主意了,遷都!婁敬也因此被劉邦賞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被賜姓為劉,當上了郎中。
可眼下還有個問題,當初項羽入關的時候一把大火把鹹陽燒得隻剩下斷壁殘垣,於是劉邦將建設新都城的重任交給了丞相蕭何。都城再建需要時間,為了表示遷都的決心,劉邦帶著一眾大臣先搬到了鹹陽旁邊的櫟陽。
一座嶄新的都城,正在興起,它也將迎來一個新名字,長安,寓意著長治久安。